国产手机突破7nm芯片,用了什么“魔法”?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编者按:该文在腾讯网、微信平台遭到删除,原因未知。

华为Mate 60 Pro搭载的麒麟9000S处理器将公众视线聚焦到了国产芯片制造之上。

跑分软件读取的数据、第三方拆解报告等诸多线索交叉显示,麒麟9000S是一颗7nm工艺芯片,它的产地清楚的标注这中国大陆,然而专用于生产7nm芯片的EUV早就于2019年对中国出口管制,中国的芯片代工企业只能获取到193nm光源的DUV光刻机,且这个出口管制的口子仍在不断收紧。日前,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确认,到2024年将无法向中国客户交付DUV光刻机。

问题来了,这颗7nm芯片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7nm工艺麒麟9000S的出现,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国产EUV光刻机实现突破,另一种是芯片制造商在DUV上,采用了特殊“魔法”,变相生产出了7nm工艺芯片。

从客观情况来看,后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前一种,这一点在《中国芯片,只缺光刻机?》这篇文章中我也提到过,我们不单纯是缺光刻机,也包括它的配套,基础研究等突破,且即便EUV光刻机完成研发,到用于商用芯片的大规模量产,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本篇文章,我们将着重聚焦讲解用来生产28nm芯片DUV光刻机,为什么能够生产7nm芯片?以及顺便聊一聊为什么又说7nm,28nm这些工艺节点的命名是一个文字游戏。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先从铺垫一下芯片制造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光刻原理、光刻流程。

01 重识光刻

用193nm的DUV(深紫外)光刻机,覆盖的是28nm及以上工艺节点,用DUV制造7nm工艺的芯片,这听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商用的DUV光刻机光源的最短波长为193nm,与7nm有28倍的差距,看似无法突破,但业界确实用DUV制造出了7nm芯片,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光刻的基本原理,红色为光刻胶,黄色为金属层,灰色为晶圆(衬底),图3上方为掩膜版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光刻机的原理和芯片生产的光刻流程。光刻的原理跟传统胶片电影放映有点相似,放映电影是把图案从电影胶片透射到银幕上,而光刻则是将图案从掩膜版透射到晶圆表面,从而在晶圆表面上加工出特定的图案和线条(如上图)。

具体来说,首先是制作光刻所需的掩膜版,这相当于胶片。这需要将芯片版图用金属铬刻蚀到一种特殊的玻璃上,做出掩膜版。然后用紫外光透过掩膜版照射到下方的晶圆上。

掩膜版上的图案(也就是镀铬的部分)遮挡了一部分光线,而没有被遮挡的图案可以将光线透过去,这样电路图案就转移到了晶圆表面。而晶圆表面预先涂覆了光刻胶,被照射到的光刻胶发生化学反应,被化学溶液腐蚀清洗掉,露出了下方的晶圆,能被后续的工序刻蚀掉,从而在晶圆上加工出对应的图案和线条。

这样就可以一层一层加工出晶体管、金属互连线等芯片结构。

为了加工更小尺寸的晶体管,需要缩短紫外光的波长,这样照射在光刻胶上加工出来的线条才会更精细。

早期的紫外光的波长为436nm的g线,能加工工艺尺寸500nm以上的晶体管。随着晶体管尺寸继续缩小,光刻机上的紫外光源的波长缩短到了405nm的g线和365nm的i线。当晶体管工艺尺寸缩小到了250nm以下,对应需要紫外光源的波长缩短到248nm和193nm,也就是深紫外光(DUV)的范围。

02 “7nm”的文字游戏

其次要和大家强调一下,芯片制造商工艺节点的概念,也就是7nm、14nm、28nm等等,是晶圆制造厂为了标识芯片加工技术所起的一个名字或者规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艺节点是芯片厂能实现的晶体管栅极最小长度(线宽),简称栅长。但是现在的7nm工艺节点不真正等于数学上的7nm,在7nm工艺芯片上的每个晶体管尺寸都远大于7nm,“7nm”只是一个“标签”。

7nm之所沦为一个标签,离不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半导体制造商制定的命名规范。

按照摩尔定律和登纳德缩小规则,每过一代栅长就缩小为上一代的70%,如果上一代晶体管的栅长是1微米,那么下一代是0.7微米,这样每个晶体管的面积刚好减半,或者让元件数量翻倍。

到了2005年,半导体制造厂发现,栅长无法按照每代减小为70%的节奏继续缩短,因为栅长越短,漏电流就越大,芯片过热问题就越严重。可是业界已经习惯了每次升级就乘以0.7的做法,于是半导体制造商不管下一代的栅长是否能缩小为70%,就直接将上一代工艺节点乘以0.7作为新的工艺节点,所以我们有了32nm、22nm、14nm、10nm、7nm等工艺节点名称。

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CPP=57nm,MMP=40nm

既然工艺节点无法真实地反映晶体管尺寸,那么业界用什么尺寸来表示晶体管大小呢?实际上,业界会用工艺栅间距(CPP)和金属间距(MMP)用两个尺寸来共同表示(如上图),它们相当于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二者的乘积决定了晶体管的面积。例如,台积电的7nm工艺栅间距(CPP)等于57nm,金属间距(MMP)是40nm。三星也差不多,这两个数据分别是54nm和36nm,都远远大于半导体制造厂所标称的7nm。

主要芯片制造商在不同节点上,对应的晶体管密度,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10nm节点,对应每平方毫米上的晶体管数量分别为106万、53万和52万。

过去英特尔比较实在,习惯用沟道长度(比栅长小)来定义节点,有说法是为了紧扣摩尔定律,不论原因如何,命名上总比竞争对手们吃亏。

比如,英特尔的10nm,晶体管密度比台积电和三星的7nm还要多(如上图),但从营销的逻辑来说,别人都说7nm,英特尔说自己是10nm,吃了个“没文化”的亏,所以后来英特尔也跟着对手们,改用intel 4、intel 3这样的节点命名方式。

上面阐释的这些,只是想告诉你,节点的命名,就是一个文字游戏,7nm工艺对应的最小金属间距在36nm-40nm左右。

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就可以来讲讲前面提到的193nm DUV光刻机,和要制造的7nm芯片之间的关系。或者这样说,DUV生产7nm芯片,实际上是利用193nm光源的光刻机,生产金属间距36nm-40nm的芯片。

193nm光源,和36nm的金属间距中间,差5倍左右,如何跨越这个差距?这里就不得不提DUV干式光刻机到DUV浸没式光刻机的迭代了。

DUV光刻机的光源波长虽然为193nm,但是光在水中会发生折射,波长则会缩短。193nm的紫外光在水中的折射率为1.44,波长为134nm。根据这一原理,林本坚在1987年提出了浸没式光刻,即在晶圆表面和透镜之间增加一层超纯水,让紫外光折射,从而将波长降低为134nm,2003年荷兰的ASML基于这项研究,第一个实现了浸没式光刻机。

从DUV干式光刻机到DUV浸没式光刻机,从193nm光源波长到134nm波长的紫外光,这与36nm的金属间距的差距再度缩小至4倍。

03 多重曝光搞定“最后一公里”

浸没式光刻机的出现,再次缩小了和“7nm”工艺的差距,但行业仍无法直接用这种光刻机加工出大家口中的“7nm”芯片,如果芯片制造商真要制造传闻的7nm麒麟9000S,双重曝光和多重曝光必不可少。

为了解释双重曝光技术,让我们举一个照相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个摄影师,要拍摄一幅运动会队列的照片,这个队列只有20个人,按照2米的间距站开,显得非常稀疏,怎么拍出40个人的感觉?你有一种解决方案,先拍完第一张,然后再让每个人平移1米,拍出另一张,随后通过软件,将两张照片合成在一起。

双重曝光技术也可以如法炮制。使用一组掩膜版,加工出间隔134nm的线条,再使用另外一组掩膜版,平移一段距离加工出另外一组间隔134nm的线条,二者组合起来,就有了间隔67nm的线条,这距离36nm又前进了一步。从22/20nm开始,业界开始导入双重曝光技术。

为了实现双重曝光技术,业界开发出了LELE法(光刻-刻蚀-光刻-刻蚀),它需要涂两次光刻胶,曝光两次,第一次曝光在硬掩膜上复制图形,第二次曝光在光刻胶上复制出最小线宽图案。但是由于使用两次曝光设备,大大推高了制造成本,花费的时间也更久。要知道光刻占整个制造时间的50%左右,增加一倍的曝光会大大延长整个制造时间。

为此,业界又开发出了效率更高的自对准双重图形化法(SAPD),这种方法将两次涂光刻胶减少到了一次,它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将氧化硅沉积在第一次涂的光刻胶周围,自然地形成了对准后的加工位置,从而能实现第二次图形加工。

有了这些技术,双重曝光就能加工出67nm的金属间距,不过这距离36nm还差了两倍,怎么去突破最后的这2倍的差距?

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再做一次双重曝光,总共做四重曝光,就能再一次将67nm减半,加工出最小34nm的线条,刚好符合加工7nm所需的36nm的金属间距。

不过这个方法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曝光时间是单重曝光的4倍,需要制备更多的掩膜版,每次曝光都需要更多的配套工序(光刻胶涂覆、软烘烤、对准、显影、甩干、硬烘烤、图形检测等),所需的全部制造工序从几百道增加到上千道,大大增大了制造的时间成本和物力成本。此外,曝光时间的增加会使镜头发热增大,温度升高又会导致镜头光路变形,套刻精度更难以控制,与之匹配的薄膜和刻蚀工艺难度也大大增加。还有,以上的计算没有考虑数值孔径(NA)对光刻精度的影响(这部分不涉及多重曝光的理解,故本文不对套刻精度、数值孔径详细展开)。为了提高数值孔径,还需要把镜头做得更大。

基于多重曝光技术,台积电于2016年6月开始用DUV生产7nm芯片(N7),三星则于2018年开始用DUV量产7nm芯片(7LPP)。至此,用DUV实现7nm工艺才成为现实。

一句话总结,虽然可以通过多重曝光的手段,利用193nm光源的DUV,生产7nm芯片,但时间、材料、人力成本都会大大增加,且由于工序极大的增加,良率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对比,EUV的波长只有13.5nm,一次曝光就能做出7nm芯片,只不过EUV吊足了晶圆厂的胃口,直到2020年才正式在5nm工艺上使用。在此之前GlobalFoundry失去了耐心,宣布由于高昂的成本停止7nm技术的开发。

04 DUV能突破5nm工艺吗?

不过,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除了多重曝光技术,用DUV加工7nm工艺还需要很多技术的配合才能实现,包括相位移模板(PSM)、离轴光照、光学临近校正(OPC)、优化光圈和光刻图形(SMO)等,这几项技术催生了一门新的子学科:计算光刻。它所需的庞大数据使得英伟达的GPU芯片也成为了计算所需的工具,其推出cuLitho软件加速库,宣称可以将计算光刻的用时提速40倍。

之所以需要计算光刻,是因为当掩膜版上的线条变得很小时,紫外光通过掩膜版时会产生偏差,让光刻图形畸变。为此研究人员想到了一个方法,预先计算出掩膜版上可能的畸变,从而逆向地设计光刻所需的掩膜版的最佳形状,提前抵消这些畸变,这叫做逆向光刻计算,而这需要非常庞大的计算量,普通的计算机根本无力承担,研究人员不得不使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又将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计算光刻上来。新一代的卷积人工神经网络被应用于光刻工艺模型、掩模优化、SEM数据处理等方面,而训练数据又需要庞大的GPU芯片组。除了器件层面的优化,研究人员甚至还将电路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也融入到器件制造中来,在电路设计阶段就考虑对制造和光刻的影响,这叫做DTCO(设计与工艺技术协同优化),而这又需要EDA厂商升级算法和软件。

可以说,为了让DUV能制造出7nm工艺芯片,业界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下一步如果继续采用DUV制造5nm工艺芯片,四重曝光也不够了,需要6-8重曝光,以及更多的掩膜版,更长的光刻时间,更高的物力成本,这已成为不堪忍受之重。所以5nm芯片出来时,刚好EUV光刻机也准备好了,才将业界从繁琐的多重曝光下解脱出来,而7nm工艺也成为目前业界使用DUV制造出来的最后一代工艺。

天气晚来秋 发表评论于
以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5nm芯片也不远了
孤岛侠客 发表评论于
能在美国买到华为的新手机,才是真的有突破!为了撑面子,连都打肿了,还是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















無聊_2030 发表评论于
明年5nm了。
naivebamboo 发表评论于
台积电当初N7的良率达到80%,中芯努力也是可以达到的,良率有个从低到高的爬升过程,手熟尔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除了五眼国,谁都希望中国赢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另外,中国的蚀刻机已经达到5nm!
但光刻机还没有达到,原因主要是光源还有难点,我以为不是技术,而是器具。
能不能造出这样的设备,或者零件,不是技术可行就能做到的。
这方面,中国要形成全链条的光刻机零部件,组装产业,还需要时日。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看过问题先生的视频说光刻机最重要的三大部份,中国已经攻克二个,还有一个光源,中国已搞到一百六十?.瓦。而而荷兰用着的是二百四十。是德国佬出的,而目前德国佬在深圳办了一个厂。之前有人推测中国能搞到一百六十瓦的光源.就是德国佬背后帮的。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科学进步,从无止境!
如果说荷兰光刻机比日本的光刻机先进一点,就是因为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路经!
而且这种技术革新,和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上是台湾工程人员提出来的,即蚀刻技术。荷兰采用才得以超过日本的干刻技术!
那么,是否还有改进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现在各类技术层出不穷,都在不断尝试中,中国应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否则,华为手机不可能重返市场!
另外,华为手机已经交货80万,预计年底交货达1200万,这么大的量,芯片供应肯定是充足的。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删呢?近日看过说中央下令低调,不要学杨结迟这老乌龟在拉屎为家斯会谈上大方屁般。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这种文章,缺乏科学精神。仅仅是一些蚀刻基础知识的介绍。
夸大已经成型的光刻技术是不可攻破的。
这违背了科学,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发展路经!
拿氢弹研制来说,美国搞出了泰勒构型,当时媒体也宣称无法超越。
而且说苏联的氢弹也是派间谍偷的美国技术,英国则直接投降,在研究失败一次之后,直接交换了美国技术,甚至是美国人帮着做出来的,才成功。
中国呢?完全没有任何基础,除了公开的一些基础原理,而有些甚至是致命错误的技术报告,不知道是不是美国政府故意发出来的?总之,完全是摸着石头,而且是没有留学一天的土学者,于敏研制出了比原子弹更加复杂的氢弹技术,即于敏构型!比美国的泰勒构型更先进,更易于小型化和长期保存!
nzder7 发表评论于
这里难得那么清净!
恰好 发表评论于
说了半天也只是猜想的可能性而已
小毛er 发表评论于
这是打掩护。肯定不会用这么难的程序的。
老zhqin 发表评论于
“要先算政治账再算经济账”是一贯的指导思想,不难理解。
wwhhjj 发表评论于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3-09-07 20:13:01
。。。一个国家想搞完全国产的光刻机是痴心妄想。阿斯麦生产一台EUV光刻机要由24个国家的500多个供应商提供45万个配件。
~~~~~~~~~~~~~~~~~~~~~~~~

纠正一个概念,45万是零件总数,就是连每个螺丝钉也算一个数。配件则不同,有可能是单一零件, 也可能是组件。组件可大可小,几百几千个零件组装起来的也不稀奇。
雪花漂飘 发表评论于
近100多年,英国后美国盎格鲁-撒克逊人是老大,地球上其他国家民族都服了, 不服的萨达姆拉登打到满地找牙,就大鹅赵国还在争,且有点力气争,就这么点事。
赵Q 发表评论于
老大喜欢演,下面自然就连演带骗,骗过老大,骗过外邦就成,好在华为的出货量就这么多,反正买的人不多,所以一锤子买卖肯定能做,无非爆光再爆光,镜头烧成了烟良率百分之一也无所谓,只要老大高兴,老外吃惊这就是最大的政治账
罗马军团 发表评论于
春风春雨88 发表评论于 2023-09-07 21:31:37
中国的各个省/地区相当于西方的各个国家,其实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口/面积都比中国的省/地区要小很多。
=

非洲更多。一群猪不会变成一个世界。
henry008 发表评论于
见证奇迹的时刻。
吃素的狼 发表评论于
呵呵,画龙点睛的一笔:“编者按:该文在腾讯网、微信平台遭到删除,原因未知。”

普普通通一篇纯理工僧的科普文,居然被删。

原因未知?其实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路人皆知。

那些蠢货们,不删还好,装作一盆浆糊,等它慢慢消停。

这一删,明摆着: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高级黑。认真想知道真相的,不可不看。
侃就侃一侃吧 发表评论于
如果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这样的,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件赔本赚吆喝的事情。这不是明摆着立刻就会被打脸吗?何必呢?脚踏实地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没有立锥之地了吗?就欺负大家不懂是吧?真是强装高兴3天,丢人一辈子的结果。

如果脚踏实地,我坚信中国人能搞出来。现在看来,是奢望。
春风春雨88 发表评论于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3-09-07 20:13:01
一个国家想搞完全国产的光刻机是痴心妄想。阿斯麦生产一台EUV光刻机要由24个国家的500多个供应商提供45万个配件。
------------
中国的各个省/地区相当于西方的各个国家,其实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口/面积都比中国的省/地区要小很多。
seewhatisee 发表评论于
高兴就好。
贝尔维 发表评论于
对于科技发展,人们总是高估了短期而低估了长期,指望有捷径是投机主义,但是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努力不放弃,没有什么是不可超越的。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人民日报说,华为推出新款手机,证明美国的制裁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来美国的脚还没被砸烂。已知华为新款手机用的芯片是中芯用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的过时方式生产的7纳米芯片,良率只有15%,为了搞“争气机”跟美国叫板不惜成本。但明年起阿斯麦被限制向中国出口DUV光刻机,华为还能靠什么争气?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中国唯一在真正研发光刻机的机构上海微电子到现在只能生产90纳米光刻机。2020年宣布2021年交付28纳米光刻机,没下文了。现在又宣布今年年底交付。即使真能交付,和能量产、质量稳定也是两回事。国外2011年已量产28纳米芯片。但如果中芯因为华为被制裁,以后中国就要靠这款期望中的国产28纳米光刻机。但国外咨询机构早扒过,这款光刻机的中国供应商仍然要靠外国提供必需的配件,美国仍然随时可制裁。一个国家想搞完全国产的光刻机是痴心妄想。阿斯麦生产一台EUV光刻机要由24个国家的500多个供应商提供45万个配件。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目前最先进的光刻机EUV光刻机可制造3纳米芯片,其核心技术是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研发的,需要美国政府授权才能使用。上世纪末尼康和佳能申请授权被拒绝,因为当时日本被视为美国竞争对手。荷兰阿斯麦收购硅谷集团后,成为唯一获得授权的公司,从此发大财。现在一台EUV光刻机要卖2亿美元,中国想买还不行。
ljcn 发表评论于
不计成本生产7nm,有国家战略。这种事,其他正常市场经济的国家做不出来。
时不时来看看 发表评论于
阴暗
zxbdt2 发表评论于
懒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