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那个突然被川大“别了”的美国人,还能重返中国吗?

那个突然被川大“别了”的美国人,还能重返中国吗?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于 2023-08-26 07:28:4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一位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离开中国、离开成都、离开他十分留恋的四川大学,已经两年了。未来,他还能重返中国吗?

他热爱中国,喜欢跟中国的普通人交朋友——正如他要给自己取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何伟”——叫这个名字的中国人,没有几十万,也一定有十几万,就是那么的普通。

而跟他选择的名字一样,何伟对于国家领袖和各种重大事件关注度属实不高,他最爱做的事,其实是引导美国人去了解到那些“不起眼”的中国人,努力想要美国读者明白中国并给予尊敬。

中国的顶端不具有代表性,中端和底端才极具代表性。让美国人了解普通的中国人,才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国。

▲ 何伟在涪陵,摄于1996年。

▌来到中国,爱上中国

1969年6月14日,何伟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27岁时,他来到中国,并开始学习汉语。

他来到一个叫涪陵的地方,刚开始显得有点傻,因为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他跟人采访,说:“对不起,我不懂啊,你可以再告诉我,你可以再说一下。”

这很自然,在中国有好多人很有耐心,如果是个外国人,如果还是作家,他们就更有耐心。而且每一次他们回答,何伟都可以发现新的东西,新的细节。

何伟在中国比较喜欢采访的是农民,还有工人,比较普通的老百姓,因为他可以跟他们讲好长时间,他们很有耐心。

▲ 何伟在江上对一家人进行采访。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采访中,何伟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涪陵,也爱上了中国。

后来他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书,就是专门写涪陵,这本书就是著名的《江城》。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就是所有内容都是真的,不能创作。

他在公园、茶馆、面馆间游荡,认识了面馆老板、顾客、司机、小商小贩......他和这些社会上的人建立起亲密深厚的关系,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通过记录真实的中国乡村,何伟希望联接到中国的过去,也想探究中国未来的可能性。而这其中他始终聚焦的,是中国最普通的人。一个个普通人的际遇,共同构筑了这个时代的侧脸。

▌不恭维、不谩骂,只想理解中国

何伟的代表作《江城》《寻路中国》等是脍炙人口的描写中国社会的大作。对于中国,他没有恭维,没有谩骂,而是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许多中国人读过何伟的书,会感觉平时是闭着眼生活,读过后是开眼看中国——

“每次读何伟一股凉气上背脊,他比我做中国人更称职。”

“多年来所见所闻一直理不清头绪,在外人眼中却看得这么透彻。”

人们称他是中国问题专家,是“比中国更懂中国的美国人”,他自己则说:“不做中国问题专家,只做一名想要理解中国的外国人。”

这可能是他的作品那么感人的原因之一,他不是为了假扮上帝指点江山,告诉中国人应该怎么做,而是忠实地记录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自己主动思考。

▌“意外”告别中国,希望还能重返中国

何伟并非一直居住在中国。2007年,他离开北京,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一个只有七百人的小镇瑞奇威定居下来。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当完成“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时,他还研究并撰写了有关科罗拉多乡村、尼泊尔和日本的作品。这些故事和其他故事一起被收录在《奇石》中。

2011年10月,在女儿们一岁半时,他们全家搬到开罗,何伟和张彤禾在那里学习阿拉伯语,研究“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生活和政治。

▲ 何伟与妻子张彤禾及双胞胎女儿在埃及留影。

2019年8月,他又全家回到中国,搬至四川成都,并于同年秋季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授的内容就是非虚构写作,他想让更多人学会用真实而又有趣的文字记录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然而,可惜的是,2021年,何伟离开了中国,但离开并不是他的本意,因为川大没有给他续签合约,而这是令所有人(包括何伟本人)始料未及的。

他在离开之前曾委托好友何雨珈正式发表英文声明:暂时离开,享受在川大的教学经历和成都度过的美好时光,希望以后再回来。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重新返回中国。无论如何,我们都在成都留下了极其美好愉快的回忆。”

▲ 何伟在川大的最后一课。

何伟热爱中国,他前后在中国度过了共十多年的时光,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进步和文明,他也亲身参与了中美的友好交往,并且改善了美国大众对中国的看法。他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他的离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逝去,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遗憾,也有一点惶恐,未来的世界,可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何伟还能重返中国吗?我们不得而知。庆幸的是,在中国的这些年,他留下的除了十几年和家人一起在中国的美好回忆,还有他献给中国的作品。

作为亲身参与了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正是这些作品留住了我们那些走向开放、文明和进步的岁月。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特朗普炮轰"没有补贴你早就回南非了",马斯克:全部削减
装到这种程度,会不会有点太不尊重人了?
一个普通人,为何如此潦草过完一生?
味精对人体有害?50多年的谣言摧毁了一个行业
专家:特朗普不太可能登上“总统山”,原因是...

24小时讨论排行

纽时: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中国
特朗普普京齐聚北京?九三阅兵或成国际格局分水岭
“大又美法案”51:50参院闯关成功 万斯投下关键票
是否驱逐马斯克?川普:不知道,我们得研究看看
伊朗12天内兵败如山倒 原来是印度反水 为以立奇功?
夫妻花50万带儿子游41国 网民嘲:英语零进步属浪费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川普民调直直落!美国民族自豪感下降,Z世代尤其明显
脱离西方轨道后,俄罗斯掀起中国热
川马互骂 川普威胁砍特斯拉补助 马斯克怒回 股价重挫
不满移民不会说英文 川普:在翻译上美国花太多钱
急坠8000米 乘客"魂没了 腿在抖" 中国春秋航空火速切割
4大学生在出租屋遭砍死 残忍震惊全美 博士生认罪逃死
中国短剧海外爆红:美国三线演员争演 薪水暴增7倍
再批“大而美”法案,马斯克又提建新政党
示威者带来51口棺材抗议大而美法案 数十人被捕…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那个突然被川大“别了”的美国人,还能重返中国吗?

南方都市报 2023-08-26 07:28:45


一位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离开中国、离开成都、离开他十分留恋的四川大学,已经两年了。未来,他还能重返中国吗?

他热爱中国,喜欢跟中国的普通人交朋友——正如他要给自己取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何伟”——叫这个名字的中国人,没有几十万,也一定有十几万,就是那么的普通。

而跟他选择的名字一样,何伟对于国家领袖和各种重大事件关注度属实不高,他最爱做的事,其实是引导美国人去了解到那些“不起眼”的中国人,努力想要美国读者明白中国并给予尊敬。

中国的顶端不具有代表性,中端和底端才极具代表性。让美国人了解普通的中国人,才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国。

▲ 何伟在涪陵,摄于1996年。

▌来到中国,爱上中国

1969年6月14日,何伟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27岁时,他来到中国,并开始学习汉语。

他来到一个叫涪陵的地方,刚开始显得有点傻,因为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他跟人采访,说:“对不起,我不懂啊,你可以再告诉我,你可以再说一下。”

这很自然,在中国有好多人很有耐心,如果是个外国人,如果还是作家,他们就更有耐心。而且每一次他们回答,何伟都可以发现新的东西,新的细节。

何伟在中国比较喜欢采访的是农民,还有工人,比较普通的老百姓,因为他可以跟他们讲好长时间,他们很有耐心。

▲ 何伟在江上对一家人进行采访。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采访中,何伟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涪陵,也爱上了中国。

后来他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书,就是专门写涪陵,这本书就是著名的《江城》。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就是所有内容都是真的,不能创作。

他在公园、茶馆、面馆间游荡,认识了面馆老板、顾客、司机、小商小贩......他和这些社会上的人建立起亲密深厚的关系,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通过记录真实的中国乡村,何伟希望联接到中国的过去,也想探究中国未来的可能性。而这其中他始终聚焦的,是中国最普通的人。一个个普通人的际遇,共同构筑了这个时代的侧脸。

▌不恭维、不谩骂,只想理解中国

何伟的代表作《江城》《寻路中国》等是脍炙人口的描写中国社会的大作。对于中国,他没有恭维,没有谩骂,而是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许多中国人读过何伟的书,会感觉平时是闭着眼生活,读过后是开眼看中国——

“每次读何伟一股凉气上背脊,他比我做中国人更称职。”

“多年来所见所闻一直理不清头绪,在外人眼中却看得这么透彻。”

人们称他是中国问题专家,是“比中国更懂中国的美国人”,他自己则说:“不做中国问题专家,只做一名想要理解中国的外国人。”

这可能是他的作品那么感人的原因之一,他不是为了假扮上帝指点江山,告诉中国人应该怎么做,而是忠实地记录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自己主动思考。

▌“意外”告别中国,希望还能重返中国

何伟并非一直居住在中国。2007年,他离开北京,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一个只有七百人的小镇瑞奇威定居下来。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当完成“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时,他还研究并撰写了有关科罗拉多乡村、尼泊尔和日本的作品。这些故事和其他故事一起被收录在《奇石》中。

2011年10月,在女儿们一岁半时,他们全家搬到开罗,何伟和张彤禾在那里学习阿拉伯语,研究“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生活和政治。

▲ 何伟与妻子张彤禾及双胞胎女儿在埃及留影。

2019年8月,他又全家回到中国,搬至四川成都,并于同年秋季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授的内容就是非虚构写作,他想让更多人学会用真实而又有趣的文字记录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然而,可惜的是,2021年,何伟离开了中国,但离开并不是他的本意,因为川大没有给他续签合约,而这是令所有人(包括何伟本人)始料未及的。

他在离开之前曾委托好友何雨珈正式发表英文声明:暂时离开,享受在川大的教学经历和成都度过的美好时光,希望以后再回来。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重新返回中国。无论如何,我们都在成都留下了极其美好愉快的回忆。”

▲ 何伟在川大的最后一课。

何伟热爱中国,他前后在中国度过了共十多年的时光,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进步和文明,他也亲身参与了中美的友好交往,并且改善了美国大众对中国的看法。他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他的离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时代的逝去,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遗憾,也有一点惶恐,未来的世界,可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何伟还能重返中国吗?我们不得而知。庆幸的是,在中国的这些年,他留下的除了十几年和家人一起在中国的美好回忆,还有他献给中国的作品。

作为亲身参与了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正是这些作品留住了我们那些走向开放、文明和进步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