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妈妈,正在批量制造谷爱凌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文/凯斯

编辑/花木蓝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向来突出一个“往死里卷”。这其中,又以北京海淀为最,被称为“卷王之王”。

就像网上之前流行的段子,问,孩子5岁,英语词汇量只有3000,是不是不太够?

答曰: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培养孩子,就是海淀家长们共同的信仰。

在海淀,不抓孩子学习,出门跟别人都找不到共同语言。



殊不知,这一代在美国的华人家长,早就卷出了国门,从北京海淀,一路卷到了旧金山湾区。

震惊了美国人的虎妈“蔡美儿”,就是8岁时搬家到了湾区;我们熟知的“青蛙公主”谷爱凌,也是湾区成长出的青年才俊典型。



〓 谷爱凌在访谈中盛赞自己的妈妈

湾区的华人宝宝打出生就开始卷,而这,也间接改变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

来到现在湾区位于硅谷附近的南德安扎大道,你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北京的海淀黄庄。

在这条大街上,你能看到几乎所有品类的补习班:

刚开没多久的学而思硅谷分校,这两年深受老美追捧的“俄罗斯式数学教育机构”,专做K12培训的洞察教育(Insight Education),教钢琴和古筝的艺术中心......





跨过大洋,仍旧鸡娃

加州家长们鸡娃的方式,和国内家长并无二致:主打一个提前规划。

譬如说,当自家孩子的年龄还是负数时,他的父母就开始在旧金山湾区,给他申请最好的幼儿园了。



小孩降生还不到24个月,就被他踌躇满志的父母拉去上补习班。



所以,如果你问一个湾区华人小孩,他的生活是怎样的,那他多半会告诉你:

“周一学STEM,周二练钢琴,周三……”



湾区许多培训学校的牌匾直接就写着中文,还在外面用中文写“今年又有xx个孩子,获得了数学竞赛的一等奖”,精准击中主流客户的心。



而在一位移民妈妈所晒出的养娃账单里,我们发现,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开销,都被拿来上课后辅导班了。

毕竟,就算在美国,孩子上补习班的目的,也基本都是为了能在比赛中拿奖,能在申请学校时拿出一份写满了荣耀的个人简历。

然而,当这些“亮瞎人眼”的学生简历,被送到名牌大学的招生处后,却并没有收获心动的offer。

比如,有华人家长说,朋友的女儿上的是顶级私高,成绩特别拔尖,画技出类拔萃,在哈佛的物理实验室实过习,在欧洲游过学,还有很强力的推荐信.......

但就是这样一个履历极其优秀的女孩,却根本就申不上最顶尖的学校。



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风向变了

答案可能恰恰是因为现在的亚裔小孩,太优秀了。

比如说,洛厄尔高中是旧金山湾区亚裔最多的高中之一,同时也是最好的高中之一。



在这所学校,几乎每一个学生的简历拿出来,都能羡煞北美的鸡娃爸妈。



但美国顶尖藤校,却对洛厄尔这样的“北美衡水”越来越不感兴趣,因为在招生办看来:

“亚裔孩子都很棒,但棒得千篇一律。”



作为私立的办学机构,美国的大学最看重的,是一个学生能给它们带来什么,是优秀的人脉资源?还是不可取代的经历?



换句话说,在美国想要申好学校,你不仅要优秀,还要“优秀得有特点”。

就比如,在芝加哥大学的官网上,你能找到去年6个优秀新生在上大学前的人生履历。



而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履历,那便是“各有狠活儿”。

比如有个叫里斯·贝克的女孩,来自美国堪萨斯州,原本是一名撑杆跳好手,却在2019年确诊霍奇金淋巴瘤。在经历了50多次的化疗后,里斯战胜了病魔,自学了法语,并最终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垂青。



〓 里斯·贝克

而其他那几个优秀新生,有的从小就喜欢修汽车,上大学前俨然已是一名成功的汽车销售;

有的就喜欢当记者,高二就给《纽约时报》写特稿;

还有的,从小就是户外探险达人,一直热衷于环保事业......

当然,在许多人看来,上述的这些招生要求,不可避免地让升学沦为了一个“谁的人生故事好,谁就更有优势”的比赛,本质还是在否定亚裔群体的勤恳和努力。



但华人的适应力,向来强得吓人。

在得知名校的招生倾向已然改变后,湾区的鸡娃爸妈,便立刻跟紧形势,改变了自己培养子女的方式。

而湾区鸡娃,也跟着进入了“2.0”时代。



湾区鸡娃进入“2.0”时代

既然常春藤大学的招生办喜欢听故事,那么湾区的华人家长就花钱给自己的娃,“砸”出一个好故事。

这里面最离谱的,据说是家长在硅谷直接成立VC,投资自家孩子“创立”的公司,之后找专门的团队做包装,结合时下流行的WEB3和数字加密货币,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少年科创新锐,以此来敲开名校的大门。



当然,孩子能不能受得了先放一边,这种“鸡”法的花销实在过大,并不是所有旧金山中产家庭都能玩得转。

于是,很多华人家长便退而求其次:

先给孩子报范围尽可能广的辅导班,然后再选一项孩子最擅长的专项突破。

像在这两年,很多湾区鸡娃就都走上了“体育特长”这个赛道。



因为在美国,体育好的孩子在升学时极度吃香。

同样的成绩申哈佛大学,普通学生的录取率仅为16%,而体育生的录取率却能高达83%。并且大部分的体育生都有奖学金可拿,平均一年1.8万美金。



〓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并且,体育这条路它真的管用,"It works"。谷爱凌就是明证。

去年北京冬奥会后,当其他人都在感叹谷爱凌的人生履历时,湾区的家长则在琢磨:如何让我家孩子成为下一个谷爱凌?



〓 2018北加州华人冬季体育运动会开幕晚宴上的谷爱凌

于是,某机构去年在湾区开了专门针对孩子的滑雪培训班,1000美元一小时,刚推出就被家长们抢走了所有名额。

而更小的华人宝宝,则有体操课和“核心肌肉训练课”在等着他们。

难怪有家长感叹,说在国内,父母见面之后聊的是“你家孩子背了多少单词,会背多少古诗”,而到了北美,聊天则变成了“你家孩子学什么体育项目,在哪个场地”。

与此同时,湾区的家长们也发现,在重视体育的同时,文化课也是一点也不能放轻松。

因为在当下,鸡娃早已不是华人家长的专利。

比如,在美国的印度裔家庭也都是卷娃的好手。



吉坦贾莉·拉奥(Gitanjali Rao),印度裔,15岁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在暑假期间,很多印度裔家庭都会组织所谓的study date学习班,几家凑在一起集中学习到深夜。

而当华人家长还在纠结自家孩子的英语词汇量有没有上3000,印度那边的小孩则在这些年间,狂拿了27个全美“拼字比赛”的冠军:

像“psammophile(在沙质土壤中茁壮成长的有机体)”这样的冷僻词汇,大部分老美这辈子都没听过,14岁的印度男孩却能在瞬间拼出,实在是卷得吓人。



〓 这个拼字大佬名叫Dev Shah

与此同时,有华人家长在网上说,身边的墨西哥家长,都在逼着自家还没上学的孩子学第二门外语。

而在刻板印象里从不在乎学业的非裔美国人群体,如今也开始“习惯于”因为成绩问题,而对自己的孩子发火。



于是乎,湾区的父母们意识到,纯粹在家长群里“抄作业”的鸡娃时代已经过去,要想“爬藤成功”,他们就必须要“完全地动员起来”,激发出自家孩子真正的特质。

所以湾区鸡娃这项活动,不仅卷孩子,同样也卷孩子的爸妈。



越卷越深

对于现在湾区的父母而言,养娃就好像打仗一样,拼的不只是爸爸的财力,还有妈妈的情报力。

作为家庭的“指挥官”,一个妈妈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

不但要知道各大湾区私校的招生要求,还要了解这些私校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教育模式是否匹配。

如果孩子不上私校,转去公立,那么湾区的家长就会发现,即便到了美国,他们也绕不开学区房,绕不开这一笔巨大的开销。



而养娃,不仅是一场消耗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当湾区的孩子们开始刷培训班,他们的家长便需要时刻陪同,有父母陪着孩子练小提琴,结果自己学通了乐理;还有的家长本身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在面对育娃时便能做到游刃有余。



甚至在爬藤成功后,鸡娃爸妈的战斗,都还没有结束。

微博博主@一杨ish 就曾发过一个湾区家长群的截图,在图片里,你能看到这些华人家长在互相庆贺,而庆贺的内容,则是他们早已在美国工作的儿女,今年谁又加薪了,谁又升职了。



〓 “牛蛙”,是父母一辈子的骄傲

前些日子网上也传出来一个瓜,说湾区有两个华人家庭,就因为争论“谁家的孩子进的大学好”,而从争吵升级成了斗殴,最后致使三人重伤。



一开始只是卷自己的孩子,最终不可避免地把自己也卷了进去。

在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后,华人家长们才真切的意识到:

曾经他们所听到的“欧美快乐教育”,只不过是一套被夸大的片面说词,唯有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才是升学这个游戏的真正本质。

在国外,在国内,都一样。



参考资料:

1.《你好未来人类:美国篇》

2.《再加把劲!》(Try Harder)

welgoindco 发表评论于
无论多优秀,长大后还不是为白人打工的命。呵呵
cacu 发表评论于
华人丑态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要找哈佛白人精子吧。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这标题太奇怪,没人批量制造混血宝宝
hyperyan 发表评论于
批量制造谷爱凌是不可能的,因为产党那边只需要一两个谷爱凌典型即可,不需要那么多。好比只需要一两个王宝强来忽悠农民工,不可能给大批农民工机会。
cwang28 发表评论于
父母们由极度羡慕别人的孩子后立马有了信心“我也有孩儿 也可能把自己的孩子整成类似的孩子。哈哈
Leah_lee 发表评论于
中国很多人为了占据更多的生活资源绞尽脑汁,但却忘了享受很容易就能享受的资源,清风明月,山川江河。
elfie 发表评论于
We really don't care. The colleges of best values are always close by. Since we live in NC, we'll not consider out-of-state colleges.
Mom and dad still need to live for decades after kids are out. So the less spending on college investments, the better.
grde 发表评论于
再变也变不成当地人。就凭这种拼命就知道是第一代。
中航科工六院 发表评论于


“弯曲清华爸妈-哈佛娃家长群”不要太牛逼,几个北大复旦父母装着清华进去后来说漏嘴了被秒踢出来,几个清华父母问了一句斯坦福也被秒踢

GP2X 发表评论于
有几个华人妈妈能搞到她家那种资源? 又是个"能力之外资本为零"替官富阶层洗地
Wafik 发表评论于
想上疼校很簡單,一家三口改名字,把張王李趙都該成史密斯,披特森,溫斯頓啥的,問題就都解決了。面視時候給個全身陽光黑化,如果視頻面試,全家都TAN一下。卷一輩子不如黑自己一夏天。
henry008 发表评论于
批量制造谷式充气娃娃。
一只熊 发表评论于
ED/EA/REA这些,只要申请过一遍就都知道了。都是公开信息一查就有,知道也没什么大不了,不知道是应该的,家里没有申请大学的孩子的话就不会知道。拿这种东西糊弄人编瞎话装内行就实在无聊了。
size0 发表评论于
容貌能卷出来?难道华人妈妈们要给孩子整容,断腿?身体素质,也不是说卷就能卷出来的。先天心脏差的,难道华人妈妈要给娃换心?也就是卷个分数而已。而分数不代表可以进入孩子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也不代表孩子在成人后能够在自己学习的领域有所建树。充其量就是收入上成为一个中产的概率高些而已。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文学城谷的软文不要太多。可见左右逢源这条路也不好混。终究还是吃的中国老乡的土饭。
xyz18 发表评论于
一群神经病!有本事自己爬藤,鸡娃算什么本事!
退齋 发表评论于

希望谷怪灵
再接再厉

赵小兰
邓文迪那样


在二奶或者三太的路上
越走越远
西温哥华 发表评论于
美国大学:我们不想招一帮狗奴才。
wang5zhao6 发表评论于
一只熊 发表评论于 2023-07-17 20:09:40
那个大牛娃只有UM Ann Arbor的例子是编的。哈佛什么ED被拒,哈佛没有ED好吧?哈佛是REA学校。这个破例子我在好多地方看见过了。真LOW。

======================================

啥是ED?
啥是REA?

看来你挺会卷的,哈哈哈。。。。。。
rosin 发表评论于
现在广告做的越来越隐蔽了。
一只熊 发表评论于
那个大牛娃只有UM Ann Arbor的例子是编的。哈佛什么ED被拒,哈佛没有ED好吧?哈佛是REA学校。这个破例子我在好多地方看见过了。真LOW。
大苹果123 发表评论于
家长斗殴的事情真的太好笑了。牛了半天又能怎样,终究还是企业员工要靠别人提拔。
nowomannocry 发表评论于
中印都是一个鸡8特色,为人类造福就是个营销概念,深入骨髓的意识是哪怕玉石俱焚也不能让你比我强。无论外面风和日丽还是岁月静好,每日最开心的就是把别人比下去。父母们就是一群缺爱的巨婴,穷尽一生为了得到那一点点虚幻的胜利感,不惜把孩子驯化的跟自己一样去天天穿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