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美债违约危机 白宫警告:830万人将失业 股市暴跌45%

美债违约危机 白宫警告:830万人将失业 股市暴跌45%

文章来源: Newtalk 于 2023-05-04 11:39:0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 报导,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当地时间 3 日发文称,美国债务违约一旦演化为长期问题,将严重挫伤美国经济,损害美国纳税人的利益。

美国财政部长叶伦 1 日警告,美国可能最早于 6 月 1 日出现债务违约。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称,如果美国政府和国会赶在债务违约前就突破债务上限达成协议,或债务违约出现后能够仅用一星期时间解决问题,未来将出现的失业和股市震荡将相对缓和,但仍会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

该委员预测,美政府若未能在三个月内解决债务违约问题,将导致债务违约长期化,引发如大萧条时期一般的“末日场景”,届时将有 830 万人失业,股票市场将暴跌 45%。

该委员会在文章中透露:“在债务违约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政策能够缓冲家庭和企业受到的影响。”

美联储 3 日宣布新一轮加息后召开的记者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该机构能够采用的手段均无法缓解债务违约造成的影响。

一场整个市场一度坚信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的“美债违约风暴”,正在逐步临近引爆时刻。

就在本周一,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匆忙致信国会参众两院领导层,主要就是为了说一件事:如果你们迟迟不上调债务上限,美国政府最快会在6月1日就发生违约。

理论上凭借财政部的一系列操作,美国主权债务违约的“X”日还存在往后推的可能性,但既然财政部长本人已经开口,6月大限将会是美股市场下一个紧盯的时间节点。更糟糕的是,虽然今天才5月4日,理论上还有接近一个月供政客们扯皮,但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掐指一算,事实上留给拜登和国会敲定债务上限问题的时间窗口,只剩下可怜的6天。

六天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说结论,由于美国参、众两院的上班时间原本就错开,加上拜登参加外事活动期间离境,所以整个5月满足拜登呆在华盛顿特区、国会参众两院议员都要打卡上班的工作日,一共只有6天。

拜登已经邀请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少数派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以及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和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在5月9日齐聚白宫,共商债务上限问题。

考虑到双方目前的立场差距过大,这轮协商可能会持续数日,但所有关键选手齐聚华盛顿特区的时间点只会到5月16日,之后拜登将前往日本出席G7峰会,然后再去澳大利亚出席四国峰会。等到拜登回国后,又碰上阵亡将士纪念日,同时参众两院的会期也不在同一周。

作为变通的方法,拜登可能会效仿奥巴马2013年面对债务上限危机时的做法,推迟或取消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行程。在本周二的记者会上,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回避了有关拜登修改行程的提问。当然,国会两院也能调整休会的时间,但至今还没有议会领导人对这一问题进行表态。

但关键问题并不是多出几天来扯皮,而是双方巨大的立场差异如何弥合。共和党方面要求拜登以削减政府支出换取提高债务上限,但拜登坚称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国会需要无条件地提高债务上限。

上周,众议院以217比215票通过了麦卡锡版本的债务上限法案,其中包括削减联邦政府支出,以及取消部分拜登立法进程的要求。很显然,这部立法不可能通过参议院的投票,同时拜登也放话会否决该法案。

面对国会的日常扯皮,耶伦在公开信中也颇为无奈地表示,议员们的不作为将造成美国家庭面临严重困难,危及美国的国际地位,并使美国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能力遭到质疑。所以,耶伦恳请美国国会尽快行动起来,保护美国的“诚实和信用”。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LA华人富豪找代孕生20个孩子,爆出惊天内幕
一个时代谢幕!美国药店巨头宣布 关闭全美门店
诈骗园区失控了!上百员工狂砸办公室 大批警力镇压
陕西新郎婚礼前1小时跳河身亡 传女方临时加价
WSJ:中国经济有2大致命问题 坏消息将不断出现




24小时讨论排行

诺贝尔和平奖10日揭晓!专家:川普得奖机会渺茫
“反以挺巴”游行!伦敦500人被捕 罗马25万人怒吼
“没有中国 普京什么都不是”乌情报:中向俄提供卫星图…
诺贝尔和平奖10.10揭晓 专家:川普机会渺茫
五角大厦人事风暴!美防长再出手「开除海军幕僚长」
北京消费断崖式下滑,人民日报喊话不要否定经济形势
彭博:中国考虑向美国投资$1万亿 换撤销国安限制
美战争部长呛“不爽就滚”!第二位4星上将不干了
震惊!非法移民担任学区总监 竟有近30年犯罪史
华男离婚失控 捅死岳母重伤小舅子后纵火 导火索是…
环保少女怨牢房有臭虫!以色列揭笑容满面照
盘点:日本准首相高市早苗“对中立场超强硬”
川普对内塔尼亚胡爆粗:我不知道你为啥总他妈地…
日漫Coser遭上千人批斗 辱骂扯发吼“共产党万岁”
川普再派300国民兵进驻,国土安全部长:芝加哥已沦战区
分析师惊人语:AI泡沫比当年互联网泡沫大17倍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美债违约危机 白宫警告:830万人将失业 股市暴跌45%

Newtalk 2023-05-04 11:39:06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 报导,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当地时间 3 日发文称,美国债务违约一旦演化为长期问题,将严重挫伤美国经济,损害美国纳税人的利益。

美国财政部长叶伦 1 日警告,美国可能最早于 6 月 1 日出现债务违约。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称,如果美国政府和国会赶在债务违约前就突破债务上限达成协议,或债务违约出现后能够仅用一星期时间解决问题,未来将出现的失业和股市震荡将相对缓和,但仍会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

该委员预测,美政府若未能在三个月内解决债务违约问题,将导致债务违约长期化,引发如大萧条时期一般的“末日场景”,届时将有 830 万人失业,股票市场将暴跌 45%。

该委员会在文章中透露:“在债务违约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政策能够缓冲家庭和企业受到的影响。”

美联储 3 日宣布新一轮加息后召开的记者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该机构能够采用的手段均无法缓解债务违约造成的影响。

一场整个市场一度坚信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的“美债违约风暴”,正在逐步临近引爆时刻。

就在本周一,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匆忙致信国会参众两院领导层,主要就是为了说一件事:如果你们迟迟不上调债务上限,美国政府最快会在6月1日就发生违约。

理论上凭借财政部的一系列操作,美国主权债务违约的“X”日还存在往后推的可能性,但既然财政部长本人已经开口,6月大限将会是美股市场下一个紧盯的时间节点。更糟糕的是,虽然今天才5月4日,理论上还有接近一个月供政客们扯皮,但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掐指一算,事实上留给拜登和国会敲定债务上限问题的时间窗口,只剩下可怜的6天。

六天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说结论,由于美国参、众两院的上班时间原本就错开,加上拜登参加外事活动期间离境,所以整个5月满足拜登呆在华盛顿特区、国会参众两院议员都要打卡上班的工作日,一共只有6天。

拜登已经邀请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少数派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以及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和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在5月9日齐聚白宫,共商债务上限问题。

考虑到双方目前的立场差距过大,这轮协商可能会持续数日,但所有关键选手齐聚华盛顿特区的时间点只会到5月16日,之后拜登将前往日本出席G7峰会,然后再去澳大利亚出席四国峰会。等到拜登回国后,又碰上阵亡将士纪念日,同时参众两院的会期也不在同一周。

作为变通的方法,拜登可能会效仿奥巴马2013年面对债务上限危机时的做法,推迟或取消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行程。在本周二的记者会上,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回避了有关拜登修改行程的提问。当然,国会两院也能调整休会的时间,但至今还没有议会领导人对这一问题进行表态。

但关键问题并不是多出几天来扯皮,而是双方巨大的立场差异如何弥合。共和党方面要求拜登以削减政府支出换取提高债务上限,但拜登坚称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国会需要无条件地提高债务上限。

上周,众议院以217比215票通过了麦卡锡版本的债务上限法案,其中包括削减联邦政府支出,以及取消部分拜登立法进程的要求。很显然,这部立法不可能通过参议院的投票,同时拜登也放话会否决该法案。

面对国会的日常扯皮,耶伦在公开信中也颇为无奈地表示,议员们的不作为将造成美国家庭面临严重困难,危及美国的国际地位,并使美国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能力遭到质疑。所以,耶伦恳请美国国会尽快行动起来,保护美国的“诚实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