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五一”人员流动将致新冠疫情反弹?专家回应

“五一”人员流动将致新冠疫情反弹?专家回应

文章来源: 界面新闻 于 2023-04-21 23:16:5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新冠感染高峰已过去4个月,随着“五一”假期来临人员大量流动,疫情会否反弹?此前预估的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还会发生吗?

作为春节以来第一个小长假,“五一”假期人们出行出游需求大增。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各省份报告数据显示,最近两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升高至1.4%与1.3%。此前三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

中国疾控中心还介绍,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自12月25日前后达到高峰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日-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第14周(4月3日-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与前一周持平(2.6%)。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界面新闻介绍,考虑到“五一”假期人群流动、聚集情况,新冠感染的风险会高一些,尤其是对于此前并未感染过新冠的人群。然而对于已经“阳”过的人群来说,中和抗体仍然还具有保护作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五一”假期的人群流动虽然会增加新冠感染风险,但不会造成感染率显著上升,假期出现新冠感染高峰的风险较低,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放心出行旅游。

第一波疫情产生的抗体还能保护多久?李侗曾表示,抗体的保护时间因人而异,也取决于病毒变异情况,目前并不能下定论。但是近期病毒并没有发生太明显的变异,所以在第一波高峰过去4个月的情况下,中和抗体仍然具有足够的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产生第二波感染高峰。

常荣山介绍,从国内情况看,至少70%的人群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据国外回溯研究,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时间在6个月左右,所以在今年10月份以前,应该不会出现所谓的第二波感染高峰。但新冠病毒仍然没有消失,对于剩下的30%未感染新冠人群来说,可能会在病毒不断传播过程中陆陆续续被感染。

常荣山表示,未来出现全国范围感染高峰的可能性小,疫情可能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中出现,走势会类似于流感,但是新冠爆发并没有季节性规律。如果出现第二波高峰,那么“首当其冲”就是此前从未被感染的人群,此外,免疫水平低下的人群也更易被二次感染。他表示,二次感染的症状不一定会加强,但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再次感染的症状则有可能比第一次加重。

新冠病毒是否会流感化?4月20日下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下去,但存在感没那么强,“它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取决于它后期变异的特征。”

张文宏指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为了补齐免疫水平差距,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要求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

李侗曾介绍,《方案》目标人群包括未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针的人群,以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这是考虑到仅仅是基础免疫或者自然感染,中和抗体的保护水平都是不够的,将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也是基于提高抗体水平的目的。

常荣山介绍,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一般可以保护3-6个月,在3个月内保护效果是比较好的,3个月后开始下降。我国第一波感染高峰后,抗体阳性率很高,形成了较高的免疫屏障,对于已经被感染过的人有很好地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出现二次感染。但对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可以考虑将加强针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身体健康人群则无缩短的必要。

在常荣山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恢复常态化、对新冠病毒逐渐习惯,接种疫苗的意愿会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现在只有黏膜免疫疫苗能够通过在鼻腔、口腔、眼睛黏膜产生免疫,阻挡被感染,其他疫苗都做不到防止感染,但目前还并没有成熟的黏膜免疫疫苗。只有开发出有效的、广谱的、长效的鼻腔疫苗、鼻喷疫苗,取代体液免疫的肌肉注射的疫苗,疫苗接种意愿才有可能上升。”常荣山说。

但他也表示,尽管疫苗接种意愿下降,对未来疫情防控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幅下降,即使发生疫情,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有所降低。对于大多数无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效力和接种疫苗的差别并不大。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金正恩为爱女从中国进口数十吨“臭臭的东西”
“邓超给所有79年出生的人道歉”上热搜第一
星二代称"中国人大部分是傻X" 官媒:吃中国饭砸中国锅
中国“真空磁浮列车”:北京上海仅需90分钟
斯坦福校刊曝北京特务冒充学生 锁定研究这个

24小时讨论排行

空战捷报与假新闻,印巴停火背后的较量
薄瓜瓜母亲节为母喊冤 称谷开来是“当代窦娥”
经贸会谈结束 何立峰:双方一致同意建立磋商机制
美中贸易谈判重大进展 美官员:中国急于重启贸易
川普夸中美谈判“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方不评价
纽约时报:这是习近平一直在等待的贸易战
反制中国极音速飞弹!日本研发新武器"电磁炮"将试射
“门铃恶作剧”酿悲剧 高中生毕业前夕遭枪击身亡
来自美国的新教皇在大选中投给了特朗普吗?
都结束了!美大使称:川普“第51州”言论已过去
美公民入境中国遭强制“侵入性检测” 美政府将调查
3岁女童突严重脱发 被确诊铊中毒 警调查:人为投毒
“空中宫殿” 卡塔尔送的豪华747-8 川普打算离任后继续用
学历一路造假,环球小姐被判入狱240天
美国48小时斡旋印巴停火 将在中立地点开始谈判
川普高喊“美经济将如火箭飙升”:现在就去买美股!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五一”人员流动将致新冠疫情反弹?专家回应

界面新闻 2023-04-21 23:16:52

新冠感染高峰已过去4个月,随着“五一”假期来临人员大量流动,疫情会否反弹?此前预估的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还会发生吗?

作为春节以来第一个小长假,“五一”假期人们出行出游需求大增。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各省份报告数据显示,最近两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升高至1.4%与1.3%。此前三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

中国疾控中心还介绍,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自12月25日前后达到高峰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日-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后小幅反弹(第8周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第9-11周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阳性率分别为3.8%、2.7%、1.9%),第12-13周(阳性率分别为2.3%、2.6%)略有反弹,第14周(4月3日-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与前一周持平(2.6%)。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界面新闻介绍,考虑到“五一”假期人群流动、聚集情况,新冠感染的风险会高一些,尤其是对于此前并未感染过新冠的人群。然而对于已经“阳”过的人群来说,中和抗体仍然还具有保护作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五一”假期的人群流动虽然会增加新冠感染风险,但不会造成感染率显著上升,假期出现新冠感染高峰的风险较低,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放心出行旅游。

第一波疫情产生的抗体还能保护多久?李侗曾表示,抗体的保护时间因人而异,也取决于病毒变异情况,目前并不能下定论。但是近期病毒并没有发生太明显的变异,所以在第一波高峰过去4个月的情况下,中和抗体仍然具有足够的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产生第二波感染高峰。

常荣山介绍,从国内情况看,至少70%的人群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据国外回溯研究,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时间在6个月左右,所以在今年10月份以前,应该不会出现所谓的第二波感染高峰。但新冠病毒仍然没有消失,对于剩下的30%未感染新冠人群来说,可能会在病毒不断传播过程中陆陆续续被感染。

常荣山表示,未来出现全国范围感染高峰的可能性小,疫情可能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中出现,走势会类似于流感,但是新冠爆发并没有季节性规律。如果出现第二波高峰,那么“首当其冲”就是此前从未被感染的人群,此外,免疫水平低下的人群也更易被二次感染。他表示,二次感染的症状不一定会加强,但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再次感染的症状则有可能比第一次加重。

新冠病毒是否会流感化?4月20日下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下去,但存在感没那么强,“它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取决于它后期变异的特征。”

张文宏指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为了补齐免疫水平差距,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要求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

李侗曾介绍,《方案》目标人群包括未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针的人群,以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这是考虑到仅仅是基础免疫或者自然感染,中和抗体的保护水平都是不够的,将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也是基于提高抗体水平的目的。

常荣山介绍,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一般可以保护3-6个月,在3个月内保护效果是比较好的,3个月后开始下降。我国第一波感染高峰后,抗体阳性率很高,形成了较高的免疫屏障,对于已经被感染过的人有很好地保护作用,短期内不会出现二次感染。但对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可以考虑将加强针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身体健康人群则无缩短的必要。

在常荣山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恢复常态化、对新冠病毒逐渐习惯,接种疫苗的意愿会逐渐降低,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现在只有黏膜免疫疫苗能够通过在鼻腔、口腔、眼睛黏膜产生免疫,阻挡被感染,其他疫苗都做不到防止感染,但目前还并没有成熟的黏膜免疫疫苗。只有开发出有效的、广谱的、长效的鼻腔疫苗、鼻喷疫苗,取代体液免疫的肌肉注射的疫苗,疫苗接种意愿才有可能上升。”常荣山说。

但他也表示,尽管疫苗接种意愿下降,对未来疫情防控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幅下降,即使发生疫情,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有所降低。对于大多数无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效力和接种疫苗的差别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