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我,20岁,大学生,不赶早课赶大集”

“我,20岁,大学生,不赶早课赶大集”

文章来源: 钱江晚报 于 2023-04-15 21:09: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最近,在北京,一种新的潮流正在年轻人中兴起——郊区赶大集。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郊区的大集逐渐被年轻人占领,比如昌平的沙河大集、通州的台湖大集、顺义的罗各庄大集。

昌平沙河大集

特别是原本每周末开集的昌平沙河大集,直接被这届年轻人“吓”得周末关停了。由于赶集的人过多,一到周末,沙河大集附近堵得水泄不通,于是从上个月开始,沙河大集的开放时间调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北京的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赶大集?潮新闻记者也清空了自己的双肩包,到北京最大的沙河大集上一探究竟。

在北京地铁8号线终点站朱辛庄站下车,换上昌73路、昌19路或者专49路公交,如果在车上看到了拎着空帆布袋的年轻人,那她们的目的地大概是一致的,到沙河大集上大买特买。

昌平沙河大集

“下车后跟着大爷大妈们一直走,过个天桥就到了。”快下车时,一位经常来赶集的女大学生给记者指了路。

接地气的“小吃街”抓住了年轻人的胃

穿着新潮的年轻人,左手一根淀粉肠,右手一个肉蛋堡,胳膊上再挂着一袋“复古版”爆米花,在大集上边逛边吃,郊区大集首先抓住了年轻人的胃。在整个沙河大集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就是这里的“小吃街”。

沙河大集小吃街

排着长队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滋滋冒油的“摇滚烤鸡”、热气腾腾的山东大煎饼……逛累了就在“小吃街”简易的就餐区坐下,敞开吃。

“在吃这块,年轻人比岁数大的消费者更能花钱。”一位卖肉蛋汉堡的阿姨告诉记者,“沙河大集在北京很出名,很多人来这就是为了吃一些在写字楼附近吃不到的东西,从海淀、西城过来,还有从朝阳过来的。”

在附近上学的晓然和她的5个室友,早上7点多从宿舍出发,坐两站公交来赶集,“平时上早八都不用这么早起,早起上课很难,但是早起赶集很有趣。”

晓然告诉记者,她们今天来赶集的主线任务就是吃,吃一些学校食堂吃不到的东西,算了算,6个人总共吃了二十多份不同的小吃。

“有一些非常好吃,有一些也难免踩雷,但主要是这种吃法让人特别快乐。”晓然的一位室友说。

闭眼大买特买 商场里找不到的“获得感”

当然,年轻人来赶集也不全是为了吃,他们在大集上的“购买力”也不容小觑,买蔬菜水果、买散装零食、买二手书、买花,甚至是买5块钱一件的短袖。

“调整开集时间后,周三是附近大爷大妈的主场,到了周五,就成了年轻人的主场,附近很多大学生没课了就来赶集。”

水果摊上一位卖草莓的大叔告诉记者,“我在这摆摊4年了,就最近几个月人最多,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到了这好像花钱都不眨眼,也不爱还价,很痛快。”

这里的蔬菜水果,按盆卖、按袋卖、按堆卖,再搭配上一些朴实、接地气的广告语,一份5元、10元、15元,老板会热情地邀请你先尝一尝,不甜不要钱。

李杰在班里女同学的“安利”下,跟朋友一起来赶集买水果,“比起超市里25块一个的桃子,在这买水果我踏实多了。”

逛了两个多小时,李杰和朋友4个人没有一个人是空着手走的,每个人手里都拎着好几个塑料袋。“我觉得这更接近我们的消费水平,说白了就是非常接地气,花100块钱就买了一大堆,这种简单的获得感,在大型商场里就比较难实现。”

寻找都市生活中的人间烟火气

吃喝玩乐的背后,大家在赶集中寻找的是一种新鲜感,从快节奏的生活中短暂逃离出来,感受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以前的北漂生活里好像只有‘漂’,没有生活,最近每个星期都来这里逛上一圈,让我觉得待业的日子里焦虑少了很多。”

几个月前刚刚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的薛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城里的房租压力太大,待业几个月来,她一直住在郊区,戒掉外卖,开始自己做一日三餐,最近又喜欢上了赶集,“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

“在网上看很多博主来赶集,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很新奇,但是又挺熟悉的,这不是小时候我妈经常带我逛的吗?”薛女士说,“小时候看到这些就走不动道,没想到现在也是。”

在海淀读研一的文静说,“去三里屯、国贸那些地方逛,总会有点格格不入,太拘束了,在这里就不用纠结出门穿什么衣服,也不用特意洗个头、化个妆,顶着个鸭舌帽就出门了。”

“在这里逛一逛很放松,很多东西也勾起了小时候赶集的回忆,以前我们村里也有集,小时候都有大人带着,现在长大后再来赶集,倒是还有点担心自己被坑。”文静说。

(文中晓然、李杰、文静为化名)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金正恩为爱女从中国进口数十吨“臭臭的东西”
“邓超给所有79年出生的人道歉”上热搜第一
星二代称"中国人大部分是傻X" 官媒:吃中国饭砸中国锅
中国“真空磁浮列车”:北京上海仅需90分钟
斯坦福校刊曝北京特务冒充学生 锁定研究这个

24小时讨论排行

空战捷报与假新闻,印巴停火背后的较量
薄瓜瓜母亲节为母喊冤 称谷开来是“当代窦娥”
经贸会谈结束 何立峰:双方一致同意建立磋商机制
美中贸易谈判重大进展 美官员:中国急于重启贸易
川普夸中美谈判“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方不评价
纽约时报:这是习近平一直在等待的贸易战
反制中国极音速飞弹!日本研发新武器"电磁炮"将试射
“门铃恶作剧”酿悲剧 高中生毕业前夕遭枪击身亡
来自美国的新教皇在大选中投给了特朗普吗?
都结束了!美大使称:川普“第51州”言论已过去
美公民入境中国遭强制“侵入性检测” 美政府将调查
3岁女童突严重脱发 被确诊铊中毒 警调查:人为投毒
“空中宫殿” 卡塔尔送的豪华747-8 川普打算离任后继续用
学历一路造假,环球小姐被判入狱240天
美国48小时斡旋印巴停火 将在中立地点开始谈判
川普高喊“美经济将如火箭飙升”:现在就去买美股!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我,20岁,大学生,不赶早课赶大集”

钱江晚报 2023-04-15 21:09:26

最近,在北京,一种新的潮流正在年轻人中兴起——郊区赶大集。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郊区的大集逐渐被年轻人占领,比如昌平的沙河大集、通州的台湖大集、顺义的罗各庄大集。

昌平沙河大集

特别是原本每周末开集的昌平沙河大集,直接被这届年轻人“吓”得周末关停了。由于赶集的人过多,一到周末,沙河大集附近堵得水泄不通,于是从上个月开始,沙河大集的开放时间调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北京的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赶大集?潮新闻记者也清空了自己的双肩包,到北京最大的沙河大集上一探究竟。

在北京地铁8号线终点站朱辛庄站下车,换上昌73路、昌19路或者专49路公交,如果在车上看到了拎着空帆布袋的年轻人,那她们的目的地大概是一致的,到沙河大集上大买特买。

昌平沙河大集

“下车后跟着大爷大妈们一直走,过个天桥就到了。”快下车时,一位经常来赶集的女大学生给记者指了路。

接地气的“小吃街”抓住了年轻人的胃

穿着新潮的年轻人,左手一根淀粉肠,右手一个肉蛋堡,胳膊上再挂着一袋“复古版”爆米花,在大集上边逛边吃,郊区大集首先抓住了年轻人的胃。在整个沙河大集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就是这里的“小吃街”。

沙河大集小吃街

排着长队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滋滋冒油的“摇滚烤鸡”、热气腾腾的山东大煎饼……逛累了就在“小吃街”简易的就餐区坐下,敞开吃。

“在吃这块,年轻人比岁数大的消费者更能花钱。”一位卖肉蛋汉堡的阿姨告诉记者,“沙河大集在北京很出名,很多人来这就是为了吃一些在写字楼附近吃不到的东西,从海淀、西城过来,还有从朝阳过来的。”

在附近上学的晓然和她的5个室友,早上7点多从宿舍出发,坐两站公交来赶集,“平时上早八都不用这么早起,早起上课很难,但是早起赶集很有趣。”

晓然告诉记者,她们今天来赶集的主线任务就是吃,吃一些学校食堂吃不到的东西,算了算,6个人总共吃了二十多份不同的小吃。

“有一些非常好吃,有一些也难免踩雷,但主要是这种吃法让人特别快乐。”晓然的一位室友说。

闭眼大买特买 商场里找不到的“获得感”

当然,年轻人来赶集也不全是为了吃,他们在大集上的“购买力”也不容小觑,买蔬菜水果、买散装零食、买二手书、买花,甚至是买5块钱一件的短袖。

“调整开集时间后,周三是附近大爷大妈的主场,到了周五,就成了年轻人的主场,附近很多大学生没课了就来赶集。”

水果摊上一位卖草莓的大叔告诉记者,“我在这摆摊4年了,就最近几个月人最多,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到了这好像花钱都不眨眼,也不爱还价,很痛快。”

这里的蔬菜水果,按盆卖、按袋卖、按堆卖,再搭配上一些朴实、接地气的广告语,一份5元、10元、15元,老板会热情地邀请你先尝一尝,不甜不要钱。

李杰在班里女同学的“安利”下,跟朋友一起来赶集买水果,“比起超市里25块一个的桃子,在这买水果我踏实多了。”

逛了两个多小时,李杰和朋友4个人没有一个人是空着手走的,每个人手里都拎着好几个塑料袋。“我觉得这更接近我们的消费水平,说白了就是非常接地气,花100块钱就买了一大堆,这种简单的获得感,在大型商场里就比较难实现。”

寻找都市生活中的人间烟火气

吃喝玩乐的背后,大家在赶集中寻找的是一种新鲜感,从快节奏的生活中短暂逃离出来,感受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以前的北漂生活里好像只有‘漂’,没有生活,最近每个星期都来这里逛上一圈,让我觉得待业的日子里焦虑少了很多。”

几个月前刚刚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的薛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城里的房租压力太大,待业几个月来,她一直住在郊区,戒掉外卖,开始自己做一日三餐,最近又喜欢上了赶集,“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

“在网上看很多博主来赶集,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很新奇,但是又挺熟悉的,这不是小时候我妈经常带我逛的吗?”薛女士说,“小时候看到这些就走不动道,没想到现在也是。”

在海淀读研一的文静说,“去三里屯、国贸那些地方逛,总会有点格格不入,太拘束了,在这里就不用纠结出门穿什么衣服,也不用特意洗个头、化个妆,顶着个鸭舌帽就出门了。”

“在这里逛一逛很放松,很多东西也勾起了小时候赶集的回忆,以前我们村里也有集,小时候都有大人带着,现在长大后再来赶集,倒是还有点担心自己被坑。”文静说。

(文中晓然、李杰、文静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