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一句话总结中国外贸: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一句话总结中国外贸: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文章来源: 大猫财经猫哥 于 2023-03-06 09:18:3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网络图片

01



最近外贸的情况让很多人焦躁,因为牵涉的人太多了,是个民生大事。

制造商普遍缺少订单,很多厂子只有往年的20%,最糟糕的厂子只有询价,没有单子,猫哥认识的老板过完年毅然决定关了自己搞了十几年的工厂,要回老家竞选村支书。

货运卡车也接不到活,在浙江专门跑港口的集卡司机感受最深,2021年每月能跑20多单,去年每月17、18单,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变差,春节后,很多人每月三四单。

有贷款的司机最为难受,基本拼存款,生意和生活都陷入低谷。

船公司也很难受,无货可运,以前货抢船,现在船抢货,而且运价下降迅速,像美西航线,运价下跌接近90%。

网络图片

视觉冲击力最强的,是聚集于港口的、高高垒起的集装箱,上海洋山港的控制箱一度运到了太仓,以往集卡停车的停车场都用来堆货柜,但还是放不下。

网络图片

而且,这种情形是七大港口的普遍情形。

那这到底是为啥呢?

有说产业转移的、有说彻底脱钩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太多因素的合力,情况不乐观,但也没有像很多人那么悲观。

 02

先说说船公司和集装箱的问题吧,除了订单真不给力,这里面的供需显然失衡了。

老外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这其中有一种基建就叫造船,过去这三年,中国造船厂的订单拿到手软,现在全世界30个造船厂握有订单,其中中国有18家,而且那个订单量两三年根本干不完。

有订单那就玩命干,中国每年的新造船总吨位都在3800多万吨,韩国在后面也使劲追,这么一来,三年时间,全球商船的总吨位增加了12%。

造大船还是比较费劲的,造集装箱就容易多了。2020年,航运价格大涨,当时的矛盾是,有货但是集装箱不足。

于是商务部12月就发了个文,鼓励制造集装箱。

然后就直接井喷了。

网络图片

2020年,中国产集装箱9867万立方米,发文之后增加到23058万立方米,增长2.3倍,去年产量下来点,也达到14758万立方米。

这是个啥概念呢?

中国在这个领域基本是垄断的,占世界总产量的96%,这三年总共造了47683万立方米,折算成标准集装箱大概是1900万个,比疫情前的全球总量增加了50%。

这个增量是很恐怖的,其实2022年中全球就有600万闲置箱,如果集装箱的增速小一点,现在的观感也不会那么刺激。

但这解释不了,订单去哪了呢?

 03

原因很多。

比如大国博弈,美国执意要制造业回流,迁出的厂子确实也有,日资走了不少,韩国也是,三星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但基本都不是中国造的,厂子走了,很多供应链也被要求转移,很多美国企业的国内供应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要么海外建厂,不然就没有订单。

左一刀右一刀的,很多订单就没了。

再比如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封控,这种特殊情况企业肯定得支持,供应链受影响、工人居家,于是很多订单就没法做了,但海外客户还要做生意,于是找越南的工厂、找东南亚的工厂,出现了供应链的转移。

说起来越南也是80年代开始搞改革的,政经改革都很猛,但二十多年下来只能算一般般,越南的大爆发是啥时候开始的?

2018年之后抬头,2020年之后大发展,也就是说是趁着美国对中国搞制裁,趁着疫情起飞的。

再后来海运价格大涨,欧洲客户发现,在欧洲找个洼地搞生产,算上物流之类的总成本也还能接受,那就直接找欧洲厂子了,比如波兰就是这一波的受益者。

但还有一些订单没了,那就真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了,举个身边的例子说吧。

有个厂从美国拿了个订单,有一部分东西他也得找供应商生产,于是跟供应商谈好货物要求、价格、时间等等,就等着拿货了。

眼瞅着交货时间临近,他得催进度啊,但人家乙方也不安排生产,催急了,乙方开始大骂甲方:“汉奸!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拿美国的订单?为什么给美国人做东西?”

而且不是骂一次,天天骂,乙方把甲方都骂抑郁了,这订单也就没法整了。

只能说这乙方格局太小,去年中美啥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但贸易额创了新高,生意就是生意。

但以上这些都还不是主因,即便它们起作用也会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像现在这样断崖式的改变。

那主因是啥呢?很简单,金主出状况了。

金主是谁呢?欧洲和美国。别急着喷,这么说是有数据证明的。

2022年,全世界GDP排前10的国家是这些:

这些国家的GDP总量超过全球总量的67%,除了中国、印度基本都是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GDP大部分还是靠消费拉动的,基本都在65%以上,高的像美国超过了80%。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能挣钱也能花钱,大多数人不仅月光而且寅吃卯粮,消费额占据了全世界50%以上。

其实可以大方的承认,中国制造以前能挣钱,就是加入了全球供应链,低成本制造然后卖给这些欧美人。

欧美人要不买单,咱们外贸自然就难了。

现在的欧美人,比以前难不少。为啥呢?

生活成本大涨,大家都忙着抗通胀。

网络图片

电费是最直接的,像北京电价5毛左右,一般家庭一个月一两百,基本可以忽略的一笔开支,在欧洲,以前一度电0.2欧,现在0.5欧,想象下,如果住在北京一个月电费1500块,那很多人真用不起。

欧洲人也不是个个都是大富翁,于是老百姓都在方设法节省用电,随手关灯自不用提,连波峰波谷电价的那点差别都要仔细计算,有的人在凌晨四点使用烤箱和洗衣机,因为这些家电功率大,这时的电价最便宜。

再比如买个电动车,虽然有里程焦虑但是充电不贵啊,在欧洲可不是这样,德国特斯拉去年调价后,车主一算,百公司的能源成本和日本的汽油车差不多了。

开油车的更惨,用车成本也上涨了50%。

能源涨价,粮食涨价,欧洲的CPI居高不下,6%就算不错了,8%是均值,个别国家10%,通常来说,3%以下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欧洲人现在也在对高物价犯愁。

会是啥结果呢?

人性告诉我们,答案都是类似的:保住必须消费品,比如基本的吃喝住行,大力缩减可选消费品,可买可不买的,绝对不买。

所以,总需求是萎缩的,那咱们的订单能多吗?

 05

欧洲通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主要就是俄乌战争,再加上北溪管道被炸,价格蹭蹭就上去了。

那咋控制通胀呢?这得看看美国。

美国通胀也很厉害,6%以上常态化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加息。

美国进入加息通道有些日子了,现在存款利率5.5%,但通胀还是控制不住,加息还没结束,利率破6也正常。

所以现在美国普通老百姓也在抗通胀,每天算账,美联储一调查,发现35%的人为财务状况焦虑。

美国一加息,很多国家本币贬值太快,只好跟着加息,更加恶化了一部分人的财务,比如房奴。

猫哥亲人在欧洲贷款买房,当时的贷款利率1.65%,一个月还1500欧觉得轻轻松松,但一看周围很多国家都推出零利率了,就想多薅点羊毛于是选择了浮动利率,结果呢,现在利率4%,每月还贷额从1500欧变成了3600欧,一个月凭空多了15000块人民币的支出,对哪国的老百姓都不轻松。

全球同此凉热。大家都在为基本生活支出更多,而收入端没有好转,需求不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自然也难点。

美国加息还出现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奇幻事件。

最近不少中国小老板在为信用证发愁,咋回事呢?

有些客户给订单,但是他开不出信用证,这交易就没法干了。

客户为啥开不出信用证呢?因为他的国家美元不足,不足以支付。

这些国家为啥没美元了呢?因为美国加息,美元都跑美国了……

今年这种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多,很多老板都会为此烦恼,因为美国的加息周期还没结束。

 06

那国内的制造商咋办呢?

指望短期内贸易状况恢复原状有点难,因为在这个交易里我们不是有决策权的一方,只能等待美国加息结束,等待他们抗通胀结束,恢复消费的热情和能力,这就是现实。

好消息是,现在欧美的订单少了,但亚非拉跑来询价的可不少,这也是个机会。

产业链的迁移是个问题,低端不可避免,因为我们也不需要,但要说大规模的产业链迁移也有点悲观,毕竟中国全产业链是经历过测试的,越南缺少我们的规模,欧洲缺少我们的效率,最关键的是因为人不一样。

中国老百姓跟中国卖的最好的车——五菱神车有点类似,能拉客能载货,能上山能下河、能下乡能进城,能跑高速,也敢越野,总之就是“耐操性”极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怕卷、接受卷、主动卷,你得相信,即便现在竞争力下降了,过不了多久,这帮人还能折腾出新东西来。

至于当下,借用《芙蓉镇》的台词那就是:活下去,像个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猫财经,原文已被删除)

查看评论(26)

24小时热点排行

约炮外国电竞手曝不雅片 中国女生遭退学 挨批有损国格
布鞋首富的双面人生:宗庆后340亿遗产争夺战
律师谈“出轨Zeus女生被学校开除”,提出三大争议点
逃过暗杀1年「川普变了」!盟友曝他真实心境
美国特勤局老爸教女儿安全守则 “绝不做的5件事”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学者:寄望“二次西安事变”统一台湾
印度航空坠机事件:为何驾驶舱录音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中国女数学家英语演说 意外成“小粉红”攻击目标
美6月关税年增3倍! 联邦收入由亏转盈270亿美元
加萨平民领物资"当场遭以军爆头"!医院泪诉:24人被击毙
如想取得美国签证 国务院:社媒帐号必须“公开”
生理盐水替代疫苗 医生被誉“美国英雄” 司法部撤指控
吴瑛教授儿女起诉:NIH和西北大学联手迫害她自杀
时隔1年!川普遇刺案官方报告出炉 多项惊人内幕曝光
爱泼斯坦案致MAGA分裂?川普吁团结 马斯克再发难
全美关注!总统有无权剥夺在美国出生公民的国籍?
突袭大麻农场掀争议:孩子摘草莓?与儿童性侵犯同住?
豪砸13亿美元!美军"爱国者飞弹"采购量拟增至4倍
川普拟首度批准乌克兰金援!美媒曝「2笔资金来源」
一美公民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被定居者殴打致死
纽时观点:川普内阁—长得好看的笨蛋依然是笨蛋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一句话总结中国外贸: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大猫财经猫哥 2023-03-06 09:18:31


网络图片

01



最近外贸的情况让很多人焦躁,因为牵涉的人太多了,是个民生大事。

制造商普遍缺少订单,很多厂子只有往年的20%,最糟糕的厂子只有询价,没有单子,猫哥认识的老板过完年毅然决定关了自己搞了十几年的工厂,要回老家竞选村支书。

货运卡车也接不到活,在浙江专门跑港口的集卡司机感受最深,2021年每月能跑20多单,去年每月17、18单,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变差,春节后,很多人每月三四单。

有贷款的司机最为难受,基本拼存款,生意和生活都陷入低谷。

船公司也很难受,无货可运,以前货抢船,现在船抢货,而且运价下降迅速,像美西航线,运价下跌接近90%。

网络图片

视觉冲击力最强的,是聚集于港口的、高高垒起的集装箱,上海洋山港的控制箱一度运到了太仓,以往集卡停车的停车场都用来堆货柜,但还是放不下。

网络图片

而且,这种情形是七大港口的普遍情形。

那这到底是为啥呢?

有说产业转移的、有说彻底脱钩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太多因素的合力,情况不乐观,但也没有像很多人那么悲观。

 02

先说说船公司和集装箱的问题吧,除了订单真不给力,这里面的供需显然失衡了。

老外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这其中有一种基建就叫造船,过去这三年,中国造船厂的订单拿到手软,现在全世界30个造船厂握有订单,其中中国有18家,而且那个订单量两三年根本干不完。

有订单那就玩命干,中国每年的新造船总吨位都在3800多万吨,韩国在后面也使劲追,这么一来,三年时间,全球商船的总吨位增加了12%。

造大船还是比较费劲的,造集装箱就容易多了。2020年,航运价格大涨,当时的矛盾是,有货但是集装箱不足。

于是商务部12月就发了个文,鼓励制造集装箱。

然后就直接井喷了。

网络图片

2020年,中国产集装箱9867万立方米,发文之后增加到23058万立方米,增长2.3倍,去年产量下来点,也达到14758万立方米。

这是个啥概念呢?

中国在这个领域基本是垄断的,占世界总产量的96%,这三年总共造了47683万立方米,折算成标准集装箱大概是1900万个,比疫情前的全球总量增加了50%。

这个增量是很恐怖的,其实2022年中全球就有600万闲置箱,如果集装箱的增速小一点,现在的观感也不会那么刺激。

但这解释不了,订单去哪了呢?

 03

原因很多。

比如大国博弈,美国执意要制造业回流,迁出的厂子确实也有,日资走了不少,韩国也是,三星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但基本都不是中国造的,厂子走了,很多供应链也被要求转移,很多美国企业的国内供应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要么海外建厂,不然就没有订单。

左一刀右一刀的,很多订单就没了。

再比如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封控,这种特殊情况企业肯定得支持,供应链受影响、工人居家,于是很多订单就没法做了,但海外客户还要做生意,于是找越南的工厂、找东南亚的工厂,出现了供应链的转移。

说起来越南也是80年代开始搞改革的,政经改革都很猛,但二十多年下来只能算一般般,越南的大爆发是啥时候开始的?

2018年之后抬头,2020年之后大发展,也就是说是趁着美国对中国搞制裁,趁着疫情起飞的。

再后来海运价格大涨,欧洲客户发现,在欧洲找个洼地搞生产,算上物流之类的总成本也还能接受,那就直接找欧洲厂子了,比如波兰就是这一波的受益者。

但还有一些订单没了,那就真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了,举个身边的例子说吧。

有个厂从美国拿了个订单,有一部分东西他也得找供应商生产,于是跟供应商谈好货物要求、价格、时间等等,就等着拿货了。

眼瞅着交货时间临近,他得催进度啊,但人家乙方也不安排生产,催急了,乙方开始大骂甲方:“汉奸!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拿美国的订单?为什么给美国人做东西?”

而且不是骂一次,天天骂,乙方把甲方都骂抑郁了,这订单也就没法整了。

只能说这乙方格局太小,去年中美啥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但贸易额创了新高,生意就是生意。

但以上这些都还不是主因,即便它们起作用也会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像现在这样断崖式的改变。

那主因是啥呢?很简单,金主出状况了。

金主是谁呢?欧洲和美国。别急着喷,这么说是有数据证明的。

2022年,全世界GDP排前10的国家是这些:

这些国家的GDP总量超过全球总量的67%,除了中国、印度基本都是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GDP大部分还是靠消费拉动的,基本都在65%以上,高的像美国超过了80%。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能挣钱也能花钱,大多数人不仅月光而且寅吃卯粮,消费额占据了全世界50%以上。

其实可以大方的承认,中国制造以前能挣钱,就是加入了全球供应链,低成本制造然后卖给这些欧美人。

欧美人要不买单,咱们外贸自然就难了。

现在的欧美人,比以前难不少。为啥呢?

生活成本大涨,大家都忙着抗通胀。

网络图片

电费是最直接的,像北京电价5毛左右,一般家庭一个月一两百,基本可以忽略的一笔开支,在欧洲,以前一度电0.2欧,现在0.5欧,想象下,如果住在北京一个月电费1500块,那很多人真用不起。

欧洲人也不是个个都是大富翁,于是老百姓都在方设法节省用电,随手关灯自不用提,连波峰波谷电价的那点差别都要仔细计算,有的人在凌晨四点使用烤箱和洗衣机,因为这些家电功率大,这时的电价最便宜。

再比如买个电动车,虽然有里程焦虑但是充电不贵啊,在欧洲可不是这样,德国特斯拉去年调价后,车主一算,百公司的能源成本和日本的汽油车差不多了。

开油车的更惨,用车成本也上涨了50%。

能源涨价,粮食涨价,欧洲的CPI居高不下,6%就算不错了,8%是均值,个别国家10%,通常来说,3%以下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欧洲人现在也在对高物价犯愁。

会是啥结果呢?

人性告诉我们,答案都是类似的:保住必须消费品,比如基本的吃喝住行,大力缩减可选消费品,可买可不买的,绝对不买。

所以,总需求是萎缩的,那咱们的订单能多吗?

 05

欧洲通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主要就是俄乌战争,再加上北溪管道被炸,价格蹭蹭就上去了。

那咋控制通胀呢?这得看看美国。

美国通胀也很厉害,6%以上常态化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加息。

美国进入加息通道有些日子了,现在存款利率5.5%,但通胀还是控制不住,加息还没结束,利率破6也正常。

所以现在美国普通老百姓也在抗通胀,每天算账,美联储一调查,发现35%的人为财务状况焦虑。

美国一加息,很多国家本币贬值太快,只好跟着加息,更加恶化了一部分人的财务,比如房奴。

猫哥亲人在欧洲贷款买房,当时的贷款利率1.65%,一个月还1500欧觉得轻轻松松,但一看周围很多国家都推出零利率了,就想多薅点羊毛于是选择了浮动利率,结果呢,现在利率4%,每月还贷额从1500欧变成了3600欧,一个月凭空多了15000块人民币的支出,对哪国的老百姓都不轻松。

全球同此凉热。大家都在为基本生活支出更多,而收入端没有好转,需求不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自然也难点。

美国加息还出现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奇幻事件。

最近不少中国小老板在为信用证发愁,咋回事呢?

有些客户给订单,但是他开不出信用证,这交易就没法干了。

客户为啥开不出信用证呢?因为他的国家美元不足,不足以支付。

这些国家为啥没美元了呢?因为美国加息,美元都跑美国了……

今年这种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多,很多老板都会为此烦恼,因为美国的加息周期还没结束。

 06

那国内的制造商咋办呢?

指望短期内贸易状况恢复原状有点难,因为在这个交易里我们不是有决策权的一方,只能等待美国加息结束,等待他们抗通胀结束,恢复消费的热情和能力,这就是现实。

好消息是,现在欧美的订单少了,但亚非拉跑来询价的可不少,这也是个机会。

产业链的迁移是个问题,低端不可避免,因为我们也不需要,但要说大规模的产业链迁移也有点悲观,毕竟中国全产业链是经历过测试的,越南缺少我们的规模,欧洲缺少我们的效率,最关键的是因为人不一样。

中国老百姓跟中国卖的最好的车——五菱神车有点类似,能拉客能载货,能上山能下河、能下乡能进城,能跑高速,也敢越野,总之就是“耐操性”极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怕卷、接受卷、主动卷,你得相信,即便现在竞争力下降了,过不了多久,这帮人还能折腾出新东西来。

至于当下,借用《芙蓉镇》的台词那就是:活下去,像个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猫财经,原文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