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水浒》毒害青少年移出课本”为何难被认同?

“《水浒》毒害青少年移出课本”为何难被认同?

文章来源: 红星新闻 于 2023-02-10 21:09:2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日,有网友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其认为,《水浒》存在“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给予他们无限的同情”等问题,并称这是自己见过的“最毒小说”。

↑书店里《水浒传》等名著展示区。图据视觉中国

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了长文回复,一方面肯定了该网友的顾虑存在一定合理性,同时也从《水浒》文学价值巨大、可以帮助中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对“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等专题展开深度思考这三个层面入手,解释了《水浒》内容为何能被选入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底色的精彩回应,让人叫好,它没有简单地用各类抽象的“大词”去概括《水浒》的重要价值,也没有机械地援引历代名人的点赞式评价,而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地回应了网友的主要质疑。可以说,这一回应本身,就是引导人们学会“把书读好”、懂得对经典著作进行批判性阅读的“理念性科普”。

要看到,该网友的表达虽然有些偏激,却展现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水浒》等文学经典的常见认知误区。比如,不顾历史背景,简单用当下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小说人物及作者,继而得出小说“三观不正”等结论,并对作品进行全盘否定。类似因噎废食的“审判式”读书方式,是一种阅读上的偏执和短视,容易造成对人类文明精华的浪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学经典中的一些价值取向让人感觉很落后、很“违和”,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瑕不掩瑜,这些问题本身并不能遮蔽其在文学性、哲学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可以成为我们观测道德观念变迁的生动样本。对此,理性的态度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诸如“矮化女性”等落后思想背后的历史局限性等,而不是一味否定,“弃之如敝履”。

再如,该网友给武松、李逵、宋江等人贴上“人渣”标签的说法,也是一种典型的脸谱化解读。作家金宇澄曾说,自己特别反感一些过度简化的评价标签,比如年轻人动不动就称人是“渣男”。因为人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涵盖的,同样,我们也不该用如此幼稚的词去笼统评价一部文学作品。

很多时候,一部作品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画,而是铺陈出了现实的复杂和人性的沟壑。因为使用暴力便简单将武松等人物定性为“人渣”,不仅有误读之嫌,也放弃了对社会背景的感知,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探寻。学会跳出偏狭的刻板印象,才能看到作品的深度,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人心。

另外,在该网友的吐槽中,不难看到一些对作品本身的曲解。比如,该网友认为《水浒》的情节“极其不合逻辑”,可是这一观点却脱离了文本,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同样是谈“逻辑”,作家毕飞宇在《小说课》中,通过林冲落草之路的必然性分析,得出“施耐庵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一结论,整个论证过程就更加严肃、更具说服力,这也再次凸显了文学讨论要回到文本、避免臆想的必要性。

而回到最核心的议题上,《水浒》到底会不会毒害青少年?且不说古往今来尚缺乏证据,单就一部小说就足以“毁人三观”也是夸张之语。小说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如果就此盲目夸大其单方面的破坏性,也是想当然的臆断。现代青少年接收信息渠道多元,他们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什么是小说,什么是现实,这并非难以分辨。如果一味强调真空保护,不对就堵就禁,那么“四大名著”或许也不复存在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有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在老师与家长的必要引导下,青少年们会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区别——而这个过程,就是阅读与教育的意义。

正因这些认知误区非常普遍、极为常见,才更彰显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此番认真回应的宝贵价值。读书之事,往往越辩越明,开始谈论,是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经典名著的重要一步。文学经典既不该被过度神化,也不该被无理吐槽,而应被用心阅读,被认真正视。未来,希望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互动和探讨更多一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一起“把书读好”。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3)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真正奇怪的是,释永信为何现在才被查?
济航空难调查新细节:飞行员误操作后发动机或仍能飞行
灾情惨重!北京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非必要不外出(组图)
全球首个!这一岛国计划"全体移民":25年后或被淹
澳门赌业生变,一众港澳大佬们离场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投资万亿的雅江工程开工 网民十问习近平
释永信出事 有言论认为与方济各会面 踩国家红线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没有行医资格
沉默的屠杀 中国竟让致命攻击案在新闻中消失
川普加码?欧盟对美投资5000亿被改6000亿,手写字迹曝光
释永信被目睹喝酒吃肉 僧人私下叫其情妇"师娘"
中国发放婴幼儿补贴 3周岁前每娃每年3600元
怕被AI取代?AI教父:可以考虑找这两种工作
ICE埋伏 华人日常一个疏忽被捕 这些地方以后不敢去了
参议员提法案:任何人只要在美国居住7年就发绿卡!
私下换汇后果太严重 华人被中国警方要求回国调查
网友感叹:上次少林寺方丈出事还是北宋年间…
到苏格兰打高尔夫 特朗普“走哪都带她”引发争议
强烈反对宗教界把坏和尚释永信丢给我们世俗界
坑爹!为移民 独生女串通中介偷卖父母国内养老房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水浒》毒害青少年移出课本”为何难被认同?

红星新闻 2023-02-10 21:09:20

近日,有网友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其认为,《水浒》存在“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给予他们无限的同情”等问题,并称这是自己见过的“最毒小说”。

↑书店里《水浒传》等名著展示区。图据视觉中国

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了长文回复,一方面肯定了该网友的顾虑存在一定合理性,同时也从《水浒》文学价值巨大、可以帮助中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对“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等专题展开深度思考这三个层面入手,解释了《水浒》内容为何能被选入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底色的精彩回应,让人叫好,它没有简单地用各类抽象的“大词”去概括《水浒》的重要价值,也没有机械地援引历代名人的点赞式评价,而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地回应了网友的主要质疑。可以说,这一回应本身,就是引导人们学会“把书读好”、懂得对经典著作进行批判性阅读的“理念性科普”。

要看到,该网友的表达虽然有些偏激,却展现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水浒》等文学经典的常见认知误区。比如,不顾历史背景,简单用当下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小说人物及作者,继而得出小说“三观不正”等结论,并对作品进行全盘否定。类似因噎废食的“审判式”读书方式,是一种阅读上的偏执和短视,容易造成对人类文明精华的浪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学经典中的一些价值取向让人感觉很落后、很“违和”,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瑕不掩瑜,这些问题本身并不能遮蔽其在文学性、哲学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可以成为我们观测道德观念变迁的生动样本。对此,理性的态度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诸如“矮化女性”等落后思想背后的历史局限性等,而不是一味否定,“弃之如敝履”。

再如,该网友给武松、李逵、宋江等人贴上“人渣”标签的说法,也是一种典型的脸谱化解读。作家金宇澄曾说,自己特别反感一些过度简化的评价标签,比如年轻人动不动就称人是“渣男”。因为人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涵盖的,同样,我们也不该用如此幼稚的词去笼统评价一部文学作品。

很多时候,一部作品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画,而是铺陈出了现实的复杂和人性的沟壑。因为使用暴力便简单将武松等人物定性为“人渣”,不仅有误读之嫌,也放弃了对社会背景的感知,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探寻。学会跳出偏狭的刻板印象,才能看到作品的深度,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人心。

另外,在该网友的吐槽中,不难看到一些对作品本身的曲解。比如,该网友认为《水浒》的情节“极其不合逻辑”,可是这一观点却脱离了文本,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同样是谈“逻辑”,作家毕飞宇在《小说课》中,通过林冲落草之路的必然性分析,得出“施耐庵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一结论,整个论证过程就更加严肃、更具说服力,这也再次凸显了文学讨论要回到文本、避免臆想的必要性。

而回到最核心的议题上,《水浒》到底会不会毒害青少年?且不说古往今来尚缺乏证据,单就一部小说就足以“毁人三观”也是夸张之语。小说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如果就此盲目夸大其单方面的破坏性,也是想当然的臆断。现代青少年接收信息渠道多元,他们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什么是小说,什么是现实,这并非难以分辨。如果一味强调真空保护,不对就堵就禁,那么“四大名著”或许也不复存在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有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在老师与家长的必要引导下,青少年们会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区别——而这个过程,就是阅读与教育的意义。

正因这些认知误区非常普遍、极为常见,才更彰显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此番认真回应的宝贵价值。读书之事,往往越辩越明,开始谈论,是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经典名著的重要一步。文学经典既不该被过度神化,也不该被无理吐槽,而应被用心阅读,被认真正视。未来,希望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互动和探讨更多一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一起“把书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