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林毅夫发近3000字感言,曝当年为何“选择中国”

林毅夫发近3000字感言,曝当年为何“选择中国”

文章来源: 联合报 于 2022-10-02 14:34:3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取材自新经构经济学院官网)

70岁的林毅夫上周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表一篇“七十感言”文章,文章细数他为何决定在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时游泳到厦门的心路历程及从幼年成长到来到中国的经历。他对幼时亲长前辈只能来生再谢,并称这43年来仍惦记着乡音与故情。

林毅夫43年前(1979年5月)在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时游泳赴厦门投奔中共,被台国防部发布敌前叛逃永久通缉。林毅夫后来获中国栽培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农业经济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并创办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现为院长。

1952年10月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他在70岁的生日前夕于上周发表这篇“七十感言:我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民族复兴时代”,全文约2千6百字的文章。

他说,他幼时喜欢到处逛庙会,看歌仔戏,读漫画书,大一点时着迷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他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他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1971年他考上台湾大学,参加保钓运动,当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按,台联合国代表团当时先行宣布汉贼不两立而主动退出联合国),台湾人民甚为迷茫,在风雨飘摇之感弥漫台湾社会之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从台湾大学转学陆军官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尽一名青年应有的责任。

他说,他在陆军官校学习的四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认识到,民族不复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当年偏安一隅,人口1700万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红红火火,成为值得骄傲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对攸关自己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却毫无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言,在以政治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博弈准则的国际格局面前,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有赖于10亿人口的祖国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强大,而且,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台湾人民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会让台湾终于可以摆脱百多年来作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为棋子任列强摆布的命运。

林毅夫说,1975年他陆军官校毕业,次年考上台湾最难考的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两年硕士学业完成,1978年回到部队,随军移防金门,担任距离中国最近的马山连连长。

林毅夫细数当年他震惊各界的游泳海渡厦门的决定过程:

“那时,每当于晨曦薄雾和落日余晖之时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中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从小对自己的期许,让我选择了后者”。

林毅夫说,一个人成就一件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祖国的欣欣向荣给了我们这代人许许多多成就个人梦想的天时,生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祖国中国则给了我们做出一番事业的地利”。“人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台湾时父母兄姐为供我读书节衣缩食,许多老师、长官对我勉励有加,回到祖国中国以后不管是在北大读书,到美国求学,学成后回到祖国工作,也总有许多师长、领导照顾我的生活,为我的工作创造条件,以及一群相知相契直谅多闻的朋友、筚路蓝缕同甘共苦的同事、少年英俊奋发向上的学生相互提携砥砺前行,更有关山万里一路相伴相随无怨无悔的妻子和一对子女”。

林毅夫表示,“回首往事,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到如今我也已经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两岸人生一路走来所幸波涛不惊,若有所成要感谢的人很多,有不少有恩于我的幼时亲长前辈已经只能来生再谢,也有些知交仍处两岸相隔未能促膝相谈把酒言欢,这些遗憾只能以43年犹未忘者乡音、故情、少年志的寸心来表白”。

林毅夫赴中国后在北京的照片。(取材自新经构经济学院官网)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9)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已入籍也不保险!川普动手 这10类人恐失去美籍!
为什么加拿大的猪肉总有股“尿味”?真相竟是…
人民日报纪念李克强冥诞发出了什么信号
吹牛老爹判了 震动欧美圈 最重罪行全躲了 刑期仅…
印度小哥简历90%造假 身兼数职 干翻硅谷AI创业公司

24小时讨论排行

曝歼20缠斗F35 央视强调“牺牲准备”令小粉红洩气
遥祝薄熙来生日快乐 薄瓜瓜发文:最伟大的父亲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笑话我们”
亚裔女川粉遭逮捕 老公:川普是对的 他为美国好
利物浦球星若塔因车祸丧生 年仅28岁 十天前刚结婚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协议很重要
“大而美”法案通过了,特朗普大胜,美国大败
以色列空袭学校避难所!加萨民防机构曝:已25死
中国工程师持旅游签入境 对美海关说"来工作" 结果…
什么才是加州硅谷清华学霸杀妻案的真相?
攻台B计划?美媒曝北京更大野心 垂涎俄资源宝地
网红女总理一声“叔叔”引爆政坛!对方直播爆黑料
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它”或许是民主党最后的希望
默克尔吐槽特朗普:镜头前拒绝握手 摄影机关了才握
金正恩看在俄作战士兵影片时落泪 俄朝合作换回什么?
甘薇送孩子去美国,还带上了贾跃亭要的桃酥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林毅夫发近3000字感言,曝当年为何“选择中国”

联合报 2022-10-02 14:34:36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取材自新经构经济学院官网)

70岁的林毅夫上周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表一篇“七十感言”文章,文章细数他为何决定在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时游泳到厦门的心路历程及从幼年成长到来到中国的经历。他对幼时亲长前辈只能来生再谢,并称这43年来仍惦记着乡音与故情。

林毅夫43年前(1979年5月)在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时游泳赴厦门投奔中共,被台国防部发布敌前叛逃永久通缉。林毅夫后来获中国栽培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农业经济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并创办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现为院长。

1952年10月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他在70岁的生日前夕于上周发表这篇“七十感言:我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民族复兴时代”,全文约2千6百字的文章。

他说,他幼时喜欢到处逛庙会,看歌仔戏,读漫画书,大一点时着迷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他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他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1971年他考上台湾大学,参加保钓运动,当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按,台联合国代表团当时先行宣布汉贼不两立而主动退出联合国),台湾人民甚为迷茫,在风雨飘摇之感弥漫台湾社会之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从台湾大学转学陆军官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尽一名青年应有的责任。

他说,他在陆军官校学习的四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认识到,民族不复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当年偏安一隅,人口1700万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红红火火,成为值得骄傲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对攸关自己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却毫无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言,在以政治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博弈准则的国际格局面前,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有赖于10亿人口的祖国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强大,而且,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台湾人民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会让台湾终于可以摆脱百多年来作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为棋子任列强摆布的命运。

林毅夫说,1975年他陆军官校毕业,次年考上台湾最难考的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两年硕士学业完成,1978年回到部队,随军移防金门,担任距离中国最近的马山连连长。

林毅夫细数当年他震惊各界的游泳海渡厦门的决定过程:

“那时,每当于晨曦薄雾和落日余晖之时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中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从小对自己的期许,让我选择了后者”。

林毅夫说,一个人成就一件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祖国的欣欣向荣给了我们这代人许许多多成就个人梦想的天时,生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祖国中国则给了我们做出一番事业的地利”。“人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台湾时父母兄姐为供我读书节衣缩食,许多老师、长官对我勉励有加,回到祖国中国以后不管是在北大读书,到美国求学,学成后回到祖国工作,也总有许多师长、领导照顾我的生活,为我的工作创造条件,以及一群相知相契直谅多闻的朋友、筚路蓝缕同甘共苦的同事、少年英俊奋发向上的学生相互提携砥砺前行,更有关山万里一路相伴相随无怨无悔的妻子和一对子女”。

林毅夫表示,“回首往事,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到如今我也已经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两岸人生一路走来所幸波涛不惊,若有所成要感谢的人很多,有不少有恩于我的幼时亲长前辈已经只能来生再谢,也有些知交仍处两岸相隔未能促膝相谈把酒言欢,这些遗憾只能以43年犹未忘者乡音、故情、少年志的寸心来表白”。

林毅夫赴中国后在北京的照片。(取材自新经构经济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