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德国新执政联盟上台,发表“史上最强硬”涉华协议

德国新执政联盟上台,发表“史上最强硬”涉华协议

文章来源: 国际在线 于 2021-11-25 08:04:5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德国的新一届政府姗姗来迟。

由于选举结果过于戏剧化,所以自9月26日大选结束后,直到两个月后的现在才协商出由社民党的奥夫拉·朔尔茨于12月6日出任总理,宣告长达16年的默克尔执政时代正式结束。

强硬对华协议

由于此次大选,没有党派的支持率达到30%,所以德国新政府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三党联盟组成。由于三党皆是中左翼派别,所以在内阁关键职位上不仅出现了资历尚浅的人士,还出现了在涉华议题上言辞强硬的人。

在新政府联盟的组阁协议中,不仅提到了“中国”12次,还首次公开提到了中国新疆、香港和台湾这样的敏感涉华问题。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德国对华态度的转变,有专家认为,这份组阁协议堪称德国有史以来涉华部分措辞最强硬的一份。

除了针对中国的“红线问题”,协议还强调了“合作伙伴、对手、竞争者”的概念,而且侧重了“竞争和对抗”的比例。德国新政府这样的态度,与欧盟的对华政策更为一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德国新政府的相对自主性将较默克尔时期变低,德国的欧盟领导地位将逐渐弱化。

这份协议将中国定义为一个“系统性的对手”,提到了“人权”、“跨大西洋密切合作”、“南海争端”,呼吁德国制定全面中国战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声称在欧方人员和实体被中国制裁后,中欧投资协定无法得到批准。

“人权”,对应新疆、香港、台湾;“跨大西洋密切合作”,对应美国;“南海争端”,这是学美国,此三点可以看出德国新政府向美国倾斜的态度了。

三党的联合执政协议,让台湾也颇为关注。援引“德国新政府将会向中国大陆展示强硬”的观点渲染,台媒“兴奋”地分析,这将预示着德国新政府会选择“挺台”,和台湾站在一起。

新政府的出路

协议如此强硬,那么中德关系是否会出现巨大变化呢?

11月17日路透社发布报道,中国在201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默克尔的对华政策“重塑”了德国和欧洲的对华立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默克尔任内德国经济的增长。

但这成了反对派指责默克尔的理由——让德国“过于依赖中国”,且未能在所谓的“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提出批评”。

那么干掉了被寄予厚望的默克尔接班人拉舍特,朔尔茨的对华政策将有何变化,成为了各方的关注点。

来看看朔尔茨的履历,曾任汉堡市市长、联邦财政部长……作为世界大港、工业制造业中心的汉堡,在德国对外经贸上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汉堡市也是多条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德国外贸进出口的汉堡市市长朔尔茨还多次访华,寻求商贸合作;那么身为联邦财政部长的朔尔茨,自然心头有数……在胜选后,朔尔茨也表示了倾向于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也看好中国的投资协定。

但三党执政,这让性格并不鲜明强势的朔尔茨无法完全做主。

不过,也有德国国内政治人物表示,新一届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改变,改革会的,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大改。

留守总理默克尔此前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德国起初对待某些合作伙伴关系的态度可能“过于天真”,但现在德国及欧盟都应该继续与中国合作,相互学习经验。“在我看来,完全‘脱钩’不是正确的做法,它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那么进入“后默克尔时代”,靠与其他党派结盟的德国新政府将会如何走向?一切还未可知,但可见的是,跟随美国起舞的澳大利亚,前车之鉴摆在面前,而马克龙想夺得欧盟领袖权,从美国手里拿回欧盟自主,必然会和德国新政府产生摩擦,欧盟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不断深化的矛盾,这都会是对新政府巨大的考验。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4)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看完中国大学生手搓轰炸机,爱上网的美国人天塌了
云南这件事,难道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吗?
一场死4人的事故,官方为何能拖八天才公布?
郑智化“连滚带爬”的争论,是两种社会参照系的差异
特朗普的对华贸易协议:试图解决一场他自己制造的危机




24小时讨论排行

谈判之外 纽时:习近平设法让川普对台湾议题表态
川普登美军航母演说,高喊「若打仗就一定要赢」
高市早苗宴请川普 菜单曝光:体现对川普百般示好
纽森要夺美国总统大位,哈里斯也来了
BBC:特朗普可以连任第三届美国总统吗?
杨振宁离世,全网却开始追忆李政道的爱情
郑智化“连滚带爬”?“看你就是个台独分子!”
美日签署框架协议,保障关键矿产和稀土供应
美印裔老板逼员工做500俯卧撑领工资 最终死于…
川普真情告白马斯克:我会永远喜欢他
白宫证实了!高市早苗提名川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美军又轰运毒船!东太平洋14死 首见1天多次打击
川普高市同搭“陆战队1号” 秀合照 日本民众沸腾
特斯拉股东会倒数!薪酬方案没过 马斯克恐离职
两美军机堕毁非巧合?军事专家分析可能肇事原因
中国大妈佛罗伦萨怒斥大卫雕像:这是耍流氓!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德国新执政联盟上台,发表“史上最强硬”涉华协议

国际在线 2021-11-25 08:04:57

德国的新一届政府姗姗来迟。

由于选举结果过于戏剧化,所以自9月26日大选结束后,直到两个月后的现在才协商出由社民党的奥夫拉·朔尔茨于12月6日出任总理,宣告长达16年的默克尔执政时代正式结束。

强硬对华协议

由于此次大选,没有党派的支持率达到30%,所以德国新政府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三党联盟组成。由于三党皆是中左翼派别,所以在内阁关键职位上不仅出现了资历尚浅的人士,还出现了在涉华议题上言辞强硬的人。

在新政府联盟的组阁协议中,不仅提到了“中国”12次,还首次公开提到了中国新疆、香港和台湾这样的敏感涉华问题。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德国对华态度的转变,有专家认为,这份组阁协议堪称德国有史以来涉华部分措辞最强硬的一份。

除了针对中国的“红线问题”,协议还强调了“合作伙伴、对手、竞争者”的概念,而且侧重了“竞争和对抗”的比例。德国新政府这样的态度,与欧盟的对华政策更为一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德国新政府的相对自主性将较默克尔时期变低,德国的欧盟领导地位将逐渐弱化。

这份协议将中国定义为一个“系统性的对手”,提到了“人权”、“跨大西洋密切合作”、“南海争端”,呼吁德国制定全面中国战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声称在欧方人员和实体被中国制裁后,中欧投资协定无法得到批准。

“人权”,对应新疆、香港、台湾;“跨大西洋密切合作”,对应美国;“南海争端”,这是学美国,此三点可以看出德国新政府向美国倾斜的态度了。

三党的联合执政协议,让台湾也颇为关注。援引“德国新政府将会向中国大陆展示强硬”的观点渲染,台媒“兴奋”地分析,这将预示着德国新政府会选择“挺台”,和台湾站在一起。

新政府的出路

协议如此强硬,那么中德关系是否会出现巨大变化呢?

11月17日路透社发布报道,中国在201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默克尔的对华政策“重塑”了德国和欧洲的对华立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默克尔任内德国经济的增长。

但这成了反对派指责默克尔的理由——让德国“过于依赖中国”,且未能在所谓的“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提出批评”。

那么干掉了被寄予厚望的默克尔接班人拉舍特,朔尔茨的对华政策将有何变化,成为了各方的关注点。

来看看朔尔茨的履历,曾任汉堡市市长、联邦财政部长……作为世界大港、工业制造业中心的汉堡,在德国对外经贸上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汉堡市也是多条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德国外贸进出口的汉堡市市长朔尔茨还多次访华,寻求商贸合作;那么身为联邦财政部长的朔尔茨,自然心头有数……在胜选后,朔尔茨也表示了倾向于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也看好中国的投资协定。

但三党执政,这让性格并不鲜明强势的朔尔茨无法完全做主。

不过,也有德国国内政治人物表示,新一届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改变,改革会的,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大改。

留守总理默克尔此前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德国起初对待某些合作伙伴关系的态度可能“过于天真”,但现在德国及欧盟都应该继续与中国合作,相互学习经验。“在我看来,完全‘脱钩’不是正确的做法,它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那么进入“后默克尔时代”,靠与其他党派结盟的德国新政府将会如何走向?一切还未可知,但可见的是,跟随美国起舞的澳大利亚,前车之鉴摆在面前,而马克龙想夺得欧盟领袖权,从美国手里拿回欧盟自主,必然会和德国新政府产生摩擦,欧盟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不断深化的矛盾,这都会是对新政府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