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崩塌崩到人人喜闻乐见,我也是服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真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人!

余华,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笔残酷平实,把重要人物写死是正常操作。

以至于有人说他血管里流的不是血,是冰渣子。

△《活着》剧照

写出那么多像是在苦难的浑水中浸泡的人物的余华,在日常生活中的气质却相当不着调。

比如,有人问他怎么看待《活着》的畅销?

余华笑眯眯来了句:感谢语文老师!伟大的语文老师们!

前段时间,他还以 "脱口秀演员" 身份上了个热搜。

这还从他回忆起从文之路说起。

下面请欣赏一出不着调的人凑在一起是怎么让好学生社死的。

有一年,余华、莫言、苏童、王朔四个人去意大利参加远东文学论坛演讲。

主题是 " 我为什么写作 "。

余华:想睡懒觉,不想上班。

莫言:想买皮鞋。

王朔:我也差不多。

唯一一个纯洁的苏童看傻眼了,感觉自己的理由实在太羞耻了。

苏童心里抓狂,为什么要说自己热爱写作热爱文学 ...

余华高考结束后,就去卫生院报道了,他的师傅是个 70 岁的牙医。

作为新手也没啥缓冲,病人来了,老师傅直接让他上手拔牙。

关键是,他都不知道该用哪把钳子拔 ...

好在病人那颗牙本来就摇摇欲坠,很容易拔下来。

五年时间里,余华拔了一万多颗牙。

当他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能在街上来回晃悠,心里老不平衡了。

" 为啥自己每天要在这里拔牙 8 个小时,而他们却满大街晃悠。"

问他们为啥能在街上晃悠还不用上班。

人家说这就是上班。

于是余华就开始写小说,他学写小说的过程也很粗糙。

大家还记得有评论家夸他 " 文风简洁 " 的时候,他怎么说的吗?

他说那是认识的字少。

跟格非、苏童这一类学院派作家相比,余华的高中文凭确实算少。

写小说的时候,他都不知道标点符号之类的格式怎么回事,买来一本《人民文学》,边看边学。

前期也经历过退稿一麻袋的过程,邮差经常往院子里撂退稿信。

从 1983 年起,《西湖》、《青春》、《人民文学》相继开始录用他的小说。

《人民文学》邀请他到北京去改稿,让他把结尾改光明点。

余华想着,别说是改结尾,只要能发表,我从头到尾都能给你光明。

读者:以前看《活着》悲死,现在看作者笑死

后来他被调到了文化馆工作,上班第一天故意迟到两个小时。

偷摸摸试探底线,没想到他是第一个来的。

余华内心偷着乐:这个单位真的是来对了。

余华不仅从文之路搞笑,他的生活也处处都能编排成段子。

人家玩打篮球靠的是实力,余华靠的是坑朋友。

余华、莫言、刘震云和史铁生一起去辽宁文学院讲课,当时辽宁文学为了欢迎他们举办了一场足球比赛。

△左起,刘震云、莫言、余华、王宁、万琦,前排坐轮椅者为史铁生。

足球赛开始的时候,余华把史铁生推到球门口,让他当守门员。

对方的人压根不敢往史铁生那里踢,他们这边的人就猛进球。

余华还故意说:" 你们得注意点,踢到史铁生身上,他很有可能被你们踢死 ..."

直白中带着点冷幽默,和他自己的文风一样。

说起残酷,《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绕不过去的两座山。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身上集齐了所有的苦难。

年少时败光家财,中年到老年相继失去至亲至爱。

最后只有他和牛一起继续活着。

但余华早期的作品要更残酷荒诞,比如《现实一种》。

故事蕴含着一种极致的暴力、冷漠,而余华本人就像是操刀医生,切割人物的命运纹理毫不留情,刀刀见血。

故事的结尾是医生们轮流切割主人公的尸体。

" 那长长的切口像是瓜一样裂了开来,里面的脂肪便炫耀出了金黄的色彩。"

而女医生切割完皮肤,就像是叠衣服一样叠起来。

凡此种种,对死亡的深度解剖又及其客观的描述,让人觉得故事非常遥远又像是现实一种。

这种对死亡如此淡定的心态从小就有了。

余华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护士长,有次不小心闯进家里手术室,父亲正在掏病人的肠子,看见余华进来吓一跳,让他 " 滚出去 "。

而且当医生的儿子,撒谎都容易挖坑。

他小时候调皮捣蛋,假装说自己肚子疼,而且说的有模有样。爸爸觉得他得了阑尾炎,把他送上了手术台,割掉了阑尾。

他在节目里说 " 我们一家人没有阑尾了。"

嫌夏天睡觉的时候总是出汗,然后跑到太平间去乘凉。

不仅不怕,还觉得 " 特别凉快 ",甚至能分辨得出各种哭声。

《现实一种》后面的解剖场景,也是他小时候经常看到的画面。

见惯了太多生死,他对死亡的态度也就变得落落大方起来。

而他也总是利用自己的幽默不经意抹除着很多社会强加给人的秩序感。

说人话,就是朴实,绝对的朴实。

记者问他:中国作家和法国作家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他说,最大的区别是法国作家用法语,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就是这么简单直接,绝对不给你上纲上线。

就连电视台找他拍宣传片的初衷也很幽默。

一般宣传对象都是奔着励志二字去的,可拿余华当宣传对象是为了给高考学生解压。

" 看,余华都没考上,后来还不是成了作家。"

前段时间贾樟柯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线,邀请了莫言、贾平凹、梁鸿、余华三个作家讲述自己和村庄之间的联结。

 

纪录片口碑平平,观众把大部分注意力都给了余华。

余华还有点拖延症,爱好很多,比如看球赛,写作的时候点开电脑东看看西看看时间就过去了。

看到这,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文学大师呢。

严肃而不失幽默,关心命运却又不过分鼓吹宿命论,而是相信生的希望。

羊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柔软又不失态度的人生。

活成了自在生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