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蝉主的朋友圈里掀起了 " 余华 " 热潮。
没错,就是那个写出了中国现代最惨小说《活着》的作家余华。
最近频频登上热搜,居然不是因为出书,而是因为搞笑!
打开微博,画风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偷黄瓜???
好像跟我们想象中的余华形象不太一样?
写作是偶然,他一直都是 " 段子手 "
最近余华爆火出圈是因为这段脱口秀式的自述,他在《文艺现场》的访谈中讲当年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
用风趣的语言调侃地说出自己当年择业时的小心思,丝毫不怕形象受损。
和许多作家一样,余华也是弃医从文的代表。
弃医的原因不是鲁迅的 "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也不是郭沫若的客观身体因素没办法继续从医,余华的理由很简单也很朴实——就是想睡懒觉,不想上班。
在写小说之前,余华的身份是家乡镇上一名牙医,负责给人拔牙,尽管他从来没有学过拔牙。
而这一拔就是五年,拔下来的牙齿已经过万。
每天八小时,对着村民长大的嘴巴工作,余华实在是厌烦了。
后来他在散文里写道:" 人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
就这样,为了脱离拔牙的 " 苦海 ",调到文化馆上班实现工作自由,余华开始写作。
没有写作基础的余华,找了本《人民文学》的杂志,自己稍微(划重点:稍微)揣摩了一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就直接开干。
写完之后,就往所有的杂志社投稿。据余华说,这些稿件去过的城市比他本人现在走过的地方还要多。
最后,《北京文学》投来了橄榄枝,邀请余华去北京改稿。
当时的反馈是:结局不够光明,只要把结局改光明了,就能发表。
而余华居然没有按一贯的文人套路,为自己的作品据理力争!
" 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
是不是像极了大学改论文求通过时的你?
小说发表后,余华如愿调去了文化馆。
上班第一天就耍起了心眼,结果发现 " 真香 "。
余华年轻时要 " 找一份永远不会被闹钟吵醒的工作 " 的梦想从此实现。
2018 年,《朗读者》第二季收官时,余华带着他的《在细雨中呼喊》站上了舞台,与主持人董卿聊起故乡与童年。
余华健谈爱笑,说话生动有趣,一张嘴就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淘气的童年里,余华老是闯祸,为逃避父亲的责骂开始装病,结果连累无辜的阑尾被割。
调侃过后,还特地加了一句"
我没阑尾,我全家都没有阑尾"。
谈到写作时,这位获奖无数的大作家居然说自己识字不多?
董卿都惊呆了。
好家伙,这就是传说中的凡尔赛吧?
诸如此类的金句还不少。
比如有记者问余华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活着》依旧畅销?
余华回答说:感谢语文老师!伟大的语文老师们!
当被问到《活着》的版权收入时,他说:我靠《活着》活着。
这个靠中国现代最惨小说《活着》活着的男人是不是太有喜感了?
把快乐留给自己,把痛苦留给读者?这就不仗义了哈!
太平间里睡午觉?
他不单是笔法狂野
看了余华这么活泼幽默的采访,许多网友都表示没法把余华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小说联系起来。
因为《活着》实在是太悲惨了。
这部几乎顶起中国现代文学半边天的著作,属于历任中学语文老师必推书目。
原著在豆瓣评分高达 9.4,同名电影也达到了 9.3 的高分。
由《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同样评分颇高。
小说内容是沉重的,它描绘的是在上世纪内战、大跃进、文革等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饱经沧桑和磨难的人生。
他本有万贯家财,却因豪赌丧失殆尽;
他本有活泼的儿子,却因献血被活活抽干,死在医院;
他本有乖巧的女儿,却因难产大出血而死;
他本有贤惠的妻子,却在失去儿女的苦痛中一睡不起;
他本有老实的女婿,却因意外死在工地;
他本有伶俐的外孙,却因吃多了豆子而撑死;
至此,这茫茫天地间只剩了他和一头老牛。
福贵的身上,几乎集聚了人生所有的苦难:破产、战争、贫穷、丧妻、丧子、丧女、丧孙……小说里随处可见苦与难、生与死的交织。读罢让人泪流满面,沉重不已。
也许是原著实在太惨了,不管是影版《活着》还是剧版《福贵》,导演都改掉了原著里只剩一人一牛的结局。
这部赚了无数人热泪的小说,是余华的代表作。
余华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几乎都充斥着死亡、暴力、痛苦。如《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等,作者或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去描摹死亡和暴力,或是以一贯的冷漠笔触去描写时代烙在小人物身上的苦难。
" 山岗这时看到弟媳伤痕累累地出现了,她嘴里叫着 " 咬死你 "
扑向了皮皮。与此同时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的不再动了。"
——余华《现实一种》
有读者评价余华说,"
他像是美国恐怖片里连环杀人犯,没有感情波澜不惊地杀人、分尸,观众看得瞠目结舌,他仍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继续解剖,他沉着冷静,观众不寒而栗。"
就连余华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我前期小说的血腥气比较重。"
余华这种冷峻的笔调形成,与他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在医院长大的余华,看过太多的生死,听过太多的哭声,对手术室里提出来血肉模糊的东西习以为常,就连日常上厕所也必须经过太平间。
他曾说自己是在哭泣声中长大的,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曾经认为那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谣。
当时不过十岁的孩子,难道不会感到恐惧吗?
" 一点害怕都没有,而且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被失去亲人的哭声给吵醒。"
不仅不怕,余华还练就了一项本领:能区分各种各样的哭声。
更狂野的是,他还在太平间里午睡,没有禁忌、也没有恐惧,留下的感觉只是 " 太平间里特别凉快 "。
再后来,当余华读到了海涅的 "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 时,他说一如当年在太平间里午睡的感受。
从小看惯了死亡、鲜血和冷漠,这种经历到了余华的作品里,最终凝结成冷静而精确的死亡叙述。
" 海水变蓝,笔锋做塔 "
前方一定有光
讲真,蝉主也以为能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种作品的余华,也应该是一个严肃的、愤世嫉俗的人吧?
但,余华实力证明:年轻人,是你想法狭隘了哈!
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余华坐在镜头前,让观众看到的是他身上流露出来的真实乐观还有向上向阳的生命力。
观众对影片的质量褒贬不一,却不约而同地将好评给了余华。
为什么余华圈粉?
因为真实。
他毫不避讳地讲自己小时候试图用装病逃避惩罚,讲长大后不想上班的摸鱼心态,讲年轻时的功利心和私欲……
他用一种平淡的、戏谑的语调去讲述不能算是愉快的童年。这些往事经他的嘴巴一加工,就成了活脱脱的段子。
他没有文人包袱,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用华丽的语句去包装自己,这些文人惯用的套路,在余华身上统统没有。
他是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
为什么余华火了?
因为他身上有一股韧劲," 折而不堕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片名,源于余华在影片最后的一段话:
" 在我小的时候 ,
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往那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部片子给我最大触动的也正在于此。
海水也许不会变蓝,但也要一直游,一直游。
这就是余华,他永远告诉你,要一直向前。" 海流 " 很多,但只要一直 " 游 ",就会离理想的蓝色海洋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