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高晓松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高晓松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文章来源: 浮世人物志 于 2021-02-21 01:07:4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今年2月,由高晓松主持的旅游类节目的花絮片段在网络上流出。

除了一如既往的气定神闲,网友们还发现,如今的高晓松,可真是瘦了不少。

看来是真的有在认真减肥了。

不过也有网友取笑到:“腿细,脸还是那么大”。

除此之外,评论区更多的却是对高晓松的抨击。

“还能拿点什么忽悠网民呢?公知!”“美国人怎么不回美国去?”

从曾经被追捧的“文化偶像”,到现在人人喊打的“公知”,显然,高晓松已经跌下了神坛。

一、高晓松“成名路”

1969年,高晓松出生于北京一个高知家庭。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之一,外婆陆士嘉是北航的筹建者之一,祖父高景徳是清华大学校长,舅舅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教授。

一家子都是文化人,家庭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高晓松,身上自然也少不了文艺青年的气质。

但他这股文艺青年的气质却过了头。

1988年的时候,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本以为他会延续父辈的生活,成为一名学者。但没想到,在清华大学没读几年,高晓松就选择了退学,开始过另一种五光十色的生活。

而就在1994年的时候,高晓松也真的闯入了音乐圈。

后来又凭借一首《同桌的你》,火爆全国,成了音乐圈有名的才子。

1999年又自导了电影《那时花开》,他在2002年自导的电影《我心飞翔》还在法国和美国获奖了。

高晓松用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证明了他在艺术这方面的天赋。

不过真正让高晓松声名大噪的,还是《晓说》这档综艺节目。

《晓说》是一个纯聊天式的节目,不需要什么特效,高晓松就坐在那里,和观众们聊历史、聊文学,聊人生经历等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高晓松几乎是兴致所至,什么都能聊。

而从小就在文化氛围里长大的高晓松,他的知识底蕴和表达能力,都为他主持好这个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观众们好像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说:“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

在这种情况下,《晓说》居然猝不及防地火了。

上线不过3个月时,总播放量就已经超过3000万次,成为了一档爆款综艺。

人们发现,在高晓松看似胖胖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二、高晓松“跌落录”

但是,伴随着掌声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声。

高晓松在节目中输出了很多的观点,虽然获得了很高的点击,但有些观点却让人不能苟同。

记得高晓松在《晓说》某一期节目中,就曾说过老祖宗造字的时候把“射”和“矮”这两个字弄反了:“寸身为矮,委矢为射”。

还上升到了民族批判,说我们这个民族稀里糊涂的,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人去纠正。

搞得好像就他一个人明察秋毫,其他人都是睁眼瞎。

但研究一下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就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射”最开始是左“弓”右“手”,很好地表达了拉弓射箭的意思。后来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才变成了“身”和“寸”。

“矮”左边的矢除了箭也有“尺子”的意思,“短”也是用“矢”作为偏旁。

高晓松要是研究下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也不会提出这个看似高深,实则内行人一听就是笑话的观点。

只能说他涉猎广泛,但却学而不精。

马云就曾经评价过高晓松:“他的知识结构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但就是听了很舒服。”

什么都懂一些,却停留在表面,未触及内里。只不过是凭借高晓松的好口才,才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如果仅仅是卖弄口才,那高晓松做个搞笑为主的段子手就不错。

但偏偏他还要卖弄学识,甚至是自己并不太了解的历史领域,然后加上自己看似高明实则臆想出来的观点。

比如“北方人都是汉奸”、“美国是中国的大恩人”、“四大发明全是假的”等等,大胆颠覆,虽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点击观看,但却并不符合史实。

也难怪高晓松会被大家称为“历史制造机”!

再加上他曝出的疑似美国籍的身份,更是让网友对他频频赞誉美国,有了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所以,在网络世界愈加发达的今天,奇葩言论频出的高晓松,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人设崩塌”的过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切过往,都会在时间的检验中,愈加清晰。

有洞察的真知灼见会被时间检验成真理,同样的,毫无依据满嘴跑火车的言论,也会在时间的检验中,被打回原形。

这就是高晓松为什么人设崩塌的很大一个原因。

三、人们为什么不再迷信高晓松了?

高晓松曾经是备受赞誉的大才子,但到了今天,他却像是已经跌落了神坛。

人们提起他不再是满口赞誉,反而多了很多批判声。

2020年6月,在《人民日报》主导的寄语学子的一次直播中,高晓松翻车了。

直播刚开没多久,高晓松的评论区就被各种骂声刷屏了。

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高晓松说了什么过分的话,只是网友对他积怨已久。

曾经依靠各种奇葩言论获得了多少关注,如今就受到了多少的反噬。

当然高晓松也曾为挽回名声做出过努力,比如在网上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比如参加《人民日报》主导的这场直播。

但就是没什么人捧场就是了。

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高晓松声明自己是中国人,可他之前在节目中也说过自己是华裔。

而关于现代华裔的解释,某资料是这样注释的:“已拥有外国国籍”、“法律上已不是中国公民”......

因此,关于高晓松的身份,依旧是扑朔迷离。

最后,还想说一下。

高晓松确实是有才的,否则他的节目不会如此受欢迎。但正因如此,作为一个有才的名人,高晓松才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

讲事实,辩真理,尤其是在涉及到历史的事情上,更应该谨慎研究。

这才是一个学者,对待知识文化传播,所应该有的态度。

否则,高晓松再有才华,也只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网红。

而网红从爆红到寂寂无名,不就是眨眼间的事情吗?

唯有真正有底蕴的人,才能在时间的检验中,屹立如初。

查看评论(40)

24小时热点排行

白宫“重大宣布”终于曝光:特朗普政策“务实”一面
白宫警告:数百万人或面临每年近1个月的大规模停电
将华裔妻子分尸 邪恶丈夫在狱中离奇死亡 案情回顾
ICE突袭农场:教授被捕 学校要求释放 检察官:法庭见
特朗普9月一行程曝光,堪称史无前例

24小时讨论排行

大连工大,你应该保护受害女生,而不是开除
川普大赞爱妻"1句话"点醒他,让他看清普丁真面目
纽约时报:“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川普承诺驱逐“最坏中的最坏”?数据揭“71%无罪”
纽约时报:中国第二季度经济保持稳健增长
特朗普承诺军援,象征乌克兰战事的重要突破
川普稳赚不赔的战争生意 拜登就想不出这样的办法
欧巴马吁民主党"硬起来",勿因川普重返白宫而沉默
全球首例,深圳机器人搭地铁为商家送货
乌克兰喜收爱国者飞弹,俄议员酸"川普威胁"没人怕
比起三个美国籍孩子,宗家100多亿境外资产更值得关注
俄罗斯唯一航母或将报废 拆卸成一堆废铁
美最高法院推翻禁令,让特朗普解散教育部
关税没引起物价上涨?白宫爱国说法遭打脸 3大原因曝
墙内媒体:不能因乌克兰渣男陷入激烈内讧
中国父子德国风景区湖中溺亡 失踪一周后找到遗体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高晓松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浮世人物志 2021-02-21 01:07:49

今年2月,由高晓松主持的旅游类节目的花絮片段在网络上流出。

除了一如既往的气定神闲,网友们还发现,如今的高晓松,可真是瘦了不少。

看来是真的有在认真减肥了。

不过也有网友取笑到:“腿细,脸还是那么大”。

除此之外,评论区更多的却是对高晓松的抨击。

“还能拿点什么忽悠网民呢?公知!”“美国人怎么不回美国去?”

从曾经被追捧的“文化偶像”,到现在人人喊打的“公知”,显然,高晓松已经跌下了神坛。

一、高晓松“成名路”

1969年,高晓松出生于北京一个高知家庭。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之一,外婆陆士嘉是北航的筹建者之一,祖父高景徳是清华大学校长,舅舅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教授。

一家子都是文化人,家庭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高晓松,身上自然也少不了文艺青年的气质。

但他这股文艺青年的气质却过了头。

1988年的时候,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本以为他会延续父辈的生活,成为一名学者。但没想到,在清华大学没读几年,高晓松就选择了退学,开始过另一种五光十色的生活。

而就在1994年的时候,高晓松也真的闯入了音乐圈。

后来又凭借一首《同桌的你》,火爆全国,成了音乐圈有名的才子。

1999年又自导了电影《那时花开》,他在2002年自导的电影《我心飞翔》还在法国和美国获奖了。

高晓松用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证明了他在艺术这方面的天赋。

不过真正让高晓松声名大噪的,还是《晓说》这档综艺节目。

《晓说》是一个纯聊天式的节目,不需要什么特效,高晓松就坐在那里,和观众们聊历史、聊文学,聊人生经历等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高晓松几乎是兴致所至,什么都能聊。

而从小就在文化氛围里长大的高晓松,他的知识底蕴和表达能力,都为他主持好这个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观众们好像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说:“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

在这种情况下,《晓说》居然猝不及防地火了。

上线不过3个月时,总播放量就已经超过3000万次,成为了一档爆款综艺。

人们发现,在高晓松看似胖胖的外表下,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二、高晓松“跌落录”

但是,伴随着掌声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声。

高晓松在节目中输出了很多的观点,虽然获得了很高的点击,但有些观点却让人不能苟同。

记得高晓松在《晓说》某一期节目中,就曾说过老祖宗造字的时候把“射”和“矮”这两个字弄反了:“寸身为矮,委矢为射”。

还上升到了民族批判,说我们这个民族稀里糊涂的,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人去纠正。

搞得好像就他一个人明察秋毫,其他人都是睁眼瞎。

但研究一下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就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射”最开始是左“弓”右“手”,很好地表达了拉弓射箭的意思。后来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才变成了“身”和“寸”。

“矮”左边的矢除了箭也有“尺子”的意思,“短”也是用“矢”作为偏旁。

高晓松要是研究下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也不会提出这个看似高深,实则内行人一听就是笑话的观点。

只能说他涉猎广泛,但却学而不精。

马云就曾经评价过高晓松:“他的知识结构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但就是听了很舒服。”

什么都懂一些,却停留在表面,未触及内里。只不过是凭借高晓松的好口才,才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如果仅仅是卖弄口才,那高晓松做个搞笑为主的段子手就不错。

但偏偏他还要卖弄学识,甚至是自己并不太了解的历史领域,然后加上自己看似高明实则臆想出来的观点。

比如“北方人都是汉奸”、“美国是中国的大恩人”、“四大发明全是假的”等等,大胆颠覆,虽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点击观看,但却并不符合史实。

也难怪高晓松会被大家称为“历史制造机”!

再加上他曝出的疑似美国籍的身份,更是让网友对他频频赞誉美国,有了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所以,在网络世界愈加发达的今天,奇葩言论频出的高晓松,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人设崩塌”的过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切过往,都会在时间的检验中,愈加清晰。

有洞察的真知灼见会被时间检验成真理,同样的,毫无依据满嘴跑火车的言论,也会在时间的检验中,被打回原形。

这就是高晓松为什么人设崩塌的很大一个原因。

三、人们为什么不再迷信高晓松了?

高晓松曾经是备受赞誉的大才子,但到了今天,他却像是已经跌落了神坛。

人们提起他不再是满口赞誉,反而多了很多批判声。

2020年6月,在《人民日报》主导的寄语学子的一次直播中,高晓松翻车了。

直播刚开没多久,高晓松的评论区就被各种骂声刷屏了。

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高晓松说了什么过分的话,只是网友对他积怨已久。

曾经依靠各种奇葩言论获得了多少关注,如今就受到了多少的反噬。

当然高晓松也曾为挽回名声做出过努力,比如在网上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比如参加《人民日报》主导的这场直播。

但就是没什么人捧场就是了。

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高晓松声明自己是中国人,可他之前在节目中也说过自己是华裔。

而关于现代华裔的解释,某资料是这样注释的:“已拥有外国国籍”、“法律上已不是中国公民”......

因此,关于高晓松的身份,依旧是扑朔迷离。

最后,还想说一下。

高晓松确实是有才的,否则他的节目不会如此受欢迎。但正因如此,作为一个有才的名人,高晓松才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

讲事实,辩真理,尤其是在涉及到历史的事情上,更应该谨慎研究。

这才是一个学者,对待知识文化传播,所应该有的态度。

否则,高晓松再有才华,也只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网红。

而网红从爆红到寂寂无名,不就是眨眼间的事情吗?

唯有真正有底蕴的人,才能在时间的检验中,屹立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