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买了瓶100多元的洗发水后,可怕的事发生了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一次“轰”进来600条短信,手机瞬间就被卡死机了;一拨接一拨的“短信轰炸”,让30岁的辽宁省大连市民王女士苦不堪言。

此前,王女士使用了网购的洗发水,出现了头皮发痒的情况。她与店铺交涉时,双方起了争执。王女士给了卖家差评,随后便遭到没完没了的“短信轰炸”,总数目达到了5000条之多。屏蔽难、维权难,她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局面。

买家与店铺交涉时起争执

2月19日,王女士在网络店铺上购买了一款功效洗发水。王女士说,她的头发经常出油,卖家便推荐了这款洗发水,一瓶售价为126元。不过,她使用了这款洗发水后,出油的问题并没有改善,反而感到头皮发痒。

这是咋回事?她决定试试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王女士几次使用网购的洗发水洗头,头皮越来越痒。她开始产生了疑问,“这么贵的一瓶洗发水,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月13日晚,王女士头皮痒得厉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她决定,给店铺留言,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深夜发出的信息被“秒回”,起初,双方的交流还算正常,没想到说着说着产生了争执。



给卖家差评遭“短信轰炸”

王女士说,她当时只是想咨询一下为何会头皮发痒,但客服人员的态度让她不能接受。“其实,洗发水也就100多元,不会因为这点钱闹那么僵。但店铺推卸责任的做法,让消费者心里发凉。”她说,自己的头皮都抓破了,而店铺却是这个态度,换成谁都会很烦躁。

聊天记录显示,卖家认为王女士“语气”有问题。卖家称:“我大半夜不睡觉,难道是住在美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不能好好沟通吗?一定要这样的口气质问吗?你说痒抓破了,我让你拍照片来,你就跟我急……”王女士则回应:“如果你用了洗发水头皮发痒,如此难受你不生气吗?然后全程不承认产品有问题……你的态度好到哪里了?”







双方话不投机,结束了沟通。随后,王女士给了店铺一个差评。没想到,王女士的手机遭到了“短信轰炸”。

尝试各种手段屏蔽效果不佳

就在这次沟通后没多久,王女士到超市购物,突然听到手机响个不停,而后手机便死机了。重启后查看,手机居然收到了天南海北发来的短信有300多条,内容五花八门。隔了两天,她再次莫名其妙地收到了300多条短信。经分析,王女士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别看发送者遍及全国,短信均是验证码性质。



此时,王女士开始怀疑,一切都是卖家在背后搞的鬼。她咨询网络工程师得知,卖家利用“短信轰炸机”,集成海量网站短信验证码接口链接,再循环利用指定手机号发送用户注册、密码修改等正常验证码请求,便可达到骚扰的目的。

如果屏蔽手机的短信功能,虽然不会再受骚扰,但正常的短信也会无法收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王女士尝试下载了防护软件,但效果也不佳。“设定拦截带‘验证码’关键字的短信,起初还能起到作用,但后来对方也改变了手法,开始发送内容不含这三个字的短信。”

五拨“轰炸”收到短信5000条

从4月22日开始,“短信轰炸”开始变本加厉。连续3天,王女士每天下午4点半都会收到600条短信。迄今,王女士共遭到五拨“短信轰炸”,每拨持续数天不等,收到短信的总数目达到了5000条。



王女士说,她曾试图向网购平台的官方客服投诉此事,但客服要求她提供店铺恶意骚扰她的证据。王女士手头只有她与卖家的聊天记录及遭遇“短信轰炸”的截图,却始终无法证明此种情况系卖家搞的鬼,因此网购平台没有对卖家进行处理。

“我该怎么办呢?”

王女士盼望着,

能有人给她支支招。

建议

用大数据分析“多维”治理

对此,辽宁宏展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刘万昕说,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用“短信轰炸”骚扰他人,属于违法行为,但受害人维权时,往往面临着“取证难”的尴尬,由于很难证明事情系卖家所为,维权行动往往不了了之。刘万昕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此种行为的执法力度,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予以多维度治理。

刘万昕解释说

社会上对于“骚扰源”可以建立数据库,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针对长期被投诉恶意骚扰他人的个人或机构予以跟踪、调查,间接或直接协助锁定不法人员、不法机构,为形成有效证据链提供线索支撑;加强立法力度,出台专项法规,对情节严重的骚扰实施者及骚扰软件制作、提供者,考虑采取刑事手段予以打击;要做到“投诉必应”,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手段,积极获取不法人员的违法证据。同时,也可将此类违法人员纳入到“失信名单”,从全方位形成震慑。

刘万昕认为,从源头上发力,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顽疾。需要强调的是,此种举措的适应范围,不仅限于解决网络购物纠纷所引发的报复性骚扰,也可以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在生活、工作、社交中长期对他人实施恶意骚扰的,或是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诸多情形均可纳入其中,因而这种办法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更深远的意义。

相关报道

网店客服凌晨扮鬼 吓哭大连女大学生

2017年12月,半岛晨报以《网购起纠纷 客服凌晨扮鬼吓哭女大学生》为题,报道了一起离奇案例。大连市某高校女大学生沈蕾(化名)网购一款锅具后,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便要求退货,随后与卖家发生了不快。此后,沈蕾凌晨接到了电话,听筒里传来了女鬼的哭嚎声,“任何听到我哭声的人,都会在睡梦中死去。”“女鬼”凌晨现身,当时就把沈蕾吓哭了。事后,装鬼报复消费者的客服人员已被店铺开除。

记者梳理发现,网购商品时,买家、卖家之间发生了纠纷,消费者遭到恶意报复的情况并不鲜见,各种作案手段则是奇葩非常。有男子网购旅游鞋,给店铺差评后,收到了裹尸袋;消费者购买iPhone手机给差评后,卖家居然乘坐航班飞上门威胁;网购衣服后,对产品质量不满意给差评,女性消费者的照片被挂到了相亲网站上;女子网购牛肉干后,认为产品有问题给了差评,过年时遭到恶毒诅咒,而后又收到了成人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