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能配枪的民族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12月10日,在古里乡非遗传习所,鄂伦春族人吴曲忠在整理皮毛制品。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古里乡是鄂伦春族猎民乡镇之一。在古里乡非遗传习所,摆放着各式皮毛衣服、鞋帽。这些曾是鄂伦春族猎民冬日御寒的必需品,如今变成了游客购买的手工艺品。



放下猎枪过上定居生活后,古里乡成立非遗传习所,邀请鄂伦春族老人将皮毛制作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也为鄂伦春族猎民文化旅游注入了活力。



“鄂伦春”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山岭上的人”,他们自古以狩猎为生,早在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就开始使用从沙俄传来的火药枪,长期游猎在大小兴安岭之中,骁勇善战。1953年,鄂伦春人在政府的要求下来到山下定居。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枪支进行严格管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被迫放弃了这个民族惯有的生活方式――打猎。到了2016年,中国的鄂伦春族约为10000人,其中只有生活在鄂伦春族乡的12个人,还保有在每年冬天暂时性使用猎枪,以及打猎的权利。



鄂伦春人祖辈留下的规矩:不打怀孕的动物,不打年幼的动物。但政府对枪支的管控逐年收紧,山上的猎物也因为偷猎者的过度攫取而逐年减少,这些鄂伦春猎人不知道自己能够打猎的时间还剩下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