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沉默一时的“拥抱熊猫派”为何又发声了?(图)

沉默一时的“拥抱熊猫派”为何又发声了?

文章来源: RFA 于 2019-07-11 10:59:2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上周三(3日),《华盛顿邮报》刊发了一封致特朗普总统和美国国会的公开信“China is not an enemy”(「中国不是敌人」)。该信由5名美国前政要及知名专家学者执笔,95名美学界、外交界、军界及商界专家联署,其中不乏一些如雷贯耳的人物,如卜睿哲、孔杰荣、蓝普顿、李侃如、包道格、约瑟夫・奈等。公开信称,使中国成为敌人只会适得其反。这封公开信在中美两国社会都引起反响。


这些前官员和学者被统称为「熊猫拥抱派」,这可能过于简单化。他们并非都是为习近平和中共政权辩护的人,也并非都是从对华关系中获得极大利益的人,尽管他们中的确有人为习近平和中共政权辩护,也的确有人从对华关系中获得极大利益。但习近平近年的倒行逆施如实行终身制、对中国社会严加管控,已经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无法再为习和中共政权辩护了。所以他们沉默了。


此外,他们还有其他几个共同特点:1)在特朗普上台前,他们都曾经主导对华政策或者支持那些对华政策;2)他们对对华政策有所反思,但不赞成特朗普的极端强硬走向,也不赞成特朗普疏远盟国的做法;3)他们都认为如果美中两国实施全方位的脱钩,对美国而言,弊大于利;4)他们很长时间没有集体说话了。


大陆学者是这样解释「熊猫拥抱派」为甚么沉默的:因为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在特朗普治下正在盛行,「熊猫拥抱派」担心会被贴上不忠诚于国家的标签而受怀疑和排挤,不得不保持沉默;他们在美对华政策的大调整进程中,是明显的失败方。但是公开信的调子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中国外交部对这封信的反应是:中美不是敌人;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我们对中美关系抱有信心。


而美国方面的一些学者兼异议人士则用机会主义解读「熊猫拥抱派」为何突然发声。公民力量创始人杨建利先生观察到,这些在特朗普上台前主导美中关系政策的人物,在7月3日之前保持著沉默,至少是集体沉默,但在大阪峰会上,他们从特朗普对习近平的妥协让步中看到特的强硬对华政策柔软化的可能性,于是集体发声。


这种「麦卡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解读并非没有道理。不过,依我之见,他们的集体发声跟下边这个因素可能有更大关联,即,这些前官员和学者对共产党内部的改革及其党内改革派还寄以希望,存在幻想。


这反映在公开信七条建议中的第二条:「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其领导人也并非冥顽不化。」他们的意思是,只有竞争与合作平衡,才能加强中国内部温和务实、建设性的声音。其实习近平通过几轮反腐整党清党,党内只有表面忠诚于习近平和骨子里不忠诚的区别了。另外,熟悉美中贸易谈判细节的人说,特朗普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曾不止一次地暗示中共领导层中的改革力量愿意推动美国议程。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如果美国的对华鹰派人士也认为中共党内尚存改革力量,更何况这些被指为「熊猫拥抱派」的温和派人士呢?假定中共党内确有改革派,那会是谁人呢?有人说就是习近平和刘鹤。这就Funny了!取消任期限制的人明明在大步后退,如何又成了改革派?

公开信中,我最不能忍受的一点是,这些前官员和学者们认为,是美国在凭空制造敌人,但却绝口不提中国视美国为敌久矣。这些人差不多都是中国或亚洲专家,不可能不知道美国一直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从来没有改变过!从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到和平演变,中共政权一直防范的就是美国!


这100名美国前官员和学者或许不能代表美国的主流民意,但是他们的不同声音,应有助于厘清美中关系中至今依然混沌的地方。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投案,曾是四川省文科状元
美网球选手在华发表“冒犯中国菜”言论 被斥“极无知”
一场思想的巨震,正在美国发生
华裔女生引毛语录 主张政治暗杀遭肉搜 网:遣返她
她是谁?那位成都骑车自杀的女生




24小时讨论排行

习近平似仍沉醉于阅兵 要籍此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川普被澳洲记者提问惹毛 手指对方:安静!
川普竞选时说让电费减半 现在美国电价正迅速上涨
美国各地僱员陆续因"庆祝"遭解僱 万斯呼吁举报
吉米坎摩尔暗示柯克案疑凶或是川普支持者 节目遭停播
川普访中将成行?传中国买500架波音、大豆
川普怒告纽时索赔150亿 美媒终尝到“愤怒的铁拳”?
宾州爆枪击案 警员3死2伤 现场“连珠炮”似的枪响…
奥巴马又开怼,白宫反击:他一有机会就制造分裂
数额巨大!两华人篡改礼品卡诈骗案 你花钱他赚钱!
AI应用快速渗透 引爆美国电力荒!核能重返C位
FBI局长国会质询成“吵架比赛” 现场看谁嗓门大?
川普扬言:半导体与药品关税将高于25% 缺药潮将至?
给川普国王级排场!英国出动1300人、120匹骏马…
小鹏飞行车在航展彩排期间相撞 一迫降一坠毁
英王举行国宴 大赞川普 强调英美“最密切关係”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沉默一时的“拥抱熊猫派”为何又发声了?

RFA 2019-07-11 10:59:27


 

上周三(3日),《华盛顿邮报》刊发了一封致特朗普总统和美国国会的公开信“China is not an enemy”(「中国不是敌人」)。该信由5名美国前政要及知名专家学者执笔,95名美学界、外交界、军界及商界专家联署,其中不乏一些如雷贯耳的人物,如卜睿哲、孔杰荣、蓝普顿、李侃如、包道格、约瑟夫・奈等。公开信称,使中国成为敌人只会适得其反。这封公开信在中美两国社会都引起反响。


这些前官员和学者被统称为「熊猫拥抱派」,这可能过于简单化。他们并非都是为习近平和中共政权辩护的人,也并非都是从对华关系中获得极大利益的人,尽管他们中的确有人为习近平和中共政权辩护,也的确有人从对华关系中获得极大利益。但习近平近年的倒行逆施如实行终身制、对中国社会严加管控,已经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无法再为习和中共政权辩护了。所以他们沉默了。


此外,他们还有其他几个共同特点:1)在特朗普上台前,他们都曾经主导对华政策或者支持那些对华政策;2)他们对对华政策有所反思,但不赞成特朗普的极端强硬走向,也不赞成特朗普疏远盟国的做法;3)他们都认为如果美中两国实施全方位的脱钩,对美国而言,弊大于利;4)他们很长时间没有集体说话了。


大陆学者是这样解释「熊猫拥抱派」为甚么沉默的:因为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在特朗普治下正在盛行,「熊猫拥抱派」担心会被贴上不忠诚于国家的标签而受怀疑和排挤,不得不保持沉默;他们在美对华政策的大调整进程中,是明显的失败方。但是公开信的调子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中国外交部对这封信的反应是:中美不是敌人;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我们对中美关系抱有信心。


而美国方面的一些学者兼异议人士则用机会主义解读「熊猫拥抱派」为何突然发声。公民力量创始人杨建利先生观察到,这些在特朗普上台前主导美中关系政策的人物,在7月3日之前保持著沉默,至少是集体沉默,但在大阪峰会上,他们从特朗普对习近平的妥协让步中看到特的强硬对华政策柔软化的可能性,于是集体发声。


这种「麦卡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解读并非没有道理。不过,依我之见,他们的集体发声跟下边这个因素可能有更大关联,即,这些前官员和学者对共产党内部的改革及其党内改革派还寄以希望,存在幻想。


这反映在公开信七条建议中的第二条:「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其领导人也并非冥顽不化。」他们的意思是,只有竞争与合作平衡,才能加强中国内部温和务实、建设性的声音。其实习近平通过几轮反腐整党清党,党内只有表面忠诚于习近平和骨子里不忠诚的区别了。另外,熟悉美中贸易谈判细节的人说,特朗普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曾不止一次地暗示中共领导层中的改革力量愿意推动美国议程。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如果美国的对华鹰派人士也认为中共党内尚存改革力量,更何况这些被指为「熊猫拥抱派」的温和派人士呢?假定中共党内确有改革派,那会是谁人呢?有人说就是习近平和刘鹤。这就Funny了!取消任期限制的人明明在大步后退,如何又成了改革派?

公开信中,我最不能忍受的一点是,这些前官员和学者们认为,是美国在凭空制造敌人,但却绝口不提中国视美国为敌久矣。这些人差不多都是中国或亚洲专家,不可能不知道美国一直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从来没有改变过!从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到和平演变,中共政权一直防范的就是美国!


这100名美国前官员和学者或许不能代表美国的主流民意,但是他们的不同声音,应有助于厘清美中关系中至今依然混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