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外媒拍了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大批外国网友点赞(图)

外媒拍了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大批外国网友点赞

文章来源: 参考消息 于 2019-02-15 08:25:0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3000米下的深海是什么样子?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推出一部重磅纪录片,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

其中很多第一次公开的画面,令外国网友直呼“惊险”!

赤道以南,宽广无垠的印度洋上,潜航员付文韬和队友驾驶着“蛟龙号”潜入海平面下3000米的热液区。

海床上林立着不断喷发的“黑烟囱”,“蛟龙号”此次任务就是从热液喷口抓取岩石样本。

这些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微型火山口的“黑烟囱”,其中蕴含着非常珍贵的矿物和生物信息。采集样本对于认知热液喷口的地质构造,和分析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然而,仅仅接近“黑烟囱”就十分危险,因为其喷出的灼热水流温度高达400度。

尽管“蛟龙号”舱体能承受高温高压,但玻璃窗却是软肋,如被灼伤可能导致舱体爆裂。

操纵机械臂取样时,付文韬突然发现,当船体随着海底洋流漂移,右侧玻璃窗已非常接近热液喷口,他立即转向离开。

几个小时后,当“蛟龙号”返回海面,回到母船,大家才看清,船身留下了大块的灼伤痕迹。

“天哪!发生了什么?”看到“蛟龙号”的伤口,随船拍摄的半岛电视台女记者不禁惊呼。

付文韬答道,“是被高温灼伤了,并且离窗户越近越危险。太危险了。”

其实对于“蛟龙号”的科考队员们而言,执行下潜任务的每一刻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冰冷和超高压的环境会让潜水器上的人员精神紧绷,面对海底暗礁密布的环境,随时都要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要知道,这艘重达22吨的大家伙如果失去动力,就会迅速下沉到海底深渊。外界几乎无法施以援手。

作为中国首批专业潜航员,付文韬先后参加了“蛟龙号”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全部海试任务。还曾获得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的称号。拥有丰富驾驶经验的他,每一次驾驶“蛟龙号”都不敢掉以轻心。

付文韬驾驶“蛟龙号”

付文韬表示,自己身上的担子仍然非常重,因为专业的驾驶员紧缺,这是非常紧迫的事,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驾驶人员。

半岛电视台的纪录片中,还讲述了付文韬的学员之一,已成为中国首位驾驶“蛟龙号”的女潜航员张奕的故事。

被外媒记者问及自己第一次下潜的经历,张奕说,她又激动又忐忑。“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变得更强才行。当时自己还在畅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水下发现一些动植物的新品种,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给它们命名,这些事简直太酷了。”

由于海底温度较低,张奕第一次下潜甚至在身上贴了7片“暖宝宝”用来取暖。

张奕

而当她看到海底裸露的岩石,发光的小鱼还有大片的海葵,更加坚定了当好一名“海洋人”的决心。如今的张奕已经可以独立驾驶“蛟龙号”进行下潜作业了,她表示在海底的几个小时需要良好的耐心与毅力,并且要保持自己的精神绝对专注。

但所有困难和挑战,都化为了中国科考队员前进的动力。

这部纪录片在半岛电视台网站播出不久,就获得大批外国网友点赞。有人说:“很难在西方媒体看到这样客观的中国故事。”

更多人留言称赞中国科研人员的勇敢和敬业。

“这是中国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但却与世界共享科研成果。”

“非常鼓舞人心,科研人员如此积极工作,坚守岗位。希望其他国家也能早日加入到探索队伍中。”?

查看评论(9)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81岁退休校长街头拾荒被昔日学生认出:我很好!
可怕!UC女生晚上在校园散步 被拖到路边强奸
悲剧!爸爸教女儿学车 车辆从二楼冲出 当场身亡
马克龙被72岁夫人打脸 女老师管一辈子自己的学生?
中国惊传学生杀老师 一刀刺中颈动脉 行凶原因竟是…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永远会退缩”成流行语 川普:那是谈判技巧
万斯大骂: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技术”
中国拼命“挖运河” 背后是真正的国运之战
胡锡进:性萧条导致消费低迷 反对“万恶淫为首”观念
川普:哈佛外国学生数限制在15% 并提供学生名单
上亿豪宅“英之园”一夜间夷平 官方曾提充公遭拒
白宫遭设局“伏击” 南非总统:我当时完全懵了......
哈佛之后是加州大学?特朗普政府准备大规模指控
川普赦免诈骗+漏税真人秀夫妇:他们该有第2次机会
川普让美国不再是投资天堂 7.5万亿亚洲资金出逃潮
让学生拉不出屎,是社会的失败,是新的民族耻辱
美股急升,美国国际贸易法院阻止对等关税生效
清华博士后之殇:以死明志背后的惊人真相
通胀、胜利与牺牲:我的莫斯科见闻
“大美丽法案”的隐藏条款 或将终结美国现行民主制度
坑人!华人$700万豪宅仅仅1.7万被拍卖 原因竟是…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外媒拍了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大批外国网友点赞

参考消息 2019-02-15 08:25:02

3000米下的深海是什么样子?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推出一部重磅纪录片,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

其中很多第一次公开的画面,令外国网友直呼“惊险”!

赤道以南,宽广无垠的印度洋上,潜航员付文韬和队友驾驶着“蛟龙号”潜入海平面下3000米的热液区。

海床上林立着不断喷发的“黑烟囱”,“蛟龙号”此次任务就是从热液喷口抓取岩石样本。

这些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微型火山口的“黑烟囱”,其中蕴含着非常珍贵的矿物和生物信息。采集样本对于认知热液喷口的地质构造,和分析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然而,仅仅接近“黑烟囱”就十分危险,因为其喷出的灼热水流温度高达400度。

尽管“蛟龙号”舱体能承受高温高压,但玻璃窗却是软肋,如被灼伤可能导致舱体爆裂。

操纵机械臂取样时,付文韬突然发现,当船体随着海底洋流漂移,右侧玻璃窗已非常接近热液喷口,他立即转向离开。

几个小时后,当“蛟龙号”返回海面,回到母船,大家才看清,船身留下了大块的灼伤痕迹。

“天哪!发生了什么?”看到“蛟龙号”的伤口,随船拍摄的半岛电视台女记者不禁惊呼。

付文韬答道,“是被高温灼伤了,并且离窗户越近越危险。太危险了。”

其实对于“蛟龙号”的科考队员们而言,执行下潜任务的每一刻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冰冷和超高压的环境会让潜水器上的人员精神紧绷,面对海底暗礁密布的环境,随时都要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要知道,这艘重达22吨的大家伙如果失去动力,就会迅速下沉到海底深渊。外界几乎无法施以援手。

作为中国首批专业潜航员,付文韬先后参加了“蛟龙号”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全部海试任务。还曾获得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的称号。拥有丰富驾驶经验的他,每一次驾驶“蛟龙号”都不敢掉以轻心。

付文韬驾驶“蛟龙号”

付文韬表示,自己身上的担子仍然非常重,因为专业的驾驶员紧缺,这是非常紧迫的事,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驾驶人员。

半岛电视台的纪录片中,还讲述了付文韬的学员之一,已成为中国首位驾驶“蛟龙号”的女潜航员张奕的故事。

被外媒记者问及自己第一次下潜的经历,张奕说,她又激动又忐忑。“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变得更强才行。当时自己还在畅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水下发现一些动植物的新品种,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给它们命名,这些事简直太酷了。”

由于海底温度较低,张奕第一次下潜甚至在身上贴了7片“暖宝宝”用来取暖。

张奕

而当她看到海底裸露的岩石,发光的小鱼还有大片的海葵,更加坚定了当好一名“海洋人”的决心。如今的张奕已经可以独立驾驶“蛟龙号”进行下潜作业了,她表示在海底的几个小时需要良好的耐心与毅力,并且要保持自己的精神绝对专注。

但所有困难和挑战,都化为了中国科考队员前进的动力。

这部纪录片在半岛电视台网站播出不久,就获得大批外国网友点赞。有人说:“很难在西方媒体看到这样客观的中国故事。”

更多人留言称赞中国科研人员的勇敢和敬业。

“这是中国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但却与世界共享科研成果。”

“非常鼓舞人心,科研人员如此积极工作,坚守岗位。希望其他国家也能早日加入到探索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