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求求你让我得艾滋吧!”在美国有这么一群人…(组图)

“求求你让我得艾滋吧!”在美国有这么一群人…

文章来源: 英国报姐 于 2018-10-14 13:48:4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艾滋病阳性”这五个字,可能是所有人的噩梦。这意味着自己预估寿命的大面积减少、一辈子都将使用药物维持生计…

可是在美国,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作为健康人,渴望获得HIV病毒,渴望被感染上艾滋病,甚至憧憬得了艾滋病之后的生活…

他们自称为“Bug Chasers(逐虫者)”,意为追逐艾滋病病毒(bug)的人。



图:mirror

而给与他们艾滋病的人,会被叫做“Gift Givers 施与礼物的人”。他们自己是艾滋病患者。
(图源:prolife365)

通常,这种“给与礼物”的过程,是通过性行为进行的。

逐虫者通过网路寻找愿意给与他们礼物的人(通常是多人),然后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性派对…

(图源:《礼物》)

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一个理智的人到底为什么会想要主动感染上艾滋病?

在一部关于逐虫者的纪录片《礼物the Gift》中,就有一名男子讲述了自己“逐虫”的体验,因为无知而堕入地狱。

他是一名同性恋者,在到旧金山之后,接触了一些患有艾滋病的朋友。在和这群人的接触中,他产生了当一名逐虫者,感染HIV的想法。

“我的大部分朋友都是阳性,我担心如果在狂欢时候提出使用保护措施,其他人会觉得我不够开放。“

“如果公开讨论艾滋病,那么整个派对的气氛就会变得奇怪:没人会想被别人说自己有病,或这里那里有问题,我们默认所有人都得病了。”

“等我终于得了艾滋病之后,我才觉得放松了,和大家都一样了。”

(图源:daily herald)

根据他的自述,他的朋友们进行着一种非常“纵欲”的生活方式,派对狂欢,酒精性爱,甚至是混乱的,群体聚会。

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这些人中间艾滋病感染率出奇的高。

(图源:medical xpress)

这一小撮人,折射出在美国一些男同小群体中,一种病态的观念在默默流行:“没有艾滋病”是会被歧视的;而获得艾滋病,才是真正成为团体一员的标志。

艾滋病对他们来说,成为了一种有别于它人的,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图:艾滋病病毒携带者T恤(图源:Cleveland)

所以对于刚刚接触同性恋圈的年轻同性恋者来说,艾滋阴性,成了很影响他们融入这个团体的因素。

一些对健康,对医学了解不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认同,融入组织,选择主动“逐虫”,把感染艾滋病当做一个加入组织的仪式…

(图源:everyday health)

除了寻求认同外,还有的逐虫者是出于“幸存者内疚”:如果所有朋友都得了艾滋,都受到这个疾病的折磨。那么这个时候,作为少数没有得病的幸运儿是会有自责的。

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过这么舒适的生活,应该和自己的同志一样分担痛苦…

看到这里,你可能仍然会觉得不可理喻:道理我都懂,可是这可是艾滋病啊!是可怕的、危险的传染病啊。不管能获得什么好处,都不应该去主动“逐虫”吧。

在这些逐虫者的脑海里,染病是一件无足轻重、轻描淡写的事情。

而其原因,就是美国最近十几年的艾滋病公众教育,把艾滋病描述的过于安全了。

当艾滋病刚刚在80年代出现的时候,公众是万分恐慌的。那个时候没有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机制。

(图源:salon)

公众对艾滋病非常敏感,大多数人不敢和艾滋病人接触、交流。

而作为艾滋病高发区的男同群体,则备受社会歧视。甚至还有宗教人士宣称,艾滋病是上帝创造出来惩罚同性恋者的…

 


但随着我们对艾滋病的了解越来越深,人们发现这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疾病:在药物的帮助下,HIV携带者可以有几十年的寿命。艾滋病毒本身,也只能通过血液传播,握手,甚至拥抱,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在这样的乐观情绪下,事情出现了180度大逆转。

医药公司花式夸自己的抗艾滋病药物,就好像只用服药,就和没得病一样…

(图源: 《礼物》)

许许多多公益组织不断淡化艾滋病的危险,在海报里出现好看的、乐观的病人,绝口不提艾滋病的可怕病症。

艾滋病广告(图源: 《礼物》)

而讨论艾滋病的危害,变成了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它会伤了部分艾滋病患者的心。

这种社会态度,造成很多年轻工人误以为,这个病,得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人没日没夜地参加派对,全然不顾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还有人竟然会为得了艾滋病而自豪:他们在身体上纹上生化武器的标志,高调地宣布自己得病的事实。

图源: 《礼物》)

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全美2016年新增的艾滋病患者里,有67%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

而事实是,就算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和艾滋病共生的体验,也只能用痛苦形容。

(图源:theglobeandmail)

就算感染者不会进入发病期,他也必须长期服用药物。这些药物一来价值不菲,二来也会引起强烈的副作用:很多HIV携带者是死于心脏衰竭或者肾衰竭。

而如果药物没能够控制疾病,病人进入发病期,那么他的寿命就会剧烈减少。免疫系统的衰竭使其需要经受包括原虫、真菌、病毒、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等…

在纪录片《礼物》里,面对导演的镜头,那个曾经渴望获得艾滋病的男孩儿,痛苦地抽泣着“我以为我只是可以享受性行为。我不知道我的变化会如此之快,没有人告诉过我。”

图源: 《礼物》)

在记录片拍摄后的十年里,导演采访过的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都去世、或者瘫痪在床了。

不论是逐虫者、还是给与礼物的人,都逃不过这个结局。

一个艾滋病患者在纪录片里说:当逐虫者幻想自己得病的时候,他们从不幻想艾滋病那些痛苦、可怕的方面。他们只看到了好的部分:获得认同、变得特殊。全然不顾艾滋病对自己长期的印象

这真的非常幼稚了。

避孕套不只是为了避孕。这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是常识。

(图源:youtube)



source: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17166076

https://it.m.wikipedia.org/wiki/Bugchasing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华尔街大咖是淫魔!豪宅惊藏「性虐地窖」残害多女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兰部署军队,必要时可全面使用武力
揭穿阿胶企业谎言:中国不缺驴,但特别缺牛马
川普硬杠125年宪法惯例,上诉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权"
川普18岁孙女自创服饰品牌"白宫拍广告",挨轰:公器私用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签证费暴涨66倍,印度人或涌向日本
称中国人有股“怪臭味” 外国网友搬去住惊:我也有了!
中国网红穷游日本 入境就“恶搞” 国内外网友都炸了
这女星惨了!被指“邀于朦胧赴虐杀饭局”遭抵制+换角
“吹哨人”自杀,波音同意付钱和解
“该死的中国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将打中网翻车
一心阻绝外国人生美国人 川普要最高法院“修正错误”
FBI解僱15名探员 涉以单膝跪地应对弗洛伊德集会
于朦胧坠楼死亡事件疑点重重,舆情汹涌持续发酵
朝鲜随机抓巨乳妹“强制送医”!还遭公审羞辱
中国前农业部长收贿2.68亿!遭判“死缓”下场惨了
惊曝:俄正在帮中国军队提升空降能力 准备攻台
一份两国协议,川普对俄的一张大网正悄然形成
爱泼斯坦档案:除了马斯克 彼得蒂尔和班农都被提及
WSJ:习近平逼宫川普 从“不支持”变“反对”台独
麻烦不断!卖了85座万达广场后,71岁王健林被限高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求求你让我得艾滋吧!”在美国有这么一群人…

英国报姐 2018-10-14 13:48:49

“艾滋病阳性”这五个字,可能是所有人的噩梦。这意味着自己预估寿命的大面积减少、一辈子都将使用药物维持生计…

可是在美国,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作为健康人,渴望获得HIV病毒,渴望被感染上艾滋病,甚至憧憬得了艾滋病之后的生活…

他们自称为“Bug Chasers(逐虫者)”,意为追逐艾滋病病毒(bug)的人。



图:mirror

而给与他们艾滋病的人,会被叫做“Gift Givers 施与礼物的人”。他们自己是艾滋病患者。
(图源:prolife365)

通常,这种“给与礼物”的过程,是通过性行为进行的。

逐虫者通过网路寻找愿意给与他们礼物的人(通常是多人),然后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性派对…

(图源:《礼物》)

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一个理智的人到底为什么会想要主动感染上艾滋病?

在一部关于逐虫者的纪录片《礼物the Gift》中,就有一名男子讲述了自己“逐虫”的体验,因为无知而堕入地狱。

他是一名同性恋者,在到旧金山之后,接触了一些患有艾滋病的朋友。在和这群人的接触中,他产生了当一名逐虫者,感染HIV的想法。

“我的大部分朋友都是阳性,我担心如果在狂欢时候提出使用保护措施,其他人会觉得我不够开放。“

“如果公开讨论艾滋病,那么整个派对的气氛就会变得奇怪:没人会想被别人说自己有病,或这里那里有问题,我们默认所有人都得病了。”

“等我终于得了艾滋病之后,我才觉得放松了,和大家都一样了。”

(图源:daily herald)

根据他的自述,他的朋友们进行着一种非常“纵欲”的生活方式,派对狂欢,酒精性爱,甚至是混乱的,群体聚会。

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这些人中间艾滋病感染率出奇的高。

(图源:medical xpress)

这一小撮人,折射出在美国一些男同小群体中,一种病态的观念在默默流行:“没有艾滋病”是会被歧视的;而获得艾滋病,才是真正成为团体一员的标志。

艾滋病对他们来说,成为了一种有别于它人的,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图:艾滋病病毒携带者T恤(图源:Cleveland)

所以对于刚刚接触同性恋圈的年轻同性恋者来说,艾滋阴性,成了很影响他们融入这个团体的因素。

一些对健康,对医学了解不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认同,融入组织,选择主动“逐虫”,把感染艾滋病当做一个加入组织的仪式…

(图源:everyday health)

除了寻求认同外,还有的逐虫者是出于“幸存者内疚”:如果所有朋友都得了艾滋,都受到这个疾病的折磨。那么这个时候,作为少数没有得病的幸运儿是会有自责的。

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过这么舒适的生活,应该和自己的同志一样分担痛苦…

看到这里,你可能仍然会觉得不可理喻:道理我都懂,可是这可是艾滋病啊!是可怕的、危险的传染病啊。不管能获得什么好处,都不应该去主动“逐虫”吧。

在这些逐虫者的脑海里,染病是一件无足轻重、轻描淡写的事情。

而其原因,就是美国最近十几年的艾滋病公众教育,把艾滋病描述的过于安全了。

当艾滋病刚刚在80年代出现的时候,公众是万分恐慌的。那个时候没有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机制。

(图源:salon)

公众对艾滋病非常敏感,大多数人不敢和艾滋病人接触、交流。

而作为艾滋病高发区的男同群体,则备受社会歧视。甚至还有宗教人士宣称,艾滋病是上帝创造出来惩罚同性恋者的…

 


但随着我们对艾滋病的了解越来越深,人们发现这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疾病:在药物的帮助下,HIV携带者可以有几十年的寿命。艾滋病毒本身,也只能通过血液传播,握手,甚至拥抱,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在这样的乐观情绪下,事情出现了180度大逆转。

医药公司花式夸自己的抗艾滋病药物,就好像只用服药,就和没得病一样…

(图源: 《礼物》)

许许多多公益组织不断淡化艾滋病的危险,在海报里出现好看的、乐观的病人,绝口不提艾滋病的可怕病症。

艾滋病广告(图源: 《礼物》)

而讨论艾滋病的危害,变成了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它会伤了部分艾滋病患者的心。

这种社会态度,造成很多年轻工人误以为,这个病,得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人没日没夜地参加派对,全然不顾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还有人竟然会为得了艾滋病而自豪:他们在身体上纹上生化武器的标志,高调地宣布自己得病的事实。

图源: 《礼物》)

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全美2016年新增的艾滋病患者里,有67%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

而事实是,就算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和艾滋病共生的体验,也只能用痛苦形容。

(图源:theglobeandmail)

就算感染者不会进入发病期,他也必须长期服用药物。这些药物一来价值不菲,二来也会引起强烈的副作用:很多HIV携带者是死于心脏衰竭或者肾衰竭。

而如果药物没能够控制疾病,病人进入发病期,那么他的寿命就会剧烈减少。免疫系统的衰竭使其需要经受包括原虫、真菌、病毒、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等…

在纪录片《礼物》里,面对导演的镜头,那个曾经渴望获得艾滋病的男孩儿,痛苦地抽泣着“我以为我只是可以享受性行为。我不知道我的变化会如此之快,没有人告诉过我。”

图源: 《礼物》)

在记录片拍摄后的十年里,导演采访过的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都去世、或者瘫痪在床了。

不论是逐虫者、还是给与礼物的人,都逃不过这个结局。

一个艾滋病患者在纪录片里说:当逐虫者幻想自己得病的时候,他们从不幻想艾滋病那些痛苦、可怕的方面。他们只看到了好的部分:获得认同、变得特殊。全然不顾艾滋病对自己长期的印象

这真的非常幼稚了。

避孕套不只是为了避孕。这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是常识。

(图源:youtube)



source: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17166076

https://it.m.wikipedia.org/wiki/Bugch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