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一片噤声中人大通过修宪 海内外学者炸锅了(图)

一片噤声中人大通过修宪 海内外学者炸锅了

文章来源: BBC 于 2018-03-11 08:52:3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中国全国人大3月11日以2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1张无效票,通过国内外充满争议的修宪草案,正式删除国家正副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中国人大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说,人大高票通过修宪,有利推动及保障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及法治建设,但不少学者对修宪表示忧虑,形容是“政治的大倒退”。

BBC中文联系了多名大陆学者,他们基本都表示近期受到的压力很大,被警告不得接受外媒采访。一位受到压力、要求匿名的学者对BBC中文说,“对这个结果我不意外,很正常,在现在这种政治环境和生态下,如果反对票多我才会意外。你也知道全国人大的组成,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都是官员,百分之九十都是党员,不通过就奇怪了。”

“这意味着80年代邓小平主导的对于文革的反思成果被否定了,是个倒车。”

“另一部新宪法”

中国历史学者洪振快以电邮回复BBC中文时表示:“国内稍微客观理性的人,都觉得本次修宪的做法不可思议,认为其对未来的影响是负面的。”

他说,1982年宪法确立“党在法下、民众权利优先”的重大宪法原则,宪法只在序言提到党的领导,不在正文规定党的领导,明确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把公民权利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之后4次小修改把国家保障人权、私有财产受保护写入宪法,这些规定符合文明国家宪法的主旨,即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对公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约制(包括对国家领导人任期的限制)。

洪振快说1982年宪法和4次小修改,虽然含有“不尽人意”的内容,例如计划生育制度、城市土地国有、无法落实言论出版自由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等等,但基本上还是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

“此次修宪使上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受到削弱和破坏,使宪法的权威感下降,使公众对宪法的尊重感降低,甚至让人感到修改后的宪法已经是另一部宪法。”他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如果宪法得不到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那么民众对法律的尊严和服从感就下降,基本的政治共识将会不存,这样社会就有可能失序,对未来的社会安定将是不利的。”

“现在很多人担心文革重来,文革就是宪法和法律不受尊重,整个社会秩序混乱,公民权利没有保障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历史经验很多,而且殷鉴不远,只是奇怪的是历史教训好像从来不被吸取。”他说。



89岁的人大代表申纪兰自称从不投反对票,很多次的人大会议上,她都是按下“赞成”键


“偷偷摸摸”、“心虚”

历史学者章立凡认为,此次宪法修正案草案从提出到通过,整个程序“开快车”,而且“偷偷摸摸”。“虽然拿到了所谓的权力,但是公众观感丢分,得不偿失。”他说。

“二中全会的公报并未透露修宪的具体内容,三中全会开会前才提出,自称经过了几个月讨论,从十九大以后就讨论。但这一切都是暗箱操作,中国的老百姓并不知道。”章立凡说。

他还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宪法修改得很频繁很随意,“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显示执政党对于宪法是不尊重的”。

香港中国政治评论员林和立表示,当局全面禁制反对声音,是因为习近平“心虚”。他说习近平在9月29日,成立的宪法修改小组,名义上好像是咨询,但其实是“只是说说、走过场”。

他说在过去修宪,领导人都会作出较为充分的咨询,例如邓小平在1982年提出的修宪,全党参与讨论,而胡锦涛2004年修宪前,花了约一年时间咨询,其间容许中国的一些学者上书表达意见。

“但今次是甚么也没有,犹如习近平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戏,有些人说他今次修宪差不多是政变,因为没有一个科学、透明的咨询。”林和立认为中国由一个领导人集权,是推翻邓小平所提倡的集体领导,回到了毛泽东时期的“一个人说了算”,是“政治上的大倒退”,没有人能够加以制衡,决策会欠缺认受性,好像“复辟封建主义王朝”。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分校政治学副教授陈澄说,外界许多人把他与毛泽东相提并论是太过简化。

她认为毛泽东轻视党的制度与官僚,但习近平则留意到党制度化的重要性,致力建构党的组织和纪律,今次修宪亦是显示他要“正式”,而非“临时”地站在权力的尖端。但她说,讽刺地这次修宪却对组织制度中如何交接权力的一环,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大的赌注”,没有人知道他会在位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如何选出下一任领导人,如果处理不当,或会对党带来损害。



 
零星的反对弃权票


今次修宪草案投票,有2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1张无效票,另有16人缺席。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Jerome A Cohen)表示,这个近3000名代表的投票中,需要显示一些不同声音,使得这个政权看起来是有自由可信,但同时,他们需要投票结果看起来非常赞成修改宪法,而不会好像其他修正案般有百多人投反对弃权。

他说,在当前环境下,大家都会感到害怕,习近平就是利用恐惧来达到他的目的,没有得到允许下投反对票表达不满,可能是一种“蛮干的行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陈澄形容,这是计划好的一步,中国方面会以此声称修宪获得广泛支持。

香港中国政治评论员林和立认为过去5年,中国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在管控上效率很高。他猜测那零星的弃权反对票是来自高干或权贵子弟,背景比较硬,不怕被秋后算账。虽然这次是不记名投票,但林和立猜测安全部门或有方法知道谁没有投赞成票,仅零星反对弃权反反映习近平的政治机器运作畅顺。

“反对的人暂时进入冬眠状态,除非习犯下大错,否则难以表达反对声音。”他说:“但现在习近平掌握大权,无论内政、外交、经济,他也不能诿过于人。”

不过,中国历史学者洪振快说,虽然今次修宪有2票反对、3票弃权,“但不要过度解读,这几票不一定是针对任期制”。

中国人大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说,投票过程是“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沈春耀说“三位一体”对中国和中共是“必要”和“最妥当”,不认同这样会引致权力斗争,并认为党和国家领导层能实现“有序更替”。

中国网民尝试以不同的方法表达对修宪的感受,在微信上一些修宪相关文章的评论栏,可以看到很多人同时回复简单的笑脸(Emoji)。



有中国海外留学生发起抗议活动,在外国的大学张贴习近平的海报,上面写有“不是我的国家主席#NotMyPresident”的标语,欧洲、美加、澳洲等大学也有学生响应。

对台湾会有甚么影响?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张五岳表示,虽然权力集中有其好处,可以贯彻政策,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仰赖“圣贤明君”,缺乏“纠错机制”下会面临风险。

张五岳分析说,从十九大工作报告的人事和政策上就可以看出,习近平没有要在五年后交出政权的迹象,他在过去五年当中,外访的次数远远超过江泽民和胡锦涛,形容他已经打破世代交替、打破派系集体领导的格局。他认为当年邓小平时代,至少还有陈云等“先贤先烈”与之“抗衡”。

“外界要有新的思维,中国正在建立一个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本来只是一个消极应对西方批评的口号,但过去几年,中国正在具体的建立一套发展模式,并准备在国内及国际上展现中国的优越性。”他说。

台湾网民对于修宪通过的反应热烈,在台湾最大的网路讨论区“批踢踢实业坊”,关于修宪的相关贴文占满版面,网民发挥创意,“习皇帝登基”、“五毛怎么都不见了”等戏谑标题纷纷出线。在四大报《苹果日报》的Facebook专页也推送了关于修宪的新闻,一位姓陈的网友说:“中国人不能投票。只能投胎”,某蔡姓网友说:“当权者谁都想当皇帝,只差在敢不敢做而已!!”



会议上,习近平多次与政治局常委栗战书聊天。


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赖岳谦对BBC中文认为,习近平如果长期任在,政局稳定性和政策一贯性会比较长。“可以预估未来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发展一定是稳健而更快速的,不会像美国有政策反复的现象。”他说。

至于习近平此举是不是“称帝”?赖岳谦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中国不够了解的人才会有的说法,他认为习近平的连任并不是要把权力家族化,中国大陆国家主席是虚位元首,即使习近平影响力比以前大很多,共产党还是集体领导制。

而台湾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赖岳谦认为,随着中国大陆发展越来越好,台湾民众的心理状态可能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可能对大陆心生向往,在两岸差距扩大,中国占优势时,“台湾能够和中国大陆对抗的筹码会越来越少。”

淡江大学副教授张五岳就指,两岸关系不只决定于中国大陆领导人单方面的意志。两岸关系最大变因会在于中美关系、国际情势、两岸交流情况以及双方内部领导人的想法。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著名演员朱媛媛去世终年51岁,丈夫辛柏青发布讣告
被爱国而无知网友攻击后,川大撤下了自己的颜面
纽约时报:成都为何成了中国“最有幸福感城市”
叙利亚濒临崩溃!卢比欧示警:几周内恐爆"全面内战"
美债大抛售主凶抓到了!不是外资不是债务失控是它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退出世卫组织 中国宣布提供5亿美元 成最大金主
南海中业岛:菲律宾居民对抗中国威胁的日常
诺奖得主:芬太尼危机在美泛滥,为何欧洲没有?
高关税撑不住 川普轰“吞下去”!沃尔玛终于回应
贺建奎无法出境 新婚妻被拒入境中国 晒美国绿卡
川普纵容?俄放话:乌克兰不谈判就无条件投降
中国亮出“九天”空中母舰 竞争美国“死神”无人机的杀招?
川普3.0?川普儿:或许有朝一日会参选美国总统
非常罕见!英国、法国、加拿大发布联合声明
川普生日阅兵细节:25辆M1坦克70架飞机7000士兵
川普“力挺”拜登,怒揭真正“毁国”黑手!
报道称歼-10击落印度战机,印巴冲突助推中国军力信
耿爽联合国舌战美代表:你的发言与大家格格不入
震惊!移民法庭当庭吊销身份 ICE探员现场抓人…
特朗普公布"金穹"防御系统计划,料耗资1750亿美元
川普晤南非总统 突播视频指南非白人遭“种族灭绝”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一片噤声中人大通过修宪 海内外学者炸锅了

BBC 2018-03-11 08:52:38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中国全国人大3月11日以2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1张无效票,通过国内外充满争议的修宪草案,正式删除国家正副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中国人大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说,人大高票通过修宪,有利推动及保障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及法治建设,但不少学者对修宪表示忧虑,形容是“政治的大倒退”。

BBC中文联系了多名大陆学者,他们基本都表示近期受到的压力很大,被警告不得接受外媒采访。一位受到压力、要求匿名的学者对BBC中文说,“对这个结果我不意外,很正常,在现在这种政治环境和生态下,如果反对票多我才会意外。你也知道全国人大的组成,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都是官员,百分之九十都是党员,不通过就奇怪了。”

“这意味着80年代邓小平主导的对于文革的反思成果被否定了,是个倒车。”

“另一部新宪法”

中国历史学者洪振快以电邮回复BBC中文时表示:“国内稍微客观理性的人,都觉得本次修宪的做法不可思议,认为其对未来的影响是负面的。”

他说,1982年宪法确立“党在法下、民众权利优先”的重大宪法原则,宪法只在序言提到党的领导,不在正文规定党的领导,明确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把公民权利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之后4次小修改把国家保障人权、私有财产受保护写入宪法,这些规定符合文明国家宪法的主旨,即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对公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约制(包括对国家领导人任期的限制)。

洪振快说1982年宪法和4次小修改,虽然含有“不尽人意”的内容,例如计划生育制度、城市土地国有、无法落实言论出版自由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等等,但基本上还是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

“此次修宪使上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受到削弱和破坏,使宪法的权威感下降,使公众对宪法的尊重感降低,甚至让人感到修改后的宪法已经是另一部宪法。”他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如果宪法得不到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那么民众对法律的尊严和服从感就下降,基本的政治共识将会不存,这样社会就有可能失序,对未来的社会安定将是不利的。”

“现在很多人担心文革重来,文革就是宪法和法律不受尊重,整个社会秩序混乱,公民权利没有保障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历史经验很多,而且殷鉴不远,只是奇怪的是历史教训好像从来不被吸取。”他说。



89岁的人大代表申纪兰自称从不投反对票,很多次的人大会议上,她都是按下“赞成”键


“偷偷摸摸”、“心虚”

历史学者章立凡认为,此次宪法修正案草案从提出到通过,整个程序“开快车”,而且“偷偷摸摸”。“虽然拿到了所谓的权力,但是公众观感丢分,得不偿失。”他说。

“二中全会的公报并未透露修宪的具体内容,三中全会开会前才提出,自称经过了几个月讨论,从十九大以后就讨论。但这一切都是暗箱操作,中国的老百姓并不知道。”章立凡说。

他还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宪法修改得很频繁很随意,“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显示执政党对于宪法是不尊重的”。

香港中国政治评论员林和立表示,当局全面禁制反对声音,是因为习近平“心虚”。他说习近平在9月29日,成立的宪法修改小组,名义上好像是咨询,但其实是“只是说说、走过场”。

他说在过去修宪,领导人都会作出较为充分的咨询,例如邓小平在1982年提出的修宪,全党参与讨论,而胡锦涛2004年修宪前,花了约一年时间咨询,其间容许中国的一些学者上书表达意见。

“但今次是甚么也没有,犹如习近平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戏,有些人说他今次修宪差不多是政变,因为没有一个科学、透明的咨询。”林和立认为中国由一个领导人集权,是推翻邓小平所提倡的集体领导,回到了毛泽东时期的“一个人说了算”,是“政治上的大倒退”,没有人能够加以制衡,决策会欠缺认受性,好像“复辟封建主义王朝”。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分校政治学副教授陈澄说,外界许多人把他与毛泽东相提并论是太过简化。

她认为毛泽东轻视党的制度与官僚,但习近平则留意到党制度化的重要性,致力建构党的组织和纪律,今次修宪亦是显示他要“正式”,而非“临时”地站在权力的尖端。但她说,讽刺地这次修宪却对组织制度中如何交接权力的一环,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大的赌注”,没有人知道他会在位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如何选出下一任领导人,如果处理不当,或会对党带来损害。



 
零星的反对弃权票


今次修宪草案投票,有2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1张无效票,另有16人缺席。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Jerome A Cohen)表示,这个近3000名代表的投票中,需要显示一些不同声音,使得这个政权看起来是有自由可信,但同时,他们需要投票结果看起来非常赞成修改宪法,而不会好像其他修正案般有百多人投反对弃权。

他说,在当前环境下,大家都会感到害怕,习近平就是利用恐惧来达到他的目的,没有得到允许下投反对票表达不满,可能是一种“蛮干的行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陈澄形容,这是计划好的一步,中国方面会以此声称修宪获得广泛支持。

香港中国政治评论员林和立认为过去5年,中国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在管控上效率很高。他猜测那零星的弃权反对票是来自高干或权贵子弟,背景比较硬,不怕被秋后算账。虽然这次是不记名投票,但林和立猜测安全部门或有方法知道谁没有投赞成票,仅零星反对弃权反反映习近平的政治机器运作畅顺。

“反对的人暂时进入冬眠状态,除非习犯下大错,否则难以表达反对声音。”他说:“但现在习近平掌握大权,无论内政、外交、经济,他也不能诿过于人。”

不过,中国历史学者洪振快说,虽然今次修宪有2票反对、3票弃权,“但不要过度解读,这几票不一定是针对任期制”。

中国人大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说,投票过程是“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沈春耀说“三位一体”对中国和中共是“必要”和“最妥当”,不认同这样会引致权力斗争,并认为党和国家领导层能实现“有序更替”。

中国网民尝试以不同的方法表达对修宪的感受,在微信上一些修宪相关文章的评论栏,可以看到很多人同时回复简单的笑脸(Emoji)。



有中国海外留学生发起抗议活动,在外国的大学张贴习近平的海报,上面写有“不是我的国家主席#NotMyPresident”的标语,欧洲、美加、澳洲等大学也有学生响应。

对台湾会有甚么影响?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张五岳表示,虽然权力集中有其好处,可以贯彻政策,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仰赖“圣贤明君”,缺乏“纠错机制”下会面临风险。

张五岳分析说,从十九大工作报告的人事和政策上就可以看出,习近平没有要在五年后交出政权的迹象,他在过去五年当中,外访的次数远远超过江泽民和胡锦涛,形容他已经打破世代交替、打破派系集体领导的格局。他认为当年邓小平时代,至少还有陈云等“先贤先烈”与之“抗衡”。

“外界要有新的思维,中国正在建立一个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本来只是一个消极应对西方批评的口号,但过去几年,中国正在具体的建立一套发展模式,并准备在国内及国际上展现中国的优越性。”他说。

台湾网民对于修宪通过的反应热烈,在台湾最大的网路讨论区“批踢踢实业坊”,关于修宪的相关贴文占满版面,网民发挥创意,“习皇帝登基”、“五毛怎么都不见了”等戏谑标题纷纷出线。在四大报《苹果日报》的Facebook专页也推送了关于修宪的新闻,一位姓陈的网友说:“中国人不能投票。只能投胎”,某蔡姓网友说:“当权者谁都想当皇帝,只差在敢不敢做而已!!”



会议上,习近平多次与政治局常委栗战书聊天。


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赖岳谦对BBC中文认为,习近平如果长期任在,政局稳定性和政策一贯性会比较长。“可以预估未来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发展一定是稳健而更快速的,不会像美国有政策反复的现象。”他说。

至于习近平此举是不是“称帝”?赖岳谦对此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中国不够了解的人才会有的说法,他认为习近平的连任并不是要把权力家族化,中国大陆国家主席是虚位元首,即使习近平影响力比以前大很多,共产党还是集体领导制。

而台湾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赖岳谦认为,随着中国大陆发展越来越好,台湾民众的心理状态可能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可能对大陆心生向往,在两岸差距扩大,中国占优势时,“台湾能够和中国大陆对抗的筹码会越来越少。”

淡江大学副教授张五岳就指,两岸关系不只决定于中国大陆领导人单方面的意志。两岸关系最大变因会在于中美关系、国际情势、两岸交流情况以及双方内部领导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