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这里的人最性福(组图)

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这里的人最性福

文章来源: 潘绥铭的博客 于 2016-11-30 11:02:1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一方水土一方人:性的地域差别

我们中国,其实是一个靠方块字联系起来的共同体,东南西北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差别极大,万紫千红,绝非千人一面。很多学者都研究过这种文化差异,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刻可以感觉到。

那么,在最隐秘的“性”领域中,中国人是不是也有“地域性”呢?本文就来看看这方面的情况。

性福

请看下面的图表:



这张图,很可能让人大吃一惊:性福程度最高的,恰恰是我们通常认为最贫穷落后的西北地区,而最繁华发达的华南地区,却恰恰是性福程度最低的。

这说明,一个地区的繁荣昌盛,并不必然地带来更多的性福;贫穷落后也并不必然就减少性福。这是因为,性福是两个具体的个人,独立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打造出来的,并不依赖当地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在性福这件事情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最主要的,客观生活环境的好坏则是次要的。

性技巧

很多人都认为,性技巧这种事情,完完全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无论住在哪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因此,全中国各地的人的性技巧应该是差不多的。可是我的调查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性技巧最丰富的是华南地区的人们,其次是东北地区的人们,而最差的则是华东地区的人们。

这是因为,性技巧虽然是最为隐秘的事情,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的邻居夜里在床上做什么;但是性技巧却不可能“无师自通”,也没有什么人去手把手地教别人,因此性技巧的获得与发展,主要依靠社会上的信息传播。那么,这就与当地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啦。华南地区在这方面应该是最开放的,信息流通是最普通的,所以那个地区的人们的性技巧才可能最丰富。

性技巧排在第二名的东北地区,则很可能有历史传统的原因,因为东北人都是最近100多年才分散地、陆续地移民而来的,因此各种传统的家族禁锢(尤其是性方面的清规戒律)从一开始就比较薄弱,在性信息的传播方面,社会压制也就最少。例如东北“二人转”的“荤”,恐怕在全中国独占鳌头而且尽人皆知。

上面这张图里,最诡异的地方,恐怕读者一下子还没看出来。那就是:性技巧最丰富的华南地区,恰恰也是性福程度最低的。这两者之间,很可能并不是因果关系,但是也反映出华南地区的人们的一种隐隐的失落:他们的最丰富的性技巧,却仅仅给他们带来最少的性福。

非主流的性

对于“性”,中国老百姓最喜欢议论的,往往既不是性福程度,也不是性技巧丰富程度:而是哪个地方的人最“乱”。在这方面,民间有很多传说,基本上都是骂别的地区的人,对自己的家乡则是家丑不可外扬。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很不幸,我要得罪一些地区的朋友啦:三种非主流性行为,基本上都是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人们名列前茅、并驾齐驱。整体上来看,最保守的是华东地区。

这张图说明,对于非主流性行为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所谓“有钱就变坏”。我们可以看到:华南地区虽然可能是最富的,但是东北地区可不是这样,两个地区的非主流性行为却基本是一样最多。同时,华东地区的富裕发达程度,恐怕也不亚于华南地区,可是它的非主流性行为却基本上是最少的。

非主流性行为,其实更多地要看当地人们的社会交往是不是很多很频繁,但是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啦,我先暂且打住。

最后一定要说:本文绝对不是要歧视任何一个地区的人们,而是因为以前没有人发布过这方面的情况。我作为社会学家,第一职责就是揭示真情实况,然后才谈得上“研究”。

本文来源:潘绥铭的博客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走过咖啡屋》成绝响 歌手千百惠去世 生前摔了一跤…
入境时无人机被扣 中国游客"脑子一热"签证作废 全家遣返
华人家庭周末出游遇劫难 探亲老人一死一伤 儿子失踪
突破!全球首例糖尿病被治愈 他彻底摆脱胰岛素
好友:千百惠在成都生活这几年 是她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24小时讨论排行

震动学界!前众议员:让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回家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谈回国原因:美国政治氛围太差
历史性一幕,特朗普对风车宣战了
印度称未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重申台印关系不变
特朗普再谈见普京:我们之间有一种“温暖”感觉
习近平为何发起大清洗?毛泽东和斯大林也许能提供答案
泽伦斯基频频致谢 欧洲领袖齐声赞扬 一场感恩大合唱!
弗兰克法官走了,但他留下了法律最温柔的一面
川普批光电是“世纪骗局” 美国愚蠢的日子结束了!
很遗憾,中产家庭支撑孩子留学的时代已经结束
美版iPhone“印度造”:苹果首次将iPhone全系转移印度
中国留学生患癌 起诉密歇根州立大学索赔1亿美元
广州在住宅区喷剧毒农药,是灭人还是灭蚊?
彭博:中银国际经济学家称人民币美元汇率或“破7”
川普推“普泽会”踢铁板 外媒曝普京两大顾虑
华男天天谎报包裹丢失 靠这招赚上百万 被判9个月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这里的人最性福

潘绥铭的博客 2016-11-30 11:02:12

一方水土一方人:性的地域差别

我们中国,其实是一个靠方块字联系起来的共同体,东南西北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差别极大,万紫千红,绝非千人一面。很多学者都研究过这种文化差异,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刻可以感觉到。

那么,在最隐秘的“性”领域中,中国人是不是也有“地域性”呢?本文就来看看这方面的情况。

性福

请看下面的图表:



这张图,很可能让人大吃一惊:性福程度最高的,恰恰是我们通常认为最贫穷落后的西北地区,而最繁华发达的华南地区,却恰恰是性福程度最低的。

这说明,一个地区的繁荣昌盛,并不必然地带来更多的性福;贫穷落后也并不必然就减少性福。这是因为,性福是两个具体的个人,独立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打造出来的,并不依赖当地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在性福这件事情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最主要的,客观生活环境的好坏则是次要的。

性技巧

很多人都认为,性技巧这种事情,完完全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无论住在哪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因此,全中国各地的人的性技巧应该是差不多的。可是我的调查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性技巧最丰富的是华南地区的人们,其次是东北地区的人们,而最差的则是华东地区的人们。

这是因为,性技巧虽然是最为隐秘的事情,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的邻居夜里在床上做什么;但是性技巧却不可能“无师自通”,也没有什么人去手把手地教别人,因此性技巧的获得与发展,主要依靠社会上的信息传播。那么,这就与当地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啦。华南地区在这方面应该是最开放的,信息流通是最普通的,所以那个地区的人们的性技巧才可能最丰富。

性技巧排在第二名的东北地区,则很可能有历史传统的原因,因为东北人都是最近100多年才分散地、陆续地移民而来的,因此各种传统的家族禁锢(尤其是性方面的清规戒律)从一开始就比较薄弱,在性信息的传播方面,社会压制也就最少。例如东北“二人转”的“荤”,恐怕在全中国独占鳌头而且尽人皆知。

上面这张图里,最诡异的地方,恐怕读者一下子还没看出来。那就是:性技巧最丰富的华南地区,恰恰也是性福程度最低的。这两者之间,很可能并不是因果关系,但是也反映出华南地区的人们的一种隐隐的失落:他们的最丰富的性技巧,却仅仅给他们带来最少的性福。

非主流的性

对于“性”,中国老百姓最喜欢议论的,往往既不是性福程度,也不是性技巧丰富程度:而是哪个地方的人最“乱”。在这方面,民间有很多传说,基本上都是骂别的地区的人,对自己的家乡则是家丑不可外扬。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很不幸,我要得罪一些地区的朋友啦:三种非主流性行为,基本上都是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人们名列前茅、并驾齐驱。整体上来看,最保守的是华东地区。

这张图说明,对于非主流性行为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所谓“有钱就变坏”。我们可以看到:华南地区虽然可能是最富的,但是东北地区可不是这样,两个地区的非主流性行为却基本是一样最多。同时,华东地区的富裕发达程度,恐怕也不亚于华南地区,可是它的非主流性行为却基本上是最少的。

非主流性行为,其实更多地要看当地人们的社会交往是不是很多很频繁,但是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啦,我先暂且打住。

最后一定要说:本文绝对不是要歧视任何一个地区的人们,而是因为以前没有人发布过这方面的情况。我作为社会学家,第一职责就是揭示真情实况,然后才谈得上“研究”。

本文来源:潘绥铭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