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靓汤”(图)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靓汤”

文章来源: 重庆时报 于 2012-01-30 11:41:0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碟中谍4》海报

本报讯(记者 薛姣)《碟中谍4》(以下简称《碟4》)上映的日子,是“碟迷”们的一个节日。因为在中国内地的上映时间,正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相当矛盾,到底是和朋友最后一聚重要,还是赶早去电影院膜拜一下50岁的阿汤哥重要呢?

  《碟中谍4》的上映不止勾起了很多影迷的回忆,也勾起了很多电影记者的回忆。相比影迷,因为职业的关系,电影记者们除了能看电影,还能跟阿汤哥亲密接触。当年《碟中谍3》在西塘拍摄的时候,他们全部为其倾倒,不论男女。在后来的采访中,一位女记者跟阿汤哥握了手,好长时间没洗手。

  《碟中谍4》

  高科技很炫目,

  但剧情有些琐碎和杂乱

  宋晓卡是阿汤哥的忠实影迷,当她在电影上看到阿汤哥那张松弛的脸庞时,心里有点难过,“汤叔儿最后故意人车坠楼的那搏命的一幕,实在是令路人侧目,闻者心酸……”

  “汤叔儿还狂玩高科技,潜入白金汉宫时的全息式成像,卫星系统通风管道里blingbling的亮片悬浮衣,往屏幕上一扔就能自动读取的U盘,一挥手就能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显示的卫星导航系统……” 宋晓卡认为这些高科技都很炫目,但也有影迷看完后吐槽:“也没什么嘛。”

  在“碟迷”大C眼里,这一部没有上一部好。单独抓出一个桥段依然够激烈刺激,但整体来说人物设置、剧情发展有些琐碎和杂乱,焦点和脉络不够鲜明。“大家都说好的迪拜塔的戏份我反而觉得有些哗众取宠,在整个剧情发展中并没有预告片暗示的那么重要,感觉只是为了突出影片制作成本的分量和场面足够宏大和奢华的砝码……”

  不过大C也和大家一样,已经开始期待下一部了,“最后的镜头依然是汤哥接到了下一个任务,转眼消失掉。心里亮堂了一下,毕竟希望主角不老,传奇继续下去,英雄的存在总是可以作为某种程度的寄托。”

  《碟中谍》 1996年

  当年震撼人的高科技设备,

  现在还比不上一部iphone了

  当然,和很多系列片一样,影迷们往往有自己难以割舍的情感因素聚集在某一集中。匹克喜欢的就是第一部。

  “那一集里,阿汤哥一枪未开。”匹克说。

  在匹克眼里,谍战片的精髓是斗智不斗武,而阿汤哥在这部中一枪没开一炮没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只有一颗威力很惊人的口香糖炸弹。”

  在匹克的回忆中,片中各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在那个年代也震撼了无数观众,“虽然现在看来,那些高科技设备可能还比不上一部iphone手机。”

  “我记忆中最经典的场景就是阿汤哥吊着绳索从高处潜入的画面,这个场景后来在第二集、第三集里都有,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匹克的观影角度相对专业,虽然他对第一部难以忘怀,但是依然清楚地知道第一部的问题所在,“能看出来,当时是想把《碟中谍》打造成007似的特工电影,可是剧本并不给力,对白也缺乏幽默感。说句实话,阿汤哥那个时候真就是个花瓶,但尽管如此,《碟中谍》现在看来也是一部非常好的爆米花电影!”

  《碟中谍2》 2000年

  记忆里全是吴宇森的白鸽,

  还有那不停的打斗场面

  蓉蓉印象里,《碟中谍2》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当年她是和一群小朋友在学校看的,“小学学校组织集体去电影院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所以印象深刻!一群小朋友在电影院一边吃东西一边看……”

  蓉蓉感叹,那个时候她根本不知道吴宇森是谁,“现在都快奔三十的人了,时光啊!”

  虽然这部电影让蓉蓉印象深刻,但是她觉得这是《碟中谍》系列里最难看的一部,“第一次看的时候年纪小,后来又翻出来看,看完真想问问吴宇森导演,是不是他的每部片子都要放进鸽子,不管鸽子在那里出现合不合适?总之就是莫名其妙的仓库里不知道是哪个莫名其妙的人养了一群莫名其妙的白鸽。然后鸽子开始飞啦,慢镜头扫过,阿汤哥出现啦,噼里啪啦一阵枪战,然后敌人通通倒地啦,阿汤哥继续前进啦。”

  然后呢,就是不停的打斗场面,“最后那肉搏战时间太长了,怎么也打不死人,我记得当时我和我妈一起在家看的DVD,我妈中途去洗菜,洗完菜回来,还没打完……”   

  吴宇森剪辑完成的本片为3个半小时长,但制片方告诉他片长不能超过120分钟,这也是本片在情节和连贯性上漏洞频出的主要原因。

  《碟中谍3》 2006年

  曾经在浙江西塘拍摄,

  女娱记的集体狂欢

  娱乐记者对《碟中谍》的回忆更多的是聚焦在第三部《碟中谍》上,因为《碟中谍3》曾经在浙江西塘拍摄过。那个时候,全国的电影记者几乎倾巢出动,特别是女记者。

  杭州的一位老电影记者回忆:“当时大家的MSN签名都和阿汤有关,‘今天你阿汤了没有?’‘连读书版编辑也去当狗仔了!’‘上海滩娱记一半在西塘,一半在去西塘的路上。’……”

  当时拍戏场地周围,保安很多,也都十分警惕,就是怕记者偷偷跑来探班。但是记者们也没办法,顶着各方面压力外加想一睹阿汤哥芳容的强烈愿望,大清早5点钟就跑到附近打探。突然多出的几拨人引起了保安的注意,问:“你们是干嘛的?!”年轻的男女记者赶紧搂在一起,“我们是游客……”

  经过3天打探之后,不少记者多多少少都跟阿汤有了“亲密接触”,最夸张的是J报一位女记者,她兴奋地到处跟朋友说:“阿汤主动跟我握手,我要不要洗手?”她问了十个人,十个人都说:“别洗,让我们先摸一下你的手……”

  如今,《碟4》上映了,那些曾经“参与”过《碟3》的电影记者们也纷纷开始怀念,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阿汤哥。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两兄弟共娶一妻 村民载歌载舞三天 “为传统感到自豪”
“比比失控了!就像个疯子” 川普团队越来越担忧…
纽约华女坐街边突遭从背后撞飞 肇事者4月刚夺一命
上海“喷射式蝉尿”如下大雨 居民崩溃 专家:有甜味
习近平困境传言是夸大其词 更可能的是走向另一面…

24小时讨论排行

邓聿文:习近平会交棒给彭丽媛或习明泽吗?
中国在西藏修建全球最大水坝,印度为何深感忧虑
加入日本国籍的原中国人,当选日本参议院议员
美国务院:一名美籍专利与商标局职员被中国禁止离境
川普发“奥巴马被捕视频” 疑为爱泼斯坦案转移视线
高考录取风向又变了,名校被踩在脚下摩擦
以军子弹“倾泻而下”,领食物饥民惨历“致命一天”
拜登儿子"狂飙脏话"怒轰乔治克隆尼,记恨老爸被逼退选
气候变化压力增加,人类是否应该减少吃米?
英国联合27国谴责以色列:"不人道地杀害"加沙平民
亨特·拜登:我爸辩论搞砸 是被安眠药害的
戴项炼"瞬间吸入MRI机器"亡!家属曝他惨卡1hr才脱困
非蠢即坏!甘肃幼儿园铅中毒的通报太魔幻
噩梦!美国新任移民局长上任 主张废除OPT 严查H1B
承认窃取美国核弹机密 中国裔研究员面临10年重刑
中国禁抗战神剧:“我方超人化 敌方弱智化” 低级红高级黑…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靓汤”

重庆时报 2012-01-30 11:41:02
《碟中谍4》海报

本报讯(记者 薛姣)《碟中谍4》(以下简称《碟4》)上映的日子,是“碟迷”们的一个节日。因为在中国内地的上映时间,正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相当矛盾,到底是和朋友最后一聚重要,还是赶早去电影院膜拜一下50岁的阿汤哥重要呢?

  《碟中谍4》的上映不止勾起了很多影迷的回忆,也勾起了很多电影记者的回忆。相比影迷,因为职业的关系,电影记者们除了能看电影,还能跟阿汤哥亲密接触。当年《碟中谍3》在西塘拍摄的时候,他们全部为其倾倒,不论男女。在后来的采访中,一位女记者跟阿汤哥握了手,好长时间没洗手。

  《碟中谍4》

  高科技很炫目,

  但剧情有些琐碎和杂乱

  宋晓卡是阿汤哥的忠实影迷,当她在电影上看到阿汤哥那张松弛的脸庞时,心里有点难过,“汤叔儿最后故意人车坠楼的那搏命的一幕,实在是令路人侧目,闻者心酸……”

  “汤叔儿还狂玩高科技,潜入白金汉宫时的全息式成像,卫星系统通风管道里blingbling的亮片悬浮衣,往屏幕上一扔就能自动读取的U盘,一挥手就能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显示的卫星导航系统……” 宋晓卡认为这些高科技都很炫目,但也有影迷看完后吐槽:“也没什么嘛。”

  在“碟迷”大C眼里,这一部没有上一部好。单独抓出一个桥段依然够激烈刺激,但整体来说人物设置、剧情发展有些琐碎和杂乱,焦点和脉络不够鲜明。“大家都说好的迪拜塔的戏份我反而觉得有些哗众取宠,在整个剧情发展中并没有预告片暗示的那么重要,感觉只是为了突出影片制作成本的分量和场面足够宏大和奢华的砝码……”

  不过大C也和大家一样,已经开始期待下一部了,“最后的镜头依然是汤哥接到了下一个任务,转眼消失掉。心里亮堂了一下,毕竟希望主角不老,传奇继续下去,英雄的存在总是可以作为某种程度的寄托。”

  《碟中谍》 1996年

  当年震撼人的高科技设备,

  现在还比不上一部iphone了

  当然,和很多系列片一样,影迷们往往有自己难以割舍的情感因素聚集在某一集中。匹克喜欢的就是第一部。

  “那一集里,阿汤哥一枪未开。”匹克说。

  在匹克眼里,谍战片的精髓是斗智不斗武,而阿汤哥在这部中一枪没开一炮没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只有一颗威力很惊人的口香糖炸弹。”

  在匹克的回忆中,片中各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在那个年代也震撼了无数观众,“虽然现在看来,那些高科技设备可能还比不上一部iphone手机。”

  “我记忆中最经典的场景就是阿汤哥吊着绳索从高处潜入的画面,这个场景后来在第二集、第三集里都有,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匹克的观影角度相对专业,虽然他对第一部难以忘怀,但是依然清楚地知道第一部的问题所在,“能看出来,当时是想把《碟中谍》打造成007似的特工电影,可是剧本并不给力,对白也缺乏幽默感。说句实话,阿汤哥那个时候真就是个花瓶,但尽管如此,《碟中谍》现在看来也是一部非常好的爆米花电影!”

  《碟中谍2》 2000年

  记忆里全是吴宇森的白鸽,

  还有那不停的打斗场面

  蓉蓉印象里,《碟中谍2》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当年她是和一群小朋友在学校看的,“小学学校组织集体去电影院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所以印象深刻!一群小朋友在电影院一边吃东西一边看……”

  蓉蓉感叹,那个时候她根本不知道吴宇森是谁,“现在都快奔三十的人了,时光啊!”

  虽然这部电影让蓉蓉印象深刻,但是她觉得这是《碟中谍》系列里最难看的一部,“第一次看的时候年纪小,后来又翻出来看,看完真想问问吴宇森导演,是不是他的每部片子都要放进鸽子,不管鸽子在那里出现合不合适?总之就是莫名其妙的仓库里不知道是哪个莫名其妙的人养了一群莫名其妙的白鸽。然后鸽子开始飞啦,慢镜头扫过,阿汤哥出现啦,噼里啪啦一阵枪战,然后敌人通通倒地啦,阿汤哥继续前进啦。”

  然后呢,就是不停的打斗场面,“最后那肉搏战时间太长了,怎么也打不死人,我记得当时我和我妈一起在家看的DVD,我妈中途去洗菜,洗完菜回来,还没打完……”   

  吴宇森剪辑完成的本片为3个半小时长,但制片方告诉他片长不能超过120分钟,这也是本片在情节和连贯性上漏洞频出的主要原因。

  《碟中谍3》 2006年

  曾经在浙江西塘拍摄,

  女娱记的集体狂欢

  娱乐记者对《碟中谍》的回忆更多的是聚焦在第三部《碟中谍》上,因为《碟中谍3》曾经在浙江西塘拍摄过。那个时候,全国的电影记者几乎倾巢出动,特别是女记者。

  杭州的一位老电影记者回忆:“当时大家的MSN签名都和阿汤有关,‘今天你阿汤了没有?’‘连读书版编辑也去当狗仔了!’‘上海滩娱记一半在西塘,一半在去西塘的路上。’……”

  当时拍戏场地周围,保安很多,也都十分警惕,就是怕记者偷偷跑来探班。但是记者们也没办法,顶着各方面压力外加想一睹阿汤哥芳容的强烈愿望,大清早5点钟就跑到附近打探。突然多出的几拨人引起了保安的注意,问:“你们是干嘛的?!”年轻的男女记者赶紧搂在一起,“我们是游客……”

  经过3天打探之后,不少记者多多少少都跟阿汤有了“亲密接触”,最夸张的是J报一位女记者,她兴奋地到处跟朋友说:“阿汤主动跟我握手,我要不要洗手?”她问了十个人,十个人都说:“别洗,让我们先摸一下你的手……”

  如今,《碟4》上映了,那些曾经“参与”过《碟3》的电影记者们也纷纷开始怀念,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阿汤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