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算上前世今生:滚石30年,不只是音乐的传奇(图)

算上前世今生:滚石30年,不只是音乐的传奇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于 2011-10-06 11:13:3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算上前世今生,滚石唱片已经超过30年了。

  早在台湾“金韵奖”期间,因为民歌时代的轰轰烈烈,为“滚石”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之前的“新格”、“海山”、“歌林”等唱片公司的掌门人,都没有段氏兄弟成立“滚石”时的意识。亏本于同名杂志的这对兄弟不仅讲究唱片品格,而且总是以概念唱片凌驾于他人之上。这其中,打的最大的牌子是——人文精神。其实,“滚石”收拢了一批文学志士和艺术家为他们“效力”。这其中包括吴念真和张大春。即使在制作上,段钟潭也是“放任”那些纠结的制作人数年磨一剑。

  人的顺境逆境只在旦夕之间,“滚石”一炮走红,得益于民歌运动的式微,那种一律清纯的校园女声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尤其不能满足台湾那个动荡的时代。另一方面,随着蒋经国推动经济改革,社会的阴暗面越来越被人关注,长期压抑的心理状态有了松动的迹象。那年,罗大佑带着自己的小样,于各大唱片公司兜了一圈,才被“滚石”招罗旗下。

  但罗大佑首先在“滚石”闻名于世的,是他为张艾嘉制作的唱片《童年》。大约在电影《闪亮的日子》拍摄时,配乐者罗大佑和女主演张艾嘉初识,直到罗在1982年写下《小妹》时,他们的温暖已成过去式,罗在创作上的深情浪漫和激烈批判向来是双管齐下的。同时,罗大佑的确在那个时代有唤醒民众的功能,而他的摇滚黑色旋风被当局严查,也是那时时局的必然。从音乐上来说,罗大佑的多变也遭来极端歌迷的指责,相对温馨的《家》就招致了很大的非议。正是在双重的压力下,罗大佑才离开中国台湾去了美国,中间还因创作《明天会更好》被当年国民党“大选”所用,几乎一个人背了那场大合唱的黑锅,也决定了日后他下决心去香港发展。

  “滚石”历年当红女歌手,都像一块天然质感优良的玉石,但真要横空出世,也需制作人的设计。从最早签约的女歌手潘越云,直到后来的陈淑桦、辛晓琪、林忆莲……都是在一个个金牌制片人手上添光加彩。李宗盛是一个严苛的制作人,早在第二届“金韵奖”上,他就领衔“木吉他合唱团”获得了优胜奖。综观李在“滚石”乃至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贡献,恐怕创作人和制作人的地位还是高于他歌手的地位,尤其做红了一批女歌手。在“滚石”留下佳作的制作人还包括李寿全、李泰祥、小虫和陈升等等。

  “滚石”幸运的是,自成立到1999年一直是盈利的。尤其到了忧郁王子王杰的唱片大卖的时候,“滚石”开始意识到了音乐以外的包装在市场上的颠覆性,1988年,陈升首张大碟《拥挤的乐园》一上来并没大卖。当时“滚石”文案美誉其为——“一张‘反流行’的怀旧音乐”。这也是“滚石”人文精神的尾巴。顺便提一句,“滚石”的文案也曾经是大家超越的目标。

  “滚石”到了1990年代之后,几乎一直是在负经营中顽强抗争着,国际四大唱片公司进入台湾收购大小唱片公司。当“飞碟”被华纳唱片收购时,“滚石”选择了不坏身体而抗争到底,他们甚至签约香港红歌星。张国荣在影坛留下《霸王别姬》之后,选择了“滚石”继续发展音乐,但他在“滚石”经历了“珠黄时代”和“赤色时代”之后,还是告别了“滚石”。这个时期,“滚石”已经开始从培养实力明星,向培养偶像明星发展。

  直到“滚石”把市场对准了日韩,并让苏慧伦的音乐里融入“日韩风”,我们看到了巨人虚弱的身影,“滚石”把战线实在铺得太开了。这也包括成立子公司——“魔岩文化”。“魔岩”曾经在海峡两岸推出过包括“魔岩三杰”等有个性的唱片,但在那个完全商业化的音乐大环境下,等待“滚石”的是更大的入不敷出。

  回首“滚石”一路走来,是台湾政治、经济和大众文化发生剧变的过程,也是整个全球唱片工业走向没落的过程。“滚石”留下的经典,几乎成了好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相信下一个十年,“滚石”的神话很有可能只在记忆里。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华人女孩假扮白人闯进耶鲁 打破藤校公平神话?
悲剧:三藩夫妇疑财务崩溃引发谋杀自杀 2女同亡
《富爸爸》作者:史上最大崩盘逼近,婴儿潮世代恐失退休金
姚明开始领NBA养老金,可以领多少?
这些人的出片很美,但抢救无效,去世




24小时讨论排行

小米电动车高速失控翻滚!车门难开 司机葬身火海
美中贸易战为稀土再升级 特朗普放软:无意伤害中国
被哈马斯扣押的剩余20名人质已全部获释
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成沉重打击
美高官:稀土在握 中国能禁止任何国家参与现代经济
特朗普:要“帮助而不是伤害中国”
议长约翰逊在直播中遭两党选民轮番斥责 脸色苍白…
激烈交火!中国反制美对华船舶征港口费 海关总署喊话
中国稀土管制:公告改用WPS格式 申请须用中文…
“历尽沧桑无怨悔” 四通创始人 民运领袖万润南病逝
稀土风暴一次看懂!中国握全球90%加工
美女间谍案:全靠“杰哥”坐怀不乱 抗拒色诱才破案?
脱了!波特兰抗议川普派兵 千人“裸体单车”上街
哈马斯已释放全部人质,以后要空着手上谈判桌了
中国拘留多名地下教会成员,引发新一轮宗教镇压担忧
美国呼吁中国释放30名有影响力的地下教会领袖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算上前世今生:滚石30年,不只是音乐的传奇

东方早报 2011-10-06 11:13:37
 
 算上前世今生,滚石唱片已经超过30年了。

  早在台湾“金韵奖”期间,因为民歌时代的轰轰烈烈,为“滚石”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之前的“新格”、“海山”、“歌林”等唱片公司的掌门人,都没有段氏兄弟成立“滚石”时的意识。亏本于同名杂志的这对兄弟不仅讲究唱片品格,而且总是以概念唱片凌驾于他人之上。这其中,打的最大的牌子是——人文精神。其实,“滚石”收拢了一批文学志士和艺术家为他们“效力”。这其中包括吴念真和张大春。即使在制作上,段钟潭也是“放任”那些纠结的制作人数年磨一剑。

  人的顺境逆境只在旦夕之间,“滚石”一炮走红,得益于民歌运动的式微,那种一律清纯的校园女声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尤其不能满足台湾那个动荡的时代。另一方面,随着蒋经国推动经济改革,社会的阴暗面越来越被人关注,长期压抑的心理状态有了松动的迹象。那年,罗大佑带着自己的小样,于各大唱片公司兜了一圈,才被“滚石”招罗旗下。

  但罗大佑首先在“滚石”闻名于世的,是他为张艾嘉制作的唱片《童年》。大约在电影《闪亮的日子》拍摄时,配乐者罗大佑和女主演张艾嘉初识,直到罗在1982年写下《小妹》时,他们的温暖已成过去式,罗在创作上的深情浪漫和激烈批判向来是双管齐下的。同时,罗大佑的确在那个时代有唤醒民众的功能,而他的摇滚黑色旋风被当局严查,也是那时时局的必然。从音乐上来说,罗大佑的多变也遭来极端歌迷的指责,相对温馨的《家》就招致了很大的非议。正是在双重的压力下,罗大佑才离开中国台湾去了美国,中间还因创作《明天会更好》被当年国民党“大选”所用,几乎一个人背了那场大合唱的黑锅,也决定了日后他下决心去香港发展。

  “滚石”历年当红女歌手,都像一块天然质感优良的玉石,但真要横空出世,也需制作人的设计。从最早签约的女歌手潘越云,直到后来的陈淑桦、辛晓琪、林忆莲……都是在一个个金牌制片人手上添光加彩。李宗盛是一个严苛的制作人,早在第二届“金韵奖”上,他就领衔“木吉他合唱团”获得了优胜奖。综观李在“滚石”乃至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贡献,恐怕创作人和制作人的地位还是高于他歌手的地位,尤其做红了一批女歌手。在“滚石”留下佳作的制作人还包括李寿全、李泰祥、小虫和陈升等等。

  “滚石”幸运的是,自成立到1999年一直是盈利的。尤其到了忧郁王子王杰的唱片大卖的时候,“滚石”开始意识到了音乐以外的包装在市场上的颠覆性,1988年,陈升首张大碟《拥挤的乐园》一上来并没大卖。当时“滚石”文案美誉其为——“一张‘反流行’的怀旧音乐”。这也是“滚石”人文精神的尾巴。顺便提一句,“滚石”的文案也曾经是大家超越的目标。

  “滚石”到了1990年代之后,几乎一直是在负经营中顽强抗争着,国际四大唱片公司进入台湾收购大小唱片公司。当“飞碟”被华纳唱片收购时,“滚石”选择了不坏身体而抗争到底,他们甚至签约香港红歌星。张国荣在影坛留下《霸王别姬》之后,选择了“滚石”继续发展音乐,但他在“滚石”经历了“珠黄时代”和“赤色时代”之后,还是告别了“滚石”。这个时期,“滚石”已经开始从培养实力明星,向培养偶像明星发展。

  直到“滚石”把市场对准了日韩,并让苏慧伦的音乐里融入“日韩风”,我们看到了巨人虚弱的身影,“滚石”把战线实在铺得太开了。这也包括成立子公司——“魔岩文化”。“魔岩”曾经在海峡两岸推出过包括“魔岩三杰”等有个性的唱片,但在那个完全商业化的音乐大环境下,等待“滚石”的是更大的入不敷出。

  回首“滚石”一路走来,是台湾政治、经济和大众文化发生剧变的过程,也是整个全球唱片工业走向没落的过程。“滚石”留下的经典,几乎成了好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相信下一个十年,“滚石”的神话很有可能只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