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上网,今天实在无聊看到很多论坛网站上还在议论这近十天前的“旧闻”大骂“高雅”人士,我实在憋不住了,尤其是看到还有人在任意揣测妄加分析,于是鄙人只好再次出动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要删除这句话。
其实赵本山发出“高雅”与“低俗”的牢骚源于去年乡村爱情研讨会的"赵曾"(其实是关于《乡村爱情》电视剧的)关于高雅低俗之争。想知道具体情况可以去搜索一下曾庆瑞,赵本山云云的,我就不细说了。或者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日志。
总之当时赵发了很大的火,其本质是赵因为有收视率作为保证,他认为收视率就代表广大人民喜欢我的电视剧,你们学者算老几啊,有本事自己拍去。因此听不进一些学者的批评。笔者认为再好的作品毕竟不可能所有人都说你好,而你的作品也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赵本山没有理论功底,也不知道广播电视艺术学需要讲究的“媒介责任”因为他不懂,所以曾教授与赵本山的话出发点就不同,你不明白我,我不理解你,所以两人就出现了分歧。这件事当时影响很大,再加上许多导演学者都站在曾庆瑞那边,也可能是因为赵本山把二人转推到国外,受到了许多华人的投诉,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种嘲笑别人为乐的价值观……总之,赵本山就发火了。这件事情就说到这里,不是一句话两句能说清楚的,因为这件事后来《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还发表了诸多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专题研究论文,我也看了一些,确实从理论上来讲是赵的错,一句话,因为他不够谦虚。
央视春晚会上我当时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因为如果我是央视绝对不会允许赵本山说这个话的。果然第二天春晚给掐掉了。我的理由是:
首先,央视作为全国媒体起到的是“议程设置”的作用:即我播什么首先我要认可,赵本山在全国春晚露脸说的这句话明摆着就是央视“认可”了赵本山,变相否定了理论界。这是不和谐的。这举动在知道内情的人看来似乎是,肯定在全国人民面前对当时站在曾教授那边的学者和导演的嘲讽的赵本山,不但极其缺乏风度,而且搞不好会因此得罪理论界。
赵本山不怕得罪理论界,因为他认为自己很“牛”,有广大人民群众作支撑。而央视是不敢得罪理论界的,危害1、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发展,央视你都这么说了,以后谁还愿意干文艺批评这种费劲不讨好的事?危害2、央视各个频道的运作,策划,尤其是海外影响力的扩散需要理论界的前辈做指引,理论界都是很有经验的高手,需要他们指点迷津,怎么能够得罪。央视将这段删掉其实就是明明白白告诉理论界,“不是我们让他说的”以示清白。
其次,我们国家的文艺方针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肯定赵本山就代表央视认为赵说的对,而那些“高雅”的教授所发出的声音是错的,与我国的文艺方针相背离。此外,大家要知道,赵本山有他的市场,让你上央视春晚不代表大家伙都认为你对,但是你发出了嘲讽的声音就让一直紧把“政府喉舌”的央视手足无措了。
最后,怕两方再起争执。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俗人,搞文艺的有一个要求就是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为取向,讲究雅俗共赏。有点理论素养的都懂,我虽然半路出家搞广电方向,连我都懂。不过说实在话,当时看直播听老赵这么说心理挺不舒服的,我认为自己也是个俗人啊,但平时也爱听歌剧什么的,也有自己的艺术理想,也学了一些理论知识啊。怪不得当时许多导演都站在曾教授那边,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所谓“高雅”和“低俗”,广大人民群众理解的和理论界理解的根本就对不上,大家也别乱猜乱骂了,高雅不一定就是歌剧是内涵,低俗也不是世俗,说句不中听的话,那“苞米地”“小树林”也算是低俗之一了(国家也“反三俗”,尤其是胡爷爷去年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的。央视这个头带的不够好)本山大叔说的事情和大家理解的都不是一个事情(毕竟一个小品,一个电视剧,理论又差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