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湖红15岁 与奶奶住,父母在广州打工 愿望:想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可以安静地读书 说到妈妈的病,张湖红哭了,她很想赶快把妈妈的病治好。
梅州村留守儿童80人
2009年9月1日,龙川县黎咀镇库区小学开学的日子,迎来了一位广州来的插班生———张湖红。在新同学的掌声中,张湖红却难掩内心的苦楚,泪水夺眶而出。
老家在黎咀镇梅州村的张湖红,此前对家乡的印象仅停留在每年随父母回乡过年的短暂喜悦里。15岁的她生长在广州。但是,去年年初,在广州打工第19个年头的母亲胡庆容突然被检出甲状腺肿瘤,原本并不富裕的生活瞬间雪上加霜。
尽管留恋广州的生活,张湖红还是乖乖地收拾书包,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妹妹,回到老家读书。
张湖红很沉默。老师们认为她学习成绩好,文静,懂事。由于路途较远,她中午都没有回家,每天口袋里揣着一块钱,到学校附近小店买一包方便面当午餐。
记者提出要到张湖红家里看看。她很犹豫,扭捏着答应了。坐车经过了枫树坝,约20分钟后,在梅州村的一个路口,车子过不去了。天下着大雨,她撑着小伞,沿着蜿蜒的泥泞山路,把我们带到了她家门口。
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砖房子,屋瓦破旧。张湖红的父亲兄弟4人,每家仅能分得其中一个房间。在一个10来平方米的房间中,放置着张湖红一家的家当:一张老式睡床,一张圆桌,一张方台,衣服晾在绳子上。睡床上要挤3个人,张湖红和她的奶奶、妹妹,有时父母找不到工作,回家养病,就要挤上5个人。
睡床前面的方台,是张家姐妹做功课的地方。
“你有什么愿望?”记者问。“我希望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她眼睛望着窗外。
梦想亲见桂林山奇水清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邹丽霞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倒背如流。这个11岁的小女孩,清秀可爱,个头比她的年龄要小许多。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说话。
跟梅州村其他孩子一样,邹丽霞也没能在自己的村子里上学。由于道路失修,黎咀镇梅州小学对于绝大部分梅州村的孩子而言,上学并不方便,他们纷纷转往邻村或邻镇就读。邹丽霞就这样被送到了车田镇大同小学读书。
尽管家境贫困,一家人挤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面,但邹丽霞似乎没有受到影响,她总喜欢调皮地笑着。
“爸爸在家吗?”
“爸爸在惠州打工。”
“想不想爸爸?”
“不想。他每年都会回来看我。”
才读四年级的邹丽霞,说话干净利落。她的姐姐邹丽梅说:“妹妹喜欢异想天开!”
邹丽霞的愿望是去桂林看山水。自从学了课文《桂林山水》后,她就梦想着自己能够亲自去看一看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桂林的山有多奇,多秀,多险。
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
大埠小学留守儿童28人
小溪蜿蜒流淌,从九连山上流下来的清泉,叮当喧哗,就这样,每日伴着林伟松一起步行上学、回家。
伟松是家里的老五,上面3个姐姐,1个哥哥,下面还有1个弟弟。平日里,他与姐姐哥哥弟弟们跟着爷爷生活。爸爸妈妈去了顺德打工,做木匠,在家具厂当工人。
提起木匠,伟松说,这可是家里祖传的手艺。伟松的爷爷也是木匠,他还曾经是村里的水泥匠,周围四乡八里有需要做点木工活、泥水活时,他就到处上门给人家做工,曾经那么一大家子,就靠着爷爷养活呢。
可是,如今爷爷老了,所以爸爸妈妈要出去打工,一年仅能回来见他们几面。伟松知道,爸爸妈妈要赚钱,养活他跟兄弟姐妹呢。
爷爷真的老了。好久以前的1983年,爷爷靠着肩挑背扛,在断断续续做了两年之后,硬是靠着自己,盖起了一套大房子。这是一座用黄土做砖,瓦片盖顶的房子,表面在刷过一层白漆之后,房子显得很亮堂。尽管今年以来雨水多,白墙在雨水浸渍过后,都留下了一道道黄色的水痕,可是伟松很满意。家里很好,他一年还能见爸妈几次呢,别人隔一两年才能见到父母。
冬天的时候,伟松要跟爷爷还有姐姐哥哥们一起上山,把一整年的柴火都捡拾背下山来。
伟松还给爷爷帮点小忙。下午放学了,也帮着照看下家里养的鸡。平日里,伟松就用家里的剩饭,和自家碾米留下的米糠喂鸡。一家人吃的伙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爷爷种的水稻,加上地里的一些黄豆、花生和青菜,林伟松在小山村里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
团龙川县委联系人:杨梅芬
联系电话:0762—6752626
联系地址:河源市龙川县城中山路20号政府大院团龙川县委
团连平县委联系人:吴晓星
联系电话:0762—4332366
联系地址:河源市连平县城县政府大院团连平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