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1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沙尘暴中的移民:下一站在何方?从民勤到阿拉善(图)

沙尘暴中的移民:下一站在何方?从民勤到阿拉善

文章来源: 秦汉文长 于 2010-04-08 01:26:2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导读]沙漠将他们从甘肃民勤驱赶至内蒙古阿拉善,当第二故乡沦为全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下一站在何方?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3月28日,阿拉善左旗通古勒格淖尔苏木。叶光豁老人用水杯装了沙子回家,放在痰盂里。沙漠已经逼到了这个村子的边缘。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3月29日,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沙尘飞舞,一辆卡车驶过把公路覆盖的沙丘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柴军贤邻居家的羊圈,退牧还草后,农民可以饲养羊的数量十分有限。

柴军贤无法想象,10年20年以后他该领着一家人去哪里生活?当初的民勤背后还有阿拉善,现在的阿拉善背后什么也没有了。

翻开气象卫星从高空拍下的中国沙漠分布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有一块狭长的绿洲。这块绿洲长期以来受到两大沙漠的夹击,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它就像一颗“钉子”,阻止了两大沙漠的合拢。这就是甘肃武威地区的民勤县。

民勤县东西北均与内蒙古阿拉善接壤,由于上游来水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现在已沦为生态重灾区,风多沙大,碱重水苦,土地严重沙化和沙漠内侵,使许多村庄被封杀掩埋,耕地减少,地下水矿化度高达 4.18克/升以上,全县沙漠化的土地已占整个民勤县土地面积的94%,基本丧失人居条件。近年来民勤人多外流新疆、内蒙古等地,大多沦为生态移民。

而迁移到内蒙古阿拉善的民勤移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全盟沙漠化土地面 积 占 总 土 地 面 积 的82.3%。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 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从1993年起,阿拉善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民勤移民的下一站是哪里?

羊肉臊子在锅里咕嘟嘟响,这柴军贤咋还不回来呢?媳妇把拉面的面早都和好了。又给他拌上黄瓜和胡萝卜丝,这冤家还不回来,媳妇把羊肉臊子放在电锅上热着,忍不住在厨房骂开了:“这人成天跑疯着呢!滴灌就把他命扯上着呢!自家的羊也不管了,自家的地也不好好营生了……”

天真正黑下来,月亮在天上安安静静的,远远地,什么地方有了隐约的车声,近了,到了院子门口,有人说着话,柴军贤进来屋子,媳妇不理他。他只嘿嘿一笑,就扑到洗手池那用自来水洗脸去了,哗啦哗啦,痛痛快快把脸洗了,用梳子把满是沙土还在滴水的头发梳顺了,亲戚看见说:“你那头发还梳啥呢?整天价满头是土还爱梳得很!”媳妇扑哧一声笑出来,把羊肉臊子拉面给他端到桌子上 “赶紧吃!”

媳妇做的拉面,还是按照老家甘肃民勤的口味做下的,臊子也地道,青白萝卜丁丁,辣椒蒜苗葱,羊油一炝美得很!柴军贤有几年没回老家了,要是3月末回民勤,黑风不是把谁家的房顶被风沙掀翻了,就是把谁家种的树苗给吹跑了,谁家的羊找不到了……眼下就要开始耕地播种,阿拉善天天也是风把沙土扬起多高,晚上月亮升起来,这才停下了。

吃着饭,说起自己的媳妇吴培霞,柴军贤现在还是挺着胸脯说:“我媳妇,攒劲得很!”这里不光是说媳妇做饭的手艺。

民勤的媳妇

老人一听闺女找的对象柴军贤是民勤的,而且是东湖镇上的,肺都要气炸了

柴军贤认识媳妇的时候,正是20岁姑姑家打工的时候,1958年来在阿拉善的姑姑落户早,还分了地。在姑姑家帮工的柴军贤在阿拉善的饭馆认识了媳妇,那时候媳妇吴培霞才19岁,是本地姑娘。两个人好上,媳妇的父亲一听女儿说找下个民勤的小伙子,坚决不同意。

柴军贤的老家在腾格里沙漠的最西边———甘肃民勤县的东湖镇西晨村,祁连山的雪水每年春天融化后,部分汇入甘肃民勤红崖山水库。东湖镇是红崖山水库的最下游,每年浇地分水的时候,都是民勤县分水最少的地方,水多的时候,能给一户分上刚够浇一亩地的水,水少的时候,只够浇灌几分地。媳妇的父亲老家在民勤红粱镇,在水库水的上游,每年咋说也能有水浇地,一亩庄稼的产量就抵得上东湖镇西晨村两三亩地的。

处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到明洪武以后才由于中原移民的进入真正得以开发,民勤绿洲自开发以来就受到风沙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人多地少,民勤绿洲的扩张史其实是一部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渠与渠之间、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争夺水资源的历史。

所以在民勤,相亲说对象也要打听打听那个庄子上有没有水,有水的人家都愿意把闺女嫁到有水的地方,有谁家的父母愿意闺女到没有水的村子去受穷吃苦呢?老人一听闺女找的对象柴军贤是民勤的,而且是东湖镇上的,肺都要气炸了:“哪里的人不能找偏要找民勤的!我们几辈人从那个地方折腾出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眼泪,还不够吗?你还要回民勤受罪去吗?”

2005年,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高丙中教授带领学生到阿拉善和甘肃民勤蹲点,正像他们后来在《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一书中指出的,在民勤,维系地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力量并非宗族、宗教、市场或文化网络,而是水。民勤这样一个“水利社会”,以水利为中心延伸的社会关系决定着整个民勤社会的走向以及几乎所有民勤人的社会心理。

虽然父亲反对,可是当时19岁的吴培霞就是觉得柴军贤好,死死活活要相跟上。秋忙的时节,她就眼看着柴军贤每天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玉米秆和麦草,每天从查汗滩跑到豪斯布尔都的牧区,90公里路,早上去晚上回,路过自己干活的饭馆,他喝口水,袖子撩起一抹嘴就走。那时候,吴培霞就认定柴军贤是个真正能吃苦的人。

吴培霞没有看错人。民勤本地有种说法是“全中国的农民都没有民勤的农民苦,民勤的农民不怕吃苦”。武威、古浪人来民勤打工,干两天就跑掉了,连工钱都不要了,觉得太苦。柴军贤不怕,他一直相信,只要有水,民勤农民肯定是富农民,“他要到地里刨钱呢”。

快两年了,亲事一直僵持着,最后还是媳妇的父亲松了口:“柴娃你把户口落下,落到阿拉善哪都行,落不下就不要跟我说找对象的事。”

柴军贤把户口落在姑姑的队上,把户口簿拿给媳妇的父亲看,1993年,终于把婚结了。当时阿拉善的大量民勤人当中,很大一部分是“雁行人”,他们周期性地往返于阿拉善与民勤之间,在阿拉善打工,在民勤生活,家里人都在民勤,娶亲也多半回民勤去娶。

所以老人对柴军贤还是不放心:“你把户落下了,把我闺女领上又回民勤去咋办呢?你在阿拉善把房子盖下,不盖下房子不行!”

1995 年,父母凑了1000块钱,岳父家里拿了3000块,柴军贤终于在阿拉善吉兰泰镇乌达木塔拉嘎查(村子)把房子修起来,柴军贤的姑姑也把20亩地给了他种,知道他的不容易,又给了6只羊:“人家都有羊,你也把羊养上!”

从民勤到阿拉善

1960年,民勤县约有1.6-2.5万人迁入阿拉善左旗,为翻越腾格里沙漠,很多人死在黄沙路上

柴军贤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从阿拉善带回的锅盔的味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阿拉善打工的父亲,每次回民勤,都把几十斤吃喝背在身上,米、锅、水都背上,累了在路边拣柴禾烧火做饭,或者几天就喝些水吃几口锅盔。从阿拉善到民勤,路上要走七八天路,父亲常常舍不得吃锅盔,留着回家给孩子们吃。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盟,地广人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牧业、农业、矿业、手工业生产都普遍缺乏劳动力,放羊、放骆驼、挖井、垒圈、盖房、挖矿、驮盐、种地、做毛活都是民勤人到阿拉善常干的工作。挖矿之类的苦力活是蒙民不愿意干的,就找民勤人干。据《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在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附近种地的农民,大多是甘肃民勤人,在所有地农民中,民勤人占到了74%。

那时候父亲在阿拉善放羊,一个月能挣上一二十块钱,或者几块钱———这也比在老家守着旱地强。有时候过年回家,东家会额外给5-7块钱路费,给些米和肉,有时候干脆给上几只羊。

“大跃进”的时候,甘肃民勤许多人外出,对于挨饿跑出来的民勤人来说,在阿拉善牧区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当地人都说,在牧区地方,永远饿不死人。1960年,民勤县约有1.6万-2.5万人迁入阿拉善左旗。为了翻越腾格里沙漠,还没有到达阿拉善的牧区,很多民勤人就死在了漫漫黄沙路上。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柴军贤的母亲用灰灰条的草籽放到石磨上磨了,上笼上蒸了,一家人靠着吃这个度过了最饥饿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出去。那种难吃的滋味,柴军贤现在还记得:“你肚子那么饿,就是不想吃那个东西,只有掺萝卜叶子的时候味道好一点。”

柴军贤在家里是老四,老二过继给了早些年到阿拉善的姑姑家。一家7口人,几亩旱地实在养活不下这么多人了。1987年,17岁的柴军贤开始到阿拉善打工,“比种地好,阿拉善民勤人多得很,一说民勤话都特别亲。”除了给别人盖房子,他干的另一个营生是不敢告诉家里的老人的。从家里出来时,老人千叮咛万嘱咐,哪怕挣不上钱,也不敢到煤矿上干活去,这是老人们最忌讳的事。在煤矿上吃喝除外,柴军贤一个月至少能有5块钱,活多的时候,一天有6块2,不管在井下面咋样,柴军贤都在家书上说:“我好着呢,等我攒下钱回家。”

1989年,柴军贤到阿拉善豪斯布尔都(乡)姑姑家帮忙,在附近打工,“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好的水,那么清,那么好喝。”别人中午都睡觉呢,他不睡,“我拿上杯子,悄悄地到井边,舀上一杯清水喝,啊呀,又凉,又清,又好喝……你不知道呀,别人都把这当得普通得很,我简直稀罕得呀……”他在远一些的水渠里,把头深深地埋在清清的渠水里,太阳正热,柴军贤就用这清水在渠沟里洗个澡。

柴军贤烙印一样记着,民勤有句老话说,一个人一辈子洗三次澡,一是母亲生他的时候,二是结婚之前洗一次,三是去世的时候洗一次。从小到大,因为缺水,柴军贤在老家常常一个冬天不洗澡,或者几个月也洗不上澡,现在在清清的能喝的水里洗澡,他简直高兴得不知道干什么好了:“别人看见我这样,肯定都要笑话呢——— 跟神经病一样,可是他们哪里能知道,这个水有多好!”

因为从柴军贤懂事起,家里就吃的是机井的水,几米深的土井,水只够做饭饮牲口的,涝坝的水用来浇灌。1974年-1975年,家里几米的深的土井没有水了,再打三四十米的深井,到了1980年以后,井逐渐打到了100米深,打上来的苦水已经不能喝了,只能浇地——— 用这样的水洗脸洗衣服,干了就泛着一层碱面,人吃的水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拉回来。到1998年柴军贤回家,村里的井已经打到了三四百米——— 就是这么深,也打不出水来了,很多陈年的井都报废了。

第二个民勤

阿拉善,与柴军贤看到的老家何其相似:开荒,种地;没水,打井;人有饭吃了,环境越来越糟糕

有一首蒙古歌名叫《苍天般的阿拉善》,像这个名字形容的一样,柴军贤说:“在民勤人最饿最难的时候,是蒙古人救了我们,蒙古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继1960年代,民勤在2000 年之后又出现一次移民高峰,许多民勤人涌入条件相对较好的阿拉善承包土地和打工,因为承包土地的人多了,柴军贤所在的嘎查(村子)土地承包价从80年代的一亩地几十元,开始涨到100多元,近两年迅速涨到了每亩地400-500元。

然而,阿拉善的草原沙化也在日益严重。柴军贤住的嘎查(村子)在查汉滩,2003年之前,查汉滩每年春天沙尘暴达七八次,几乎每天都是扬沙天气。 2003-2004年,查汉滩周边的草场逐渐全部禁牧、休牧(3-5年内不能放牧),今年春天,查汉滩只有四五次扬沙天气,一次大沙尘暴,这是柴军贤感到最高兴的事。

历史上的阿拉善,却曾是个水草丰美、各类珍禽异兽出没的地方,有“富饶山梁”的美称。1936年8月,《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被派往阿拉善采访,他在《塞上行》中记述:“……马群、驼群和羊群……满山遍野都是,三三两两的,站着、卧下、走着,自由生息着……黑一阵白一阵在青草中云一样的移动。”

阿拉善曾是骆驼之乡,骆驼数量占到全国骆驼的三分之一,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的生态移民,2000年开始的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许多家把骆驼和羊卖掉了。除了在阿拉善耕种的民勤移民,传统的牧区居民也改为种地。而阿拉善地区一年降水量平均仅约200毫升,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四五十倍,耕作使得并不丰富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干热风和沙尘暴经常破坏庄稼。

阿拉善左旗的腰坝镇基本都是从贺兰山上强制迁徙下来的移民,1995年政府喀什实施禁牧,鼓励农业发展,牧民从贺兰山上退下来,在腰坝进行大规模的开荒耕作。腰坝绿洲是阿拉善的十大绿洲之一,水资源主要是贺兰山区补给的地下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外来人口加剧,耕地面积一再扩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大,1989年到 2005年,地下水位总计下降3.5米-4.8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当年考察后指出,以这样的速率,腰坝地下水使用的年限只有17年。

据腰坝镇上的农户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村民并不需要潜水泵,只需要往下挖几米就可以出水,70 年代打机井只需要四五十米,而现在大部分的机井都要打到100至120米深。地下水位的下降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和沙漠的推进,沙漠里的草逐渐枯死后,风沙就一点一点吞噬附近的村庄———沙漠在几十年中向腰坝推进一公里多。站在腰坝铁木日乌德嘎查(村子)的农户院子里,隔着农田,腾格里沙漠就在眼前。

眼看着沙子几乎要把房子淹没,阿拉善流传着一句话:“沙上墙,驴上房。”意思是沙子越刮越猛都爬到墙头了,驴都可以踩着沙子上房顶了。

———这样的历程,与柴军贤看到的民勤老家何其相似:开荒,种地;没水,打井;人有饭吃了,环境越来越糟糕。他所在的查汉滩的地理和腰坝镇类似,距离沙漠仅十几公里,完全依靠地下水。1995年,柴军贤在地头打下的40米深井,现在下降到48米,土地的肥力也明显下降,原来一亩地不到十几斤磷酸二铵和尿素,现在一亩地至少要100斤以上。

2001年、2002年回民勤的时候,柴军贤曾用相机拍下了到处是破破烂的土坯房的村庄,遗弃的房屋,大土炕上的铺盖,角落里的农具。其中一家的房屋看上去当年修得齐整又漂亮,可是屋顶上的枯草已经长得老高,没有人住的痕迹,许多经过的村庄只有几户人家……他回到东湖镇西晨村,原来60多户的村子只剩下20多户人家,家乡穷困的乡亲至今看病为了省钱舍不得去医院,而是花一两百块钱请神婆巫汉来家里做法事,驱鬼辟邪。每次想起来这些,柴军贤心里都非常难受。

1993年结婚后,媳妇吴培霞跟着柴军贤回过一趟老家民勤,就再也不愿意回去了。女儿两岁时,柴军贤又带着女儿回老家民勤,但连水也不敢给她喝,怕喝了拉肚子,实际上,连他自己也喝不下故乡的水了。亲人给他抓把白糖放上,又苦又涩的水更难喝了!现在女儿16岁,也再也不愿回民勤去。

2000年,柴军贤回老家把父亲接到了阿拉善,把母亲接到吉兰泰镇的姐姐家。父亲看到清冽冽甜丝丝的自来水,比柴军贤刚看见水还要高兴,整天叫着要干活呢。柴军贤买了90多只羊,父亲整天在嘎查周围转着,田埂边上的草就够羊吃得饱。最害怕没水的老人一辈子最金贵的就是水,年轻时放羊的父亲最担心的就是羊吃不上水,吃苦一辈子的父亲总说,人渴一会行呢,羊不能渴着。

可是2005年,还没有过几天好日子,73岁的父亲就去世了,去世之前父亲曾希望埋葬在老家民勤,民勤除了还有柴军贤的妹子再没有别人了,家里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经在阿拉善,柴军贤给父亲说:“你在这里,我们什么时候都能来看你。”老人安心地去了,去世之前给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日子都过得好,我高兴得很。”

把父母从民勤接出来的时候,柴军贤把家里的老家具都带回来了,那些斑驳的三十多年的老家具,摆在院子的空房子里,带着民勤的尘土和气味。他记得年少出来打工的时候,每年临出门,母亲都把下过面条的面汤装上一罐罐,让带上赶路的时候喝……总是回忆家乡的旧事,原来开始老了,转眼,柴军贤都41岁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皱纹。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28岁的女子乌吉木草曾在流沙上用蒙古字写下了 “故乡”———当沙漠侵入,今天的阿拉善会不会像1960年代的民勤人一样离乡背井、四处逃荒?柴军贤无法想象,10年20年以后他该领着一家人去哪里生活?当初的民勤背后还有阿拉善,现在的阿拉善背后什么也没有了。

节水合作社

很多人不明白柴军贤咋这么积极宣传滴灌,他的眼泪都流到了肚子里,“我就是不想再搬家了”

2006年,属于阿拉善腰坝绿洲的铁 木 日 乌德 嘎 查(村子)在成立了政府和阿拉善生态协会、村民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奶牛场,2008年盈利21万。原来在阿拉善最著名的移民上访村一下安静了下来,书记王学义说:“有了活路,谁还跟你闹腾呢?”这样搭建的一个奶牛场,由于农民个人风险相对较小,甚至抵御了三聚氰胺和金融风暴的冲击,虽然在三氯氰胺风波中往渠沟里倒过牛奶,但最终没有杀一头奶牛,在风波中活了下来。而附近村子私人养的奶牛在三氯氰胺的风波中宰了不少。更成功的结果是,铁木日乌德嘎查村民主动退出了2000亩耕地,政府已经批准的六眼井也没有打。

2007年,柴军贤在和阿拉善生态协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滴灌节水技术,和传统的管道输水相比,滴灌节省水60%以上,但滴灌节水需要更多的农户一起做,成本相对小很多,看到别人这样联合那样互助,柴军贤问生态协会当时负责节水的项目官员邓仪说:“能不能成立节水合作社?”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善盟政府拿出27万元,生态协会拿出20万元风险抵押金,作为节水合作社的启动资金,2008年4月滴灌开工,5月中旬完工,在春播之前就用滴灌完成了267亩农田灌溉。当年7月,柴军贤联合63户当地农民正式成立节水合作社,每年由农民自己出工出劳力。

节水合作社中60%以上的农民都是甘肃民勤人,柴军贤自己算下的账是:这21户农民依靠膜下滴灌,2008年和2009年,每年省下的水电费就是1.1万多块钱,原来种玉米每年每亩地需要960方水,现在滴灌只需要550方水。

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香味,只有真正渴过的人,才知道水有多甘甜,每一滴水有多珍贵。一想到再搬家,柴军贤像“整天坐在火炉子上”一样坐不住,晚上觉都睡不好“火像烤着心一样”。

很多人不明白柴军贤咋这么积极,到处去宣传滴灌,之前有过别人说:“你搞节水合作社是搞传销呢!”通过生态协会联系了又便宜又好有保证的棉花种子,因为有私人到左旗卖的棉花种子便宜10块钱,别人又说:“柴军贤是给自己偷偷摸摸挣钱呢!”柴军贤的眼泪都流到了肚子里,近30年吃下的苦,说出口来的只有一句话“我就是不想再搬家了。”

在柴军贤家,媳妇吴培霞最珍爱的是几盆花:两盆吊兰,三盆仙人掌,一盆马蹄莲,一盆君子兰,一盆万年青,都葱绿干净,叶片上的土都擦得干干净净。媳妇不在家的时候,总要嘱咐柴军贤:不要忘了给花浇水。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寻常百姓家常见的花,在这个被誉为“第二个民勤”的地方,却又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阿拉善左旗许多嘎查(村子)的人家没有花就种上几头蒜苗,几绺香菜,几棵葱,甚至是几苗小白菜,用筐子、铁桶、瓦盆、破碗盛上,隆重地放在屋里暖和见光的地方,厨房的窗户上,客厅的暖气下面,床头上……因为自来水碱性太大,一个叫王恒真的老人在花盆里种的几苗小白菜枯死了,78岁的老人心疼地不停念叨:“都怪我,不该拿这水浇么,人家说凉开水浇上就好了……”———大城市来的人,怕要笑死呢“这也算个花?!”

柴军贤每次回到家,看到媳妇伺候的这些花,总是舒心的,有时候柴军贤喝了酒不小心把花碰着了,媳妇简直能把他骂得没处躲藏,就是这样,这个不想再搬家的民勤人也没啥说的———这唯一绿色的念想,是这里的人唱出的歌,种在花盆里的诗,是阿拉善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有关家园所有的梦想。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特朗普炮轰"没有补贴你早就回南非了",马斯克:全部削减
装到这种程度,会不会有点太不尊重人了?
味精对人体有害?50多年的谣言摧毁了一个行业
一个普通人,为何如此潦草过完一生?
专家:特朗普不太可能登上“总统山”,原因是...

24小时讨论排行

纽时: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中国
特朗普普京齐聚北京?九三阅兵或成国际格局分水岭
习近平发重要文章:面对围堵打压 应理直气壮斗争
“大又美法案”51:50参院闯关成功 万斯投下关键票
是否驱逐马斯克?川普:不知道,我们得研究看看
伊朗12天内兵败如山倒 原来是印度反水 为以立奇功?
夫妻花50万带儿子游41国 网民嘲:英语零进步属浪费
川普民调直直落!美国民族自豪感下降,Z世代尤其明显
再批“大而美”法案,马斯克又提建新政党
脱离西方轨道后,俄罗斯掀起中国热
川马互骂 川普威胁砍特斯拉补助 马斯克怒回 股价重挫
司法部将“取消国籍”列优先事项 曾冒领白卡或丢国籍
4大学生在出租屋遭砍死 残忍震惊全美 博士生认罪逃死
急坠8000米 乘客"魂没了 腿在抖" 中国春秋航空火速切割
“鳄鱼恶魔岛”移民监启用 20万鳄鱼看守 川普将出席开幕
“马斯克已争取到足够支持者 能对川普构成实际威胁”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沙尘暴中的移民:下一站在何方?从民勤到阿拉善

秦汉文长 2010-04-08 01:26:21
[导读]沙漠将他们从甘肃民勤驱赶至内蒙古阿拉善,当第二故乡沦为全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下一站在何方?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3月28日,阿拉善左旗通古勒格淖尔苏木。叶光豁老人用水杯装了沙子回家,放在痰盂里。沙漠已经逼到了这个村子的边缘。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3月29日,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沙尘飞舞,一辆卡车驶过把公路覆盖的沙丘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1537/315374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柴军贤邻居家的羊圈,退牧还草后,农民可以饲养羊的数量十分有限。

柴军贤无法想象,10年20年以后他该领着一家人去哪里生活?当初的民勤背后还有阿拉善,现在的阿拉善背后什么也没有了。

翻开气象卫星从高空拍下的中国沙漠分布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有一块狭长的绿洲。这块绿洲长期以来受到两大沙漠的夹击,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它就像一颗“钉子”,阻止了两大沙漠的合拢。这就是甘肃武威地区的民勤县。

民勤县东西北均与内蒙古阿拉善接壤,由于上游来水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现在已沦为生态重灾区,风多沙大,碱重水苦,土地严重沙化和沙漠内侵,使许多村庄被封杀掩埋,耕地减少,地下水矿化度高达 4.18克/升以上,全县沙漠化的土地已占整个民勤县土地面积的94%,基本丧失人居条件。近年来民勤人多外流新疆、内蒙古等地,大多沦为生态移民。

而迁移到内蒙古阿拉善的民勤移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全盟沙漠化土地面 积 占 总 土 地 面 积 的82.3%。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 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从1993年起,阿拉善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民勤移民的下一站是哪里?

羊肉臊子在锅里咕嘟嘟响,这柴军贤咋还不回来呢?媳妇把拉面的面早都和好了。又给他拌上黄瓜和胡萝卜丝,这冤家还不回来,媳妇把羊肉臊子放在电锅上热着,忍不住在厨房骂开了:“这人成天跑疯着呢!滴灌就把他命扯上着呢!自家的羊也不管了,自家的地也不好好营生了……”

天真正黑下来,月亮在天上安安静静的,远远地,什么地方有了隐约的车声,近了,到了院子门口,有人说着话,柴军贤进来屋子,媳妇不理他。他只嘿嘿一笑,就扑到洗手池那用自来水洗脸去了,哗啦哗啦,痛痛快快把脸洗了,用梳子把满是沙土还在滴水的头发梳顺了,亲戚看见说:“你那头发还梳啥呢?整天价满头是土还爱梳得很!”媳妇扑哧一声笑出来,把羊肉臊子拉面给他端到桌子上 “赶紧吃!”

媳妇做的拉面,还是按照老家甘肃民勤的口味做下的,臊子也地道,青白萝卜丁丁,辣椒蒜苗葱,羊油一炝美得很!柴军贤有几年没回老家了,要是3月末回民勤,黑风不是把谁家的房顶被风沙掀翻了,就是把谁家种的树苗给吹跑了,谁家的羊找不到了……眼下就要开始耕地播种,阿拉善天天也是风把沙土扬起多高,晚上月亮升起来,这才停下了。

吃着饭,说起自己的媳妇吴培霞,柴军贤现在还是挺着胸脯说:“我媳妇,攒劲得很!”这里不光是说媳妇做饭的手艺。

民勤的媳妇

老人一听闺女找的对象柴军贤是民勤的,而且是东湖镇上的,肺都要气炸了

柴军贤认识媳妇的时候,正是20岁姑姑家打工的时候,1958年来在阿拉善的姑姑落户早,还分了地。在姑姑家帮工的柴军贤在阿拉善的饭馆认识了媳妇,那时候媳妇吴培霞才19岁,是本地姑娘。两个人好上,媳妇的父亲一听女儿说找下个民勤的小伙子,坚决不同意。

柴军贤的老家在腾格里沙漠的最西边———甘肃民勤县的东湖镇西晨村,祁连山的雪水每年春天融化后,部分汇入甘肃民勤红崖山水库。东湖镇是红崖山水库的最下游,每年浇地分水的时候,都是民勤县分水最少的地方,水多的时候,能给一户分上刚够浇一亩地的水,水少的时候,只够浇灌几分地。媳妇的父亲老家在民勤红粱镇,在水库水的上游,每年咋说也能有水浇地,一亩庄稼的产量就抵得上东湖镇西晨村两三亩地的。

处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到明洪武以后才由于中原移民的进入真正得以开发,民勤绿洲自开发以来就受到风沙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人多地少,民勤绿洲的扩张史其实是一部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渠与渠之间、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争夺水资源的历史。

所以在民勤,相亲说对象也要打听打听那个庄子上有没有水,有水的人家都愿意把闺女嫁到有水的地方,有谁家的父母愿意闺女到没有水的村子去受穷吃苦呢?老人一听闺女找的对象柴军贤是民勤的,而且是东湖镇上的,肺都要气炸了:“哪里的人不能找偏要找民勤的!我们几辈人从那个地方折腾出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眼泪,还不够吗?你还要回民勤受罪去吗?”

2005年,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高丙中教授带领学生到阿拉善和甘肃民勤蹲点,正像他们后来在《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一书中指出的,在民勤,维系地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力量并非宗族、宗教、市场或文化网络,而是水。民勤这样一个“水利社会”,以水利为中心延伸的社会关系决定着整个民勤社会的走向以及几乎所有民勤人的社会心理。

虽然父亲反对,可是当时19岁的吴培霞就是觉得柴军贤好,死死活活要相跟上。秋忙的时节,她就眼看着柴军贤每天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玉米秆和麦草,每天从查汗滩跑到豪斯布尔都的牧区,90公里路,早上去晚上回,路过自己干活的饭馆,他喝口水,袖子撩起一抹嘴就走。那时候,吴培霞就认定柴军贤是个真正能吃苦的人。

吴培霞没有看错人。民勤本地有种说法是“全中国的农民都没有民勤的农民苦,民勤的农民不怕吃苦”。武威、古浪人来民勤打工,干两天就跑掉了,连工钱都不要了,觉得太苦。柴军贤不怕,他一直相信,只要有水,民勤农民肯定是富农民,“他要到地里刨钱呢”。

快两年了,亲事一直僵持着,最后还是媳妇的父亲松了口:“柴娃你把户口落下,落到阿拉善哪都行,落不下就不要跟我说找对象的事。”

柴军贤把户口落在姑姑的队上,把户口簿拿给媳妇的父亲看,1993年,终于把婚结了。当时阿拉善的大量民勤人当中,很大一部分是“雁行人”,他们周期性地往返于阿拉善与民勤之间,在阿拉善打工,在民勤生活,家里人都在民勤,娶亲也多半回民勤去娶。

所以老人对柴军贤还是不放心:“你把户落下了,把我闺女领上又回民勤去咋办呢?你在阿拉善把房子盖下,不盖下房子不行!”

1995 年,父母凑了1000块钱,岳父家里拿了3000块,柴军贤终于在阿拉善吉兰泰镇乌达木塔拉嘎查(村子)把房子修起来,柴军贤的姑姑也把20亩地给了他种,知道他的不容易,又给了6只羊:“人家都有羊,你也把羊养上!”

从民勤到阿拉善

1960年,民勤县约有1.6-2.5万人迁入阿拉善左旗,为翻越腾格里沙漠,很多人死在黄沙路上

柴军贤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从阿拉善带回的锅盔的味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阿拉善打工的父亲,每次回民勤,都把几十斤吃喝背在身上,米、锅、水都背上,累了在路边拣柴禾烧火做饭,或者几天就喝些水吃几口锅盔。从阿拉善到民勤,路上要走七八天路,父亲常常舍不得吃锅盔,留着回家给孩子们吃。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盟,地广人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牧业、农业、矿业、手工业生产都普遍缺乏劳动力,放羊、放骆驼、挖井、垒圈、盖房、挖矿、驮盐、种地、做毛活都是民勤人到阿拉善常干的工作。挖矿之类的苦力活是蒙民不愿意干的,就找民勤人干。据《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在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附近种地的农民,大多是甘肃民勤人,在所有地农民中,民勤人占到了74%。

那时候父亲在阿拉善放羊,一个月能挣上一二十块钱,或者几块钱———这也比在老家守着旱地强。有时候过年回家,东家会额外给5-7块钱路费,给些米和肉,有时候干脆给上几只羊。

“大跃进”的时候,甘肃民勤许多人外出,对于挨饿跑出来的民勤人来说,在阿拉善牧区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当地人都说,在牧区地方,永远饿不死人。1960年,民勤县约有1.6万-2.5万人迁入阿拉善左旗。为了翻越腾格里沙漠,还没有到达阿拉善的牧区,很多民勤人就死在了漫漫黄沙路上。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柴军贤的母亲用灰灰条的草籽放到石磨上磨了,上笼上蒸了,一家人靠着吃这个度过了最饥饿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出去。那种难吃的滋味,柴军贤现在还记得:“你肚子那么饿,就是不想吃那个东西,只有掺萝卜叶子的时候味道好一点。”

柴军贤在家里是老四,老二过继给了早些年到阿拉善的姑姑家。一家7口人,几亩旱地实在养活不下这么多人了。1987年,17岁的柴军贤开始到阿拉善打工,“比种地好,阿拉善民勤人多得很,一说民勤话都特别亲。”除了给别人盖房子,他干的另一个营生是不敢告诉家里的老人的。从家里出来时,老人千叮咛万嘱咐,哪怕挣不上钱,也不敢到煤矿上干活去,这是老人们最忌讳的事。在煤矿上吃喝除外,柴军贤一个月至少能有5块钱,活多的时候,一天有6块2,不管在井下面咋样,柴军贤都在家书上说:“我好着呢,等我攒下钱回家。”

1989年,柴军贤到阿拉善豪斯布尔都(乡)姑姑家帮忙,在附近打工,“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好的水,那么清,那么好喝。”别人中午都睡觉呢,他不睡,“我拿上杯子,悄悄地到井边,舀上一杯清水喝,啊呀,又凉,又清,又好喝……你不知道呀,别人都把这当得普通得很,我简直稀罕得呀……”他在远一些的水渠里,把头深深地埋在清清的渠水里,太阳正热,柴军贤就用这清水在渠沟里洗个澡。

柴军贤烙印一样记着,民勤有句老话说,一个人一辈子洗三次澡,一是母亲生他的时候,二是结婚之前洗一次,三是去世的时候洗一次。从小到大,因为缺水,柴军贤在老家常常一个冬天不洗澡,或者几个月也洗不上澡,现在在清清的能喝的水里洗澡,他简直高兴得不知道干什么好了:“别人看见我这样,肯定都要笑话呢——— 跟神经病一样,可是他们哪里能知道,这个水有多好!”

因为从柴军贤懂事起,家里就吃的是机井的水,几米深的土井,水只够做饭饮牲口的,涝坝的水用来浇灌。1974年-1975年,家里几米的深的土井没有水了,再打三四十米的深井,到了1980年以后,井逐渐打到了100米深,打上来的苦水已经不能喝了,只能浇地——— 用这样的水洗脸洗衣服,干了就泛着一层碱面,人吃的水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拉回来。到1998年柴军贤回家,村里的井已经打到了三四百米——— 就是这么深,也打不出水来了,很多陈年的井都报废了。

第二个民勤

阿拉善,与柴军贤看到的老家何其相似:开荒,种地;没水,打井;人有饭吃了,环境越来越糟糕

有一首蒙古歌名叫《苍天般的阿拉善》,像这个名字形容的一样,柴军贤说:“在民勤人最饿最难的时候,是蒙古人救了我们,蒙古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继1960年代,民勤在2000 年之后又出现一次移民高峰,许多民勤人涌入条件相对较好的阿拉善承包土地和打工,因为承包土地的人多了,柴军贤所在的嘎查(村子)土地承包价从80年代的一亩地几十元,开始涨到100多元,近两年迅速涨到了每亩地400-500元。

然而,阿拉善的草原沙化也在日益严重。柴军贤住的嘎查(村子)在查汉滩,2003年之前,查汉滩每年春天沙尘暴达七八次,几乎每天都是扬沙天气。 2003-2004年,查汉滩周边的草场逐渐全部禁牧、休牧(3-5年内不能放牧),今年春天,查汉滩只有四五次扬沙天气,一次大沙尘暴,这是柴军贤感到最高兴的事。

历史上的阿拉善,却曾是个水草丰美、各类珍禽异兽出没的地方,有“富饶山梁”的美称。1936年8月,《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被派往阿拉善采访,他在《塞上行》中记述:“……马群、驼群和羊群……满山遍野都是,三三两两的,站着、卧下、走着,自由生息着……黑一阵白一阵在青草中云一样的移动。”

阿拉善曾是骆驼之乡,骆驼数量占到全国骆驼的三分之一,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的生态移民,2000年开始的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许多家把骆驼和羊卖掉了。除了在阿拉善耕种的民勤移民,传统的牧区居民也改为种地。而阿拉善地区一年降水量平均仅约200毫升,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四五十倍,耕作使得并不丰富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干热风和沙尘暴经常破坏庄稼。

阿拉善左旗的腰坝镇基本都是从贺兰山上强制迁徙下来的移民,1995年政府喀什实施禁牧,鼓励农业发展,牧民从贺兰山上退下来,在腰坝进行大规模的开荒耕作。腰坝绿洲是阿拉善的十大绿洲之一,水资源主要是贺兰山区补给的地下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外来人口加剧,耕地面积一再扩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大,1989年到 2005年,地下水位总计下降3.5米-4.8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当年考察后指出,以这样的速率,腰坝地下水使用的年限只有17年。

据腰坝镇上的农户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村民并不需要潜水泵,只需要往下挖几米就可以出水,70 年代打机井只需要四五十米,而现在大部分的机井都要打到100至120米深。地下水位的下降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和沙漠的推进,沙漠里的草逐渐枯死后,风沙就一点一点吞噬附近的村庄———沙漠在几十年中向腰坝推进一公里多。站在腰坝铁木日乌德嘎查(村子)的农户院子里,隔着农田,腾格里沙漠就在眼前。

眼看着沙子几乎要把房子淹没,阿拉善流传着一句话:“沙上墙,驴上房。”意思是沙子越刮越猛都爬到墙头了,驴都可以踩着沙子上房顶了。

———这样的历程,与柴军贤看到的民勤老家何其相似:开荒,种地;没水,打井;人有饭吃了,环境越来越糟糕。他所在的查汉滩的地理和腰坝镇类似,距离沙漠仅十几公里,完全依靠地下水。1995年,柴军贤在地头打下的40米深井,现在下降到48米,土地的肥力也明显下降,原来一亩地不到十几斤磷酸二铵和尿素,现在一亩地至少要100斤以上。

2001年、2002年回民勤的时候,柴军贤曾用相机拍下了到处是破破烂的土坯房的村庄,遗弃的房屋,大土炕上的铺盖,角落里的农具。其中一家的房屋看上去当年修得齐整又漂亮,可是屋顶上的枯草已经长得老高,没有人住的痕迹,许多经过的村庄只有几户人家……他回到东湖镇西晨村,原来60多户的村子只剩下20多户人家,家乡穷困的乡亲至今看病为了省钱舍不得去医院,而是花一两百块钱请神婆巫汉来家里做法事,驱鬼辟邪。每次想起来这些,柴军贤心里都非常难受。

1993年结婚后,媳妇吴培霞跟着柴军贤回过一趟老家民勤,就再也不愿意回去了。女儿两岁时,柴军贤又带着女儿回老家民勤,但连水也不敢给她喝,怕喝了拉肚子,实际上,连他自己也喝不下故乡的水了。亲人给他抓把白糖放上,又苦又涩的水更难喝了!现在女儿16岁,也再也不愿回民勤去。

2000年,柴军贤回老家把父亲接到了阿拉善,把母亲接到吉兰泰镇的姐姐家。父亲看到清冽冽甜丝丝的自来水,比柴军贤刚看见水还要高兴,整天叫着要干活呢。柴军贤买了90多只羊,父亲整天在嘎查周围转着,田埂边上的草就够羊吃得饱。最害怕没水的老人一辈子最金贵的就是水,年轻时放羊的父亲最担心的就是羊吃不上水,吃苦一辈子的父亲总说,人渴一会行呢,羊不能渴着。

可是2005年,还没有过几天好日子,73岁的父亲就去世了,去世之前父亲曾希望埋葬在老家民勤,民勤除了还有柴军贤的妹子再没有别人了,家里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经在阿拉善,柴军贤给父亲说:“你在这里,我们什么时候都能来看你。”老人安心地去了,去世之前给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日子都过得好,我高兴得很。”

把父母从民勤接出来的时候,柴军贤把家里的老家具都带回来了,那些斑驳的三十多年的老家具,摆在院子的空房子里,带着民勤的尘土和气味。他记得年少出来打工的时候,每年临出门,母亲都把下过面条的面汤装上一罐罐,让带上赶路的时候喝……总是回忆家乡的旧事,原来开始老了,转眼,柴军贤都41岁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皱纹。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28岁的女子乌吉木草曾在流沙上用蒙古字写下了 “故乡”———当沙漠侵入,今天的阿拉善会不会像1960年代的民勤人一样离乡背井、四处逃荒?柴军贤无法想象,10年20年以后他该领着一家人去哪里生活?当初的民勤背后还有阿拉善,现在的阿拉善背后什么也没有了。

节水合作社

很多人不明白柴军贤咋这么积极宣传滴灌,他的眼泪都流到了肚子里,“我就是不想再搬家了”

2006年,属于阿拉善腰坝绿洲的铁 木 日 乌德 嘎 查(村子)在成立了政府和阿拉善生态协会、村民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奶牛场,2008年盈利21万。原来在阿拉善最著名的移民上访村一下安静了下来,书记王学义说:“有了活路,谁还跟你闹腾呢?”这样搭建的一个奶牛场,由于农民个人风险相对较小,甚至抵御了三聚氰胺和金融风暴的冲击,虽然在三氯氰胺风波中往渠沟里倒过牛奶,但最终没有杀一头奶牛,在风波中活了下来。而附近村子私人养的奶牛在三氯氰胺的风波中宰了不少。更成功的结果是,铁木日乌德嘎查村民主动退出了2000亩耕地,政府已经批准的六眼井也没有打。

2007年,柴军贤在和阿拉善生态协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滴灌节水技术,和传统的管道输水相比,滴灌节省水60%以上,但滴灌节水需要更多的农户一起做,成本相对小很多,看到别人这样联合那样互助,柴军贤问生态协会当时负责节水的项目官员邓仪说:“能不能成立节水合作社?”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善盟政府拿出27万元,生态协会拿出20万元风险抵押金,作为节水合作社的启动资金,2008年4月滴灌开工,5月中旬完工,在春播之前就用滴灌完成了267亩农田灌溉。当年7月,柴军贤联合63户当地农民正式成立节水合作社,每年由农民自己出工出劳力。

节水合作社中60%以上的农民都是甘肃民勤人,柴军贤自己算下的账是:这21户农民依靠膜下滴灌,2008年和2009年,每年省下的水电费就是1.1万多块钱,原来种玉米每年每亩地需要960方水,现在滴灌只需要550方水。

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香味,只有真正渴过的人,才知道水有多甘甜,每一滴水有多珍贵。一想到再搬家,柴军贤像“整天坐在火炉子上”一样坐不住,晚上觉都睡不好“火像烤着心一样”。

很多人不明白柴军贤咋这么积极,到处去宣传滴灌,之前有过别人说:“你搞节水合作社是搞传销呢!”通过生态协会联系了又便宜又好有保证的棉花种子,因为有私人到左旗卖的棉花种子便宜10块钱,别人又说:“柴军贤是给自己偷偷摸摸挣钱呢!”柴军贤的眼泪都流到了肚子里,近30年吃下的苦,说出口来的只有一句话“我就是不想再搬家了。”

在柴军贤家,媳妇吴培霞最珍爱的是几盆花:两盆吊兰,三盆仙人掌,一盆马蹄莲,一盆君子兰,一盆万年青,都葱绿干净,叶片上的土都擦得干干净净。媳妇不在家的时候,总要嘱咐柴军贤:不要忘了给花浇水。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寻常百姓家常见的花,在这个被誉为“第二个民勤”的地方,却又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阿拉善左旗许多嘎查(村子)的人家没有花就种上几头蒜苗,几绺香菜,几棵葱,甚至是几苗小白菜,用筐子、铁桶、瓦盆、破碗盛上,隆重地放在屋里暖和见光的地方,厨房的窗户上,客厅的暖气下面,床头上……因为自来水碱性太大,一个叫王恒真的老人在花盆里种的几苗小白菜枯死了,78岁的老人心疼地不停念叨:“都怪我,不该拿这水浇么,人家说凉开水浇上就好了……”———大城市来的人,怕要笑死呢“这也算个花?!”

柴军贤每次回到家,看到媳妇伺候的这些花,总是舒心的,有时候柴军贤喝了酒不小心把花碰着了,媳妇简直能把他骂得没处躲藏,就是这样,这个不想再搬家的民勤人也没啥说的———这唯一绿色的念想,是这里的人唱出的歌,种在花盆里的诗,是阿拉善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有关家园所有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