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回顾世博园建设历程 3万人打造史上最大园区(组图)

回顾世博园建设历程 3万人打造史上最大园区

文章来源: 小瓜头 于 2010-01-21 02:10:2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605/2760508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2009年10月14日,中国馆、世博轴等世博建筑已雏形初具。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605/2760508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世博进入倒计时600天,世博工地上当时很少能看见成形的展馆。本版图片 王浩然 早报资料

经历了3年又5个月的漫长建设,上海世博园终于发起了开园前最后的冲刺。

1月12日,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誓师大会上,世博工程建设指挥部宣布,上海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已经完成90%,预计整个园区工程建设将于3月底4月初全面完成。

行走在浦东南路上的上海市民,已经能够透过围栏,清晰地欣赏到中国馆方正的棱角,以及中国馆身后庞大的世博建筑群。人们现在还说不请这些建筑各自的名字,但相信在半年之后,多数建筑的大名就将为众人所熟识。

世博史上最浩大的园区建设工程即将收尾。前后接近4年的建设之中,园区内外的种种故事也将留给后人长久的回味。

工程

史上最大世博园

建设高峰时期,工人总量达3万人,同时施工的单位超100个。

2010年1月10日下午,到世博园工作已经三个月的工人王明海迷路了。他要去太平洋联合馆旁的一个工地送材料,但已经绕着同一块休闲区转了两圈。“我记得应该是往东边走……这儿地方太大,不太熟……”

王明海的感叹不无道理。翻开任何一本上海世博园的宣传册,人们都会读到一串用以描绘这座园区的数字:世博园规划用地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3.93平方公里,浦西1.3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涉及工程单体项目200多个。所有这些数字都说明了同一个事实:这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以来,最大的一个世博园。

最大的世博园,自然有最大的工程量。园区内,仅世博组织方负责建造的工程,就签订了超过1000份合同,协议直接涉及的单位有400多家。整个建设中,高峰时期的工人总量达到3万人,同时施工的单位超过100个。

最后两年的建设中,世博园成为了上海最大的建筑工人工作点。经过数以万计建设者的精心打造,现在黄浦江两岸,这个庞大的世博园已经雏形初具。参观者常常品评各国风格各异的国家馆:方正的中国馆庄重大气,一旁的卢森堡馆则绿树环绕;美国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日本馆则以蚕丝寓意中日交流;挪威馆的大柱象征着北欧的森林,芬兰馆的外形则取自寒带的冰壶。毫无疑问,最大的园区也最宽容地容纳了各个国家、各个场馆独自的个性,最终也将提供给参展方最自由的舞台。

建设

加油,提速

李海民每天5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后就会去工地上班,直到晚上8点。这种工作节奏将保持至少两个月。

完成大体量的上海世博园建设工程,速度成为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最大难题。

“从技术角度来说,世博园建设中多数都是常规和成熟的工艺。”世博局工程部部长席群峰解释说,园区建设中确实也涉及到了许多先进的难点技术,比如中国馆的斗拱技术,主题馆大跨度无柱梁的架设等等,不过这些施工虽然有相当的难度,但和建设“鸟巢”等的奥运工程不同,这些项目凭借施工方现有的技术都能够完成。“这些技术都是有先前经验可循的,我们不需要创造新技术,需要做的只是应用和把握。”

“最大的问题就是:工期紧张,时间不足。”上海建工集团世博会园区工程指挥部工程部经理周连航说。

世博会总建设工期1000多天,其中第一年主要进行的都是道路建设。由于参与国家众多,涉及海量的多方协调工作,展览展示要求到了工程设计阶段仍无法完全确定,大量的自建馆的建设都留到了2009年才全面开工。

3年多时间要完成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世博园的建设速度必须达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过去十五年建设速度的两倍。简单说,世博园建设必须创造出新的“中国速度”。

即使是现在,距离所有工程结束仅剩10%工作量的日子,任何走在世博园区里的人,依然能感到园区所有人散发的能量。运输车辆不断,来往工人不停,地砖在铺设、门窗在校准……这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追赶速度的工地。

河南人李海民第一次来到世博工地,是去年11月。他刚离开温州的工地,立刻就加入了世博建设。2007年他曾希望参与鸟巢的建设,但可惜没能如愿,世博会给了他一次机会,“我们老家的人听说我们在上海建世博场馆,都觉得我们很牛。”

李海民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后就会去工地上班,直到晚上8点回世博园区内的工棚休息,其间的15个小时中,他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工地上。这种工作节奏,将保持至少两个月,等到他离开世博园工地为止。

世博建设指挥部的工作节奏同样如此,工作日9点正式开始工作,开会协调各方工作,查看园区建设进展,给各个展馆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下班之后很多工作人员都会将资料和文件带回家继续研究,一般要到午夜后才能休息。在周六周日,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室内也并不冷清,而这种工作节奏已经持续了一两年。

除了投入更多人力,建设方还通过优化设计及施工工艺、调整建设方案等方法,最大限度将工期提前。

而现在,在忙碌了三年多之后,人们终于可以看到世博园完工的终点线了。



拆迁


创沪动迁量之最

世博园建设需要在浦江两岸动迁居民18452户,企业272家,创下了上海历史上单个项目动迁量之最。

世博园建设,离不开做出贡献的另一群体——世博动迁居民。

在大华远景佳苑的一处三房二厅里,市民朱文洁倚在家中对着小区中庭的挑窗边接受记者采访,“如果没有世博会,我们全家可能还住在黄浦江畔连接浦东周家渡的江边码头旁、那5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

2003年年中,朱文洁一家搬离住了18年的黄浦半淞园路街道旧居,拿着动迁补偿款买下现在的房子。

一次看似被动的改变造就了不一样的未来。朱文洁现在过得很惬意。

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夏丽卿说,世博园最初的选址是在浦东黄楼。但此后巴黎欧洲大学一组大学生将世博园规划在黄浦江两岸的竞赛设计方案,引起了各方专家关注。跨江建设世博园,将原有的老工业基地和旧里迁走,这是难得良机。

“如果没有世博会这个契机,对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改造也会进行,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夏丽卿说。

上海世博的动迁涉及旧里、老公房、商品房等各种类型,还涉及多家历史悠久的知名企业,情况非常复杂。上海世博园建设需要在浦江两岸动迁居民18452户,企业272家,创下了上海历史上单个项目动迁量之最。但这一浩大的工程在2003年至2006年顺利完成。

在浦东南码头路街道,新区建设局与街道对口联络,帮助协调;司法局组织律师团深入动迁基地,主动为动迁居民和动迁公司提供法律援助;城工委牵头组织召开协调会,化解动迁矛盾;城管、规土、工商等单位进行大规模的拆违整治。

据南码头路街道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日子只能用几个词汇做概括:不休假、不外出,晚上加班、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

除了居民搬迁,世博园规划内原先的诸多工厂也逐渐迁离。上钢三厂车间会变成“宝钢大舞台”,废钢炉摇身一变成了雕塑,老厂房变身城市最佳实践区……

上海世博园区有30多万平方米场馆是由老建筑改建而成。而纵观世博覆盖的这5.28平方公里,恰沿着黄浦江上游书写了一卷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史,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华伦印染厂……他们虽为世博让路,但世博亦选择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历史建筑塑造成“更新上海的可能”。

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说,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大规模工业遗产和大的城市事件相结合,这届世博会约有25%的场馆由工业遗产改建而成。而这些浦江边上工业时代的遗存,也将与这座城市更长久的未来相叠加。

未来

树立城市的新标杆

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在世博之后永久保留,对于城市生活的探索样本将被更多人共享。

距离世博园开园,只有3个多月了。和参与建设的工人聊起即将开始的世博会,大家都显得充满期待。

“我会来看世博会的。”浙江来的刘祖超已经在工地干活一年有余,38岁的他希望能够带孩子们来参观世博会。刘祖超的孩子在家乡读小学,每次打电话都会问他些世博场馆的情况。刘祖超说,他孩子最喜欢世博轴,觉得很漂亮。刘祖超答应孩子,今年暑假来上海玩一次,到世博园参观那些漂亮的建筑,到时他还能扮演一下出色的导游。

在建筑师眼中,建成后世博园并不只是一片“漂亮的建筑”,世博园须为上海这个城市树立新标杆。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园区面积最大,参展单位最多,独立的国家馆、专用馆最多并不是上海世博会最独特的标志,人们应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第一次将城市列为主题”的理念上。“这一届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全球普遍关注的主题,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方式,并将在世博后永久保留‘城市最佳实践区’,让这些城市生活的探索样本被更多人共享。”

世博会之后,世博园的围栏将全部拆除,整个世博园区将与上海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世博园的建设史,也将成为整个上海建设史的一段篇章,记录下上海发展的一段黄金岁月。

“上海世博,不应该是以举办世博为最终目的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场地规划设计总监原田镇郎说,无论是哪届世博会,都希望给人类留下更多财富,“希望上海能面对21世纪,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实践得更好。”

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各国展馆初具雏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592/2759254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世博园区的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也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592/2759254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已经完工的世博中心



100天可以创造多少奇迹?答案也许令人惊喜。在过去的100天里,在上海浦江两岸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个展馆正从效果图中走进现实,成为世博园区中亮丽的风景线:“一轴四馆”大气恢弘,城市实践区各案例馆初具规模,外国自建馆开始展露其千姿百态……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前夕,东方网独家对园区进行了一番探访,感受园区建设“百米赛跑的最后十米冲刺”。

一轴四馆“弹眼落睛”

在卢浦大桥上往东看,中国馆那一抹亮丽的红色格外出挑。而进入园区来到世博轴前的感受又不一样,飞碟形状的演艺中心、方方正正的主题馆、气势恢宏的世博中心及中国馆尽收眼底,形成令人赞叹的建筑群,色调上强烈的对比用一句上海话来说简直让人“弹眼落睛”。

在世博园区“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中,中国馆、主题馆已进入全面布展阶段,世博中心已竣工,世博轴将于1月22日竣工。“一轴四馆”中开工最晚、单体钢结构量最大的工程——有着“艺海拾贝”美称的世博演艺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内部精装修和机电安装。中心的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时间会呈现不同形态,白天如“时光飞梭”、似“艺海拾贝”,夜晚则梦幻迷离,恍如“浮游都市”。

在世博轴上,间或还可以看到一些工人在做灯光调试、喷漆等最后的收尾工作。据介绍,上海世博会园区建筑工程量已完成90%,剩余的工程主要为遮阳、排水、停车、绿化等项目。“就好比百米赛跑嘛,现在90米已经跑完,还有最后十米的冲刺”,正在世博轴两旁布置绿化的一位师傅这样告诉我们。在一轴四馆周边的道路上,东方网记者看到,除了地上还有些尘土外,绿化基本铺设完毕,交通路牌也已竖起,不像之前进入园区时只能靠场馆位置来记路。

东方网记者从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指挥部了解到,随着园区主要场馆的封顶竣工,现在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就是园区场馆与场馆之间的道路铺装、绿化布置、施工临时建筑和垃圾的清理等。此外,园区的出入口广场、停车场也要争取在春节前基本成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0/8/842/84206_1200x1000_23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澳大利亚馆

各国展馆“初具雏形”

从“一轴四馆”沿着四通八达的高架步道慢慢向西走,就可以进入了国外展馆的集聚区域。2009年年中是国外自建馆集中开工建设的高峰期,比起倒计时200天时许多展馆刚刚结构封顶,100天之后,这些展馆中的大部分已经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开始呈现独具特色的创意。

在欧洲展馆片区,英国馆目前正在安装外部伸展出的大量带光源的触须,记者看到,这些触须显得十分柔软,可随风晃动,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后可变幻多种色彩和图案;芬兰馆“冰壶”白色“鱼鳞外墙”已经基本安装完毕;以浪漫和文艺为主题的法国馆则呈现出四四方方的格子造型;“万千柳条”编织成的西班牙馆已基本成形,但柳条目前还是白色的,并没有着色,不如设计效果图上的古朴,却格外有一种现代感;波兰馆的外观犹如折叠的纸张,镂空花纹的剪纸图案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在亚洲展馆片区,东方网记者看到,日本馆宛如一个紫色蚕茧,不断呼吸着,随着夜幕降临,紫色蚕宝宝身上还会发出幽幽的光芒;印度馆造型类似泰姬陵,有一个巨大的中央穹顶,目前正在做外墙的装饰;以色列馆的“海贝壳”、阿联酋馆的 “沙丘”……相信在5月1日开幕的世博会上,美轮美奂、争奇斗艳的建筑将令所有游客目不暇接,不出国门,体验环游世界的奇妙。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外星人?女子家门口拍到诡异生物 百万网友炸锅了
搬离加州后,很多人选择在这里定居
H1B抽签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一个时代终结…
美国AI霸权路线曝光 三科技巨头成最大赢家
川普出手 只用这招“一剑封喉” 就让两国同意停火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真正奇怪的是,释永信为何现在才被查?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大罢免失败 给民进党上了一堂民主课
参议员提法案:任何人只要在美国居住7年就发绿卡!
史无前例!美欧贸易协议 总价达$1.35万亿
特朗普: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来没去过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没有行医资格
关税收入超$3000亿,特朗普放话给美国人发红包!
58岁宋祖英罕见露面,短发造型惊艳,皮肤光泽Q弹
卢比奥:万斯是2028年美国总统“绝佳候选人”
美欧15%关税条件曝光!冯德莱恩:已是最佳结果
流亡政府:藏族歌手在中国被捕 疑因赞颂达赖喇嘛
川普花式改造白宫 装修前后对比图曝光 网友疯狂吐槽
中国大学文凭贬值,但学费飙涨
释永信涉刑事犯罪 严重违反戒律 包养多名情妇还有私生子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回顾世博园建设历程 3万人打造史上最大园区

小瓜头 2010-01-21 02:10:22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605/2760508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2009年10月14日,中国馆、世博轴等世博建筑已雏形初具。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605/2760508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世博进入倒计时600天,世博工地上当时很少能看见成形的展馆。本版图片 王浩然 早报资料

经历了3年又5个月的漫长建设,上海世博园终于发起了开园前最后的冲刺。

1月12日,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誓师大会上,世博工程建设指挥部宣布,上海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已经完成90%,预计整个园区工程建设将于3月底4月初全面完成。

行走在浦东南路上的上海市民,已经能够透过围栏,清晰地欣赏到中国馆方正的棱角,以及中国馆身后庞大的世博建筑群。人们现在还说不请这些建筑各自的名字,但相信在半年之后,多数建筑的大名就将为众人所熟识。

世博史上最浩大的园区建设工程即将收尾。前后接近4年的建设之中,园区内外的种种故事也将留给后人长久的回味。

工程

史上最大世博园

建设高峰时期,工人总量达3万人,同时施工的单位超100个。

2010年1月10日下午,到世博园工作已经三个月的工人王明海迷路了。他要去太平洋联合馆旁的一个工地送材料,但已经绕着同一块休闲区转了两圈。“我记得应该是往东边走……这儿地方太大,不太熟……”

王明海的感叹不无道理。翻开任何一本上海世博园的宣传册,人们都会读到一串用以描绘这座园区的数字:世博园规划用地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3.93平方公里,浦西1.3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涉及工程单体项目200多个。所有这些数字都说明了同一个事实:这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以来,最大的一个世博园。

最大的世博园,自然有最大的工程量。园区内,仅世博组织方负责建造的工程,就签订了超过1000份合同,协议直接涉及的单位有400多家。整个建设中,高峰时期的工人总量达到3万人,同时施工的单位超过100个。

最后两年的建设中,世博园成为了上海最大的建筑工人工作点。经过数以万计建设者的精心打造,现在黄浦江两岸,这个庞大的世博园已经雏形初具。参观者常常品评各国风格各异的国家馆:方正的中国馆庄重大气,一旁的卢森堡馆则绿树环绕;美国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日本馆则以蚕丝寓意中日交流;挪威馆的大柱象征着北欧的森林,芬兰馆的外形则取自寒带的冰壶。毫无疑问,最大的园区也最宽容地容纳了各个国家、各个场馆独自的个性,最终也将提供给参展方最自由的舞台。

建设

加油,提速

李海民每天5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后就会去工地上班,直到晚上8点。这种工作节奏将保持至少两个月。

完成大体量的上海世博园建设工程,速度成为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最大难题。

“从技术角度来说,世博园建设中多数都是常规和成熟的工艺。”世博局工程部部长席群峰解释说,园区建设中确实也涉及到了许多先进的难点技术,比如中国馆的斗拱技术,主题馆大跨度无柱梁的架设等等,不过这些施工虽然有相当的难度,但和建设“鸟巢”等的奥运工程不同,这些项目凭借施工方现有的技术都能够完成。“这些技术都是有先前经验可循的,我们不需要创造新技术,需要做的只是应用和把握。”

“最大的问题就是:工期紧张,时间不足。”上海建工集团世博会园区工程指挥部工程部经理周连航说。

世博会总建设工期1000多天,其中第一年主要进行的都是道路建设。由于参与国家众多,涉及海量的多方协调工作,展览展示要求到了工程设计阶段仍无法完全确定,大量的自建馆的建设都留到了2009年才全面开工。

3年多时间要完成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世博园的建设速度必须达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过去十五年建设速度的两倍。简单说,世博园建设必须创造出新的“中国速度”。

即使是现在,距离所有工程结束仅剩10%工作量的日子,任何走在世博园区里的人,依然能感到园区所有人散发的能量。运输车辆不断,来往工人不停,地砖在铺设、门窗在校准……这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追赶速度的工地。

河南人李海民第一次来到世博工地,是去年11月。他刚离开温州的工地,立刻就加入了世博建设。2007年他曾希望参与鸟巢的建设,但可惜没能如愿,世博会给了他一次机会,“我们老家的人听说我们在上海建世博场馆,都觉得我们很牛。”

李海民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后就会去工地上班,直到晚上8点回世博园区内的工棚休息,其间的15个小时中,他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工地上。这种工作节奏,将保持至少两个月,等到他离开世博园工地为止。

世博建设指挥部的工作节奏同样如此,工作日9点正式开始工作,开会协调各方工作,查看园区建设进展,给各个展馆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下班之后很多工作人员都会将资料和文件带回家继续研究,一般要到午夜后才能休息。在周六周日,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室内也并不冷清,而这种工作节奏已经持续了一两年。

除了投入更多人力,建设方还通过优化设计及施工工艺、调整建设方案等方法,最大限度将工期提前。

而现在,在忙碌了三年多之后,人们终于可以看到世博园完工的终点线了。



拆迁


创沪动迁量之最

世博园建设需要在浦江两岸动迁居民18452户,企业272家,创下了上海历史上单个项目动迁量之最。

世博园建设,离不开做出贡献的另一群体——世博动迁居民。

在大华远景佳苑的一处三房二厅里,市民朱文洁倚在家中对着小区中庭的挑窗边接受记者采访,“如果没有世博会,我们全家可能还住在黄浦江畔连接浦东周家渡的江边码头旁、那5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

2003年年中,朱文洁一家搬离住了18年的黄浦半淞园路街道旧居,拿着动迁补偿款买下现在的房子。

一次看似被动的改变造就了不一样的未来。朱文洁现在过得很惬意。

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夏丽卿说,世博园最初的选址是在浦东黄楼。但此后巴黎欧洲大学一组大学生将世博园规划在黄浦江两岸的竞赛设计方案,引起了各方专家关注。跨江建设世博园,将原有的老工业基地和旧里迁走,这是难得良机。

“如果没有世博会这个契机,对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改造也会进行,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夏丽卿说。

上海世博的动迁涉及旧里、老公房、商品房等各种类型,还涉及多家历史悠久的知名企业,情况非常复杂。上海世博园建设需要在浦江两岸动迁居民18452户,企业272家,创下了上海历史上单个项目动迁量之最。但这一浩大的工程在2003年至2006年顺利完成。

在浦东南码头路街道,新区建设局与街道对口联络,帮助协调;司法局组织律师团深入动迁基地,主动为动迁居民和动迁公司提供法律援助;城工委牵头组织召开协调会,化解动迁矛盾;城管、规土、工商等单位进行大规模的拆违整治。

据南码头路街道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日子只能用几个词汇做概括:不休假、不外出,晚上加班、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

除了居民搬迁,世博园规划内原先的诸多工厂也逐渐迁离。上钢三厂车间会变成“宝钢大舞台”,废钢炉摇身一变成了雕塑,老厂房变身城市最佳实践区……

上海世博园区有30多万平方米场馆是由老建筑改建而成。而纵观世博覆盖的这5.28平方公里,恰沿着黄浦江上游书写了一卷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史,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华伦印染厂……他们虽为世博让路,但世博亦选择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历史建筑塑造成“更新上海的可能”。

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说,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大规模工业遗产和大的城市事件相结合,这届世博会约有25%的场馆由工业遗产改建而成。而这些浦江边上工业时代的遗存,也将与这座城市更长久的未来相叠加。

未来

树立城市的新标杆

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在世博之后永久保留,对于城市生活的探索样本将被更多人共享。

距离世博园开园,只有3个多月了。和参与建设的工人聊起即将开始的世博会,大家都显得充满期待。

“我会来看世博会的。”浙江来的刘祖超已经在工地干活一年有余,38岁的他希望能够带孩子们来参观世博会。刘祖超的孩子在家乡读小学,每次打电话都会问他些世博场馆的情况。刘祖超说,他孩子最喜欢世博轴,觉得很漂亮。刘祖超答应孩子,今年暑假来上海玩一次,到世博园参观那些漂亮的建筑,到时他还能扮演一下出色的导游。

在建筑师眼中,建成后世博园并不只是一片“漂亮的建筑”,世博园须为上海这个城市树立新标杆。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说,园区面积最大,参展单位最多,独立的国家馆、专用馆最多并不是上海世博会最独特的标志,人们应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第一次将城市列为主题”的理念上。“这一届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全球普遍关注的主题,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方式,并将在世博后永久保留‘城市最佳实践区’,让这些城市生活的探索样本被更多人共享。”

世博会之后,世博园的围栏将全部拆除,整个世博园区将与上海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世博园的建设史,也将成为整个上海建设史的一段篇章,记录下上海发展的一段黄金岁月。

“上海世博,不应该是以举办世博为最终目的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场地规划设计总监原田镇郎说,无论是哪届世博会,都希望给人类留下更多财富,“希望上海能面对21世纪,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实践得更好。”

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各国展馆初具雏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592/2759254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世博园区的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也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10/pics/27592/2759254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已经完工的世博中心



100天可以创造多少奇迹?答案也许令人惊喜。在过去的100天里,在上海浦江两岸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个展馆正从效果图中走进现实,成为世博园区中亮丽的风景线:“一轴四馆”大气恢弘,城市实践区各案例馆初具规模,外国自建馆开始展露其千姿百态……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前夕,东方网独家对园区进行了一番探访,感受园区建设“百米赛跑的最后十米冲刺”。

一轴四馆“弹眼落睛”

在卢浦大桥上往东看,中国馆那一抹亮丽的红色格外出挑。而进入园区来到世博轴前的感受又不一样,飞碟形状的演艺中心、方方正正的主题馆、气势恢宏的世博中心及中国馆尽收眼底,形成令人赞叹的建筑群,色调上强烈的对比用一句上海话来说简直让人“弹眼落睛”。

在世博园区“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中,中国馆、主题馆已进入全面布展阶段,世博中心已竣工,世博轴将于1月22日竣工。“一轴四馆”中开工最晚、单体钢结构量最大的工程——有着“艺海拾贝”美称的世博演艺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内部精装修和机电安装。中心的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时间会呈现不同形态,白天如“时光飞梭”、似“艺海拾贝”,夜晚则梦幻迷离,恍如“浮游都市”。

在世博轴上,间或还可以看到一些工人在做灯光调试、喷漆等最后的收尾工作。据介绍,上海世博会园区建筑工程量已完成90%,剩余的工程主要为遮阳、排水、停车、绿化等项目。“就好比百米赛跑嘛,现在90米已经跑完,还有最后十米的冲刺”,正在世博轴两旁布置绿化的一位师傅这样告诉我们。在一轴四馆周边的道路上,东方网记者看到,除了地上还有些尘土外,绿化基本铺设完毕,交通路牌也已竖起,不像之前进入园区时只能靠场馆位置来记路。

东方网记者从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指挥部了解到,随着园区主要场馆的封顶竣工,现在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就是园区场馆与场馆之间的道路铺装、绿化布置、施工临时建筑和垃圾的清理等。此外,园区的出入口广场、停车场也要争取在春节前基本成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0/8/842/84206_1200x1000_23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澳大利亚馆

各国展馆“初具雏形”

从“一轴四馆”沿着四通八达的高架步道慢慢向西走,就可以进入了国外展馆的集聚区域。2009年年中是国外自建馆集中开工建设的高峰期,比起倒计时200天时许多展馆刚刚结构封顶,100天之后,这些展馆中的大部分已经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开始呈现独具特色的创意。

在欧洲展馆片区,英国馆目前正在安装外部伸展出的大量带光源的触须,记者看到,这些触须显得十分柔软,可随风晃动,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后可变幻多种色彩和图案;芬兰馆“冰壶”白色“鱼鳞外墙”已经基本安装完毕;以浪漫和文艺为主题的法国馆则呈现出四四方方的格子造型;“万千柳条”编织成的西班牙馆已基本成形,但柳条目前还是白色的,并没有着色,不如设计效果图上的古朴,却格外有一种现代感;波兰馆的外观犹如折叠的纸张,镂空花纹的剪纸图案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在亚洲展馆片区,东方网记者看到,日本馆宛如一个紫色蚕茧,不断呼吸着,随着夜幕降临,紫色蚕宝宝身上还会发出幽幽的光芒;印度馆造型类似泰姬陵,有一个巨大的中央穹顶,目前正在做外墙的装饰;以色列馆的“海贝壳”、阿联酋馆的 “沙丘”……相信在5月1日开幕的世博会上,美轮美奂、争奇斗艳的建筑将令所有游客目不暇接,不出国门,体验环游世界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