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中国人的钱最容易骗:“国际大奖”专为中国定做(图)

中国人的钱最容易骗:“国际大奖”专为中国定做

文章来源: 秦汉文长 于 2009-12-28 23:55:4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编者按:12月23日,本报刊登了《金色大厅“镀金”之风何时休》一文,分析了国内演出团体一窝蜂奔向奥地利金色大厅的现象,挑破了金色大厅的“艺术泡沫”,引起极大反响。而与“金色大厅情结”类似的,还有“国际评奖情结”。《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所谓的“国际奖”掺水现象严重,甚至因为中国人的热衷而度身订做,从中渔利。今天,我们特发此调查,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国际奖”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希望提个醒: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需要得到国际认同,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12月26日,中国武广高铁创下“世界第一”的运营时速,全球瞩目。在“中国制造”、“中国力量”不断“提速”,获得世界认可的同时,各行各业的国际荣誉也接踵而至,鼓舞人心。

  然而遗憾的是,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跑奖”、“要奖”蔚然成风,仿佛只有冠以“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才底气十足。针对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相应的奖项。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感慨地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atchpic/2/2D/2DBFE489A01298E993DA2611EC22F10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洋奖”高于“土奖”

  “国际奖”盯准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人对国际评奖热衷的新闻经常传出。

  一些制片人、导演热衷于拍摄专门的“搏奖影片”,一个闯关不成就去另一个,许多影片已参加过多个甚至多年国际评奖,却压根儿没在国内公映过;一些文学、艺术、科技人士,在评职称、争项目,或举办各种营利活动时,往往拿出各种国际奖项,但实质“水分不少”。

  林林总总,对“外国月亮”趋之若鹜,让西方一些人也“灵机一动”,专门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奖”。总部位于丹麦的“未来创意奖”就是这样一个奖项。记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未来创意奖”的主席格拉维森。这位主席得意洋洋地说,他刚开始“创意”出这个奖项时曾忐忑不安,但没想到他的那些亚洲朋友告诉他,“未来创意奖”帮助他们的产品在国内闯出了名气,为此格拉维森还获得了朋友一笔不菲的回报。

  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侨邓先生告诉记者,在英国尤其是伦敦,一些打着“皇家”、“英国国家”等字眼的颁奖活动往往名不符实。尽管如此,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评。“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对‘洋奖项’的认同感明显高于‘土奖项’。近年来,中国国力提高,对国际荣誉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让一些人嗅到了‘获利空间’,找到了可乘之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评奖机构”在相当多的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一些生活在当地的华人,也成了他们试图利用的桥梁。所谓的评奖委员会,会提供“充分”的材料,以展示其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足够方便中方企业制作广告之用。

  安德斯·鲍威尔教授说,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历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时,都存在过“国际奖情结”。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国实在太大了,当许多中国人都有“国际奖情结”时,自然就会引发世界的关注。

  国外自弹自唱,国内夸大影响

  “国际奖”掺水有三招

  在西方,大多数知名奖项,特别是科学类的,都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随着市场需求旺盛,许多所谓“国际奖”则水分不断增多,“掺水”奥妙各有不同。

  奥妙之一:夸大影响,借力打力。

  在国外,许多人文科学评奖的主观性很强,而且“门槛”很低。比如法国的文学奖一年多达400多个,一天摊一个还有富余。许多奖项属于“萝卜青菜、各人所爱”的小圈子,认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一些获奖者便抓住这种“芝麻”大做文章。前几年中国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就靠一次“海外征文第一名” 起家,但那个比赛其实是划区评比,她所在的赛区只有两名参赛者。

  近年来,德国工业设计奖项——红点奖,被不少中国企业称为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金像奖”。而记者了解到,这家评奖机构特设了“中国赛区”,标准当然与德国总部评奖有所不同,而且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但中国企业在宣传时,却很少提及是“中国赛区”的奖项。

  奥妙之二:内外勾结,一拍即合。

  不论文艺界还是商界,一些所谓“大奖”往往是“自弹自唱”。去年,一个号称“剑桥”颁奖的留学生评奖活动,在当地华人圈中搞得轰轰烈烈。主办单位是一家商业公司,但却挂着与英国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的名义,向留学生征集论文。声明说,只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就可以有参评的资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他把一篇作业交了上去,没想到竟被告之获得了“优秀论文奖”。等他到了颁奖现场才知道,获得该项“殊荣”的至少有100人。这名学生说,其实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他觉得这个证书很值,因为凭着这个证书回到中国,会被刮目相看。

  奥妙之三:李代桃僵,移花接木。

  一些企业自知产品无法在正规博览会上获奖,但依然前往会议举办地。因为,一般而言,大型博览会的场外,都会同时举办一系列同类型的小型、外围展览会。这些展会门槛低、获奖也容易,企业、产品获得这些奖项回国后,就以“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之类装点门面。

  比如,一位加拿大当地朋友就回忆称,温哥华世博会结束后,许多声称“获奖”的中国企业、产品,所获得的就是这种外围奖——是“温哥华的博览会”奖,但绝不是“温哥华博览会奖”。

  自我认同不等于西方认同

  中国人应该更自信

  针对这种现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认为,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所有“后进”的现代国家,进入现代社会体系都面临一个如何被接受、认同的过程。这往往容易形成文化焦虑:想向外界证实自己的文化多么优秀,而潜意识里却要取悦西方的文化。中国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段里,对待西方文化,一直在两端摇摆,时而全盘西化,时而全面否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只有先获得西方认同才能自我认同。

  周宁说,虽然中国现在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在迅速增强,但中国的文化自信还远没有建立起来。重建文化自信要理性、平和,不能总是“一边倒”。现在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这个问题,至少说明文化心理的自觉已经出现。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中国人对国外评奖格外看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在过去积弱的时候,中国尤其渴望得到世界的肯定;二是现在全球化进程发展很快,到国外评奖反映了对全球化的重视,并希望借国外的肯定增加在本土的感召力,扩大内部影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自信心在逐步提高,对国际情况也越来越了解,国际认可的效应在呈现递减趋势。追求国际肯定不是坏事,也是有必要的,但不必过分重视,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适当追求但不刻意夸大,得不到也不要失落。”张颐武说。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外星人?女子家门口拍到诡异生物 百万网友炸锅了
搬离加州后,很多人选择在这里定居
H1B抽签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一个时代终结…
美国AI霸权路线曝光 三科技巨头成最大赢家
川普出手 只用这招“一剑封喉” 就让两国同意停火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真正奇怪的是,释永信为何现在才被查?
大罢免失败 给民进党上了一堂民主课
参议员提法案:任何人只要在美国居住7年就发绿卡!
史无前例!美欧贸易协议 总价达$1.35万亿
特朗普: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来没去过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没有行医资格
关税收入超$3000亿,特朗普放话给美国人发红包!
美欧15%关税条件曝光!冯德莱恩:已是最佳结果
流亡政府:藏族歌手在中国被捕 疑因赞颂达赖喇嘛
卢比奥:万斯是2028年美国总统“绝佳候选人”
川普花式改造白宫 装修前后对比图曝光 网友疯狂吐槽
中国大学文凭贬值,但学费飙涨
川普加码?欧盟对美投资5000亿被改6000亿,手写字迹曝光
6大学生溺亡的140分钟:从坠落到被救出 期间发生了啥?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人的钱最容易骗:“国际大奖”专为中国定做

秦汉文长 2009-12-28 23:55:40


  编者按:12月23日,本报刊登了《金色大厅“镀金”之风何时休》一文,分析了国内演出团体一窝蜂奔向奥地利金色大厅的现象,挑破了金色大厅的“艺术泡沫”,引起极大反响。而与“金色大厅情结”类似的,还有“国际评奖情结”。《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所谓的“国际奖”掺水现象严重,甚至因为中国人的热衷而度身订做,从中渔利。今天,我们特发此调查,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国际奖”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希望提个醒: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需要得到国际认同,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12月26日,中国武广高铁创下“世界第一”的运营时速,全球瞩目。在“中国制造”、“中国力量”不断“提速”,获得世界认可的同时,各行各业的国际荣誉也接踵而至,鼓舞人心。

  然而遗憾的是,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跑奖”、“要奖”蔚然成风,仿佛只有冠以“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才底气十足。针对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国外一些人甚至专门创造出相应的奖项。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感慨地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atchpic/2/2D/2DBFE489A01298E993DA2611EC22F10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洋奖”高于“土奖”

  “国际奖”盯准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人对国际评奖热衷的新闻经常传出。

  一些制片人、导演热衷于拍摄专门的“搏奖影片”,一个闯关不成就去另一个,许多影片已参加过多个甚至多年国际评奖,却压根儿没在国内公映过;一些文学、艺术、科技人士,在评职称、争项目,或举办各种营利活动时,往往拿出各种国际奖项,但实质“水分不少”。

  林林总总,对“外国月亮”趋之若鹜,让西方一些人也“灵机一动”,专门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奖”。总部位于丹麦的“未来创意奖”就是这样一个奖项。记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未来创意奖”的主席格拉维森。这位主席得意洋洋地说,他刚开始“创意”出这个奖项时曾忐忑不安,但没想到他的那些亚洲朋友告诉他,“未来创意奖”帮助他们的产品在国内闯出了名气,为此格拉维森还获得了朋友一笔不菲的回报。

  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侨邓先生告诉记者,在英国尤其是伦敦,一些打着“皇家”、“英国国家”等字眼的颁奖活动往往名不符实。尽管如此,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评。“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对‘洋奖项’的认同感明显高于‘土奖项’。近年来,中国国力提高,对国际荣誉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让一些人嗅到了‘获利空间’,找到了可乘之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评奖机构”在相当多的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一些生活在当地的华人,也成了他们试图利用的桥梁。所谓的评奖委员会,会提供“充分”的材料,以展示其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足够方便中方企业制作广告之用。

  安德斯·鲍威尔教授说,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历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时,都存在过“国际奖情结”。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国实在太大了,当许多中国人都有“国际奖情结”时,自然就会引发世界的关注。

  国外自弹自唱,国内夸大影响

  “国际奖”掺水有三招

  在西方,大多数知名奖项,特别是科学类的,都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随着市场需求旺盛,许多所谓“国际奖”则水分不断增多,“掺水”奥妙各有不同。

  奥妙之一:夸大影响,借力打力。

  在国外,许多人文科学评奖的主观性很强,而且“门槛”很低。比如法国的文学奖一年多达400多个,一天摊一个还有富余。许多奖项属于“萝卜青菜、各人所爱”的小圈子,认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一些获奖者便抓住这种“芝麻”大做文章。前几年中国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就靠一次“海外征文第一名” 起家,但那个比赛其实是划区评比,她所在的赛区只有两名参赛者。

  近年来,德国工业设计奖项——红点奖,被不少中国企业称为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金像奖”。而记者了解到,这家评奖机构特设了“中国赛区”,标准当然与德国总部评奖有所不同,而且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但中国企业在宣传时,却很少提及是“中国赛区”的奖项。

  奥妙之二:内外勾结,一拍即合。

  不论文艺界还是商界,一些所谓“大奖”往往是“自弹自唱”。去年,一个号称“剑桥”颁奖的留学生评奖活动,在当地华人圈中搞得轰轰烈烈。主办单位是一家商业公司,但却挂着与英国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的名义,向留学生征集论文。声明说,只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就可以有参评的资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他把一篇作业交了上去,没想到竟被告之获得了“优秀论文奖”。等他到了颁奖现场才知道,获得该项“殊荣”的至少有100人。这名学生说,其实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他觉得这个证书很值,因为凭着这个证书回到中国,会被刮目相看。

  奥妙之三:李代桃僵,移花接木。

  一些企业自知产品无法在正规博览会上获奖,但依然前往会议举办地。因为,一般而言,大型博览会的场外,都会同时举办一系列同类型的小型、外围展览会。这些展会门槛低、获奖也容易,企业、产品获得这些奖项回国后,就以“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之类装点门面。

  比如,一位加拿大当地朋友就回忆称,温哥华世博会结束后,许多声称“获奖”的中国企业、产品,所获得的就是这种外围奖——是“温哥华的博览会”奖,但绝不是“温哥华博览会奖”。

  自我认同不等于西方认同

  中国人应该更自信

  针对这种现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认为,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所有“后进”的现代国家,进入现代社会体系都面临一个如何被接受、认同的过程。这往往容易形成文化焦虑:想向外界证实自己的文化多么优秀,而潜意识里却要取悦西方的文化。中国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段里,对待西方文化,一直在两端摇摆,时而全盘西化,时而全面否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只有先获得西方认同才能自我认同。

  周宁说,虽然中国现在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在迅速增强,但中国的文化自信还远没有建立起来。重建文化自信要理性、平和,不能总是“一边倒”。现在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这个问题,至少说明文化心理的自觉已经出现。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中国人对国外评奖格外看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在过去积弱的时候,中国尤其渴望得到世界的肯定;二是现在全球化进程发展很快,到国外评奖反映了对全球化的重视,并希望借国外的肯定增加在本土的感召力,扩大内部影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自信心在逐步提高,对国际情况也越来越了解,国际认可的效应在呈现递减趋势。追求国际肯定不是坏事,也是有必要的,但不必过分重视,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适当追求但不刻意夸大,得不到也不要失落。”张颐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