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了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获得理想的数据,不惜明里暗里要求甚至逼迫未就业毕业生“被就业”,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造假行为。这些“被就业”的毕业生,实际上也被动地成了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的配合者和牺牲品。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近些年来,各地高校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工作抓得很紧,其重视的程度,有时比一些地方对高考升学率的追求犹有过之。高校如此行事,与教育主管部门将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一项硬指标,并用于调控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无关系。教育部2003年下发文件,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及专业,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更是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在就业率指标的压力之下,一些高校出现了操纵毕业生“被就业”的荒唐故事,似乎也就不足为怪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教育部门取消高校就业率这项硬指标,结果又会如何呢?由于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仍然要接受社会的评判和考生的选择,就是取消高校就业率的硬性考核,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仍将不会有所降低。
由于在统计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空间,就业率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不小的伤害。鉴于此,目前一方面要逐步淡化直至取消由行政主管部门施加于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压力,以减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冲动。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套更科学、更权威的高校就业率统计体系。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保证高校就业率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