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举行2009年端午祭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tp/news/2009/05-28/U179P4T8D1711163F107DT200905281555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5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各地民众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共同欢庆这一传统节日。图为一场以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民众参与互动为主题的端午节庆活动,在北京蟹岛举行。其中“汉衣坊”汉式礼仪端午祭祀活动,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华夏祭礼文化。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端”是“开端”的意思,“午”与“五”意同,端午就是五月开端的第五天。关于端午节,大家熟知的是为纪念诗人屈原投江自杀而来。
屈原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他的家乡在今三峡地区湖北省秭归县的乐平里。这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难忍即将面临的亡国之痛(后楚为秦所灭),于当年农历五月五日在汩罗江投江自杀。百姓闻讯,纷纷开动船只从各方赶往捞救。为使遗体免被鱼鳖侵食,又往江中投放粽子之类食物(并带五彩丝及楝叶)。如此,后来演化为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角黍投江”的习俗。
端午节固然有纪念诗人屈原的原因,但追根溯源,却真正始于中华民族
远古的“龙”图腾崇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普遍、最典型的图腾崇拜是“龙”的崇拜。华夏先人早在轩辕黄帝之前的伏羲氏时代就以“龙”为部族图腾,其后女娲、舜、禹都是以“龙”为图腾的部族领袖。我国古代典籍不乏“祭龙”的记载,都是把“龙”作为雨神来祭奠的。因此中华民族一直号称“龙”的传人。
端午这天正是祭龙大典中最为隆重的一天。而“龙舟竞渡”则是为祭祀“龙”而开展的一种集体活动。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开端距今已在五千年以上,比两千余年前抢救屈原的活动还早两千多年。
因此,我们认为,端午节应是以上两种说法的结合。
至于端午节的另一些来源,如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之推、为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名臣伍子胥、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而设,这些说法有一些传说或记载,可作参考,但却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