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旱区:“只有外出打过工的年轻人才洗澡”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河南嵩县朱王梁村缺水严重,有村民洗衣机一缸水要洗六轮衣服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887/1588739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由于泉眼全部干涸了,村民们只能到很远的大河里去担水了。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887/1588741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今年赶上大旱,村子附近的最后一个泉眼也干枯了。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887/1588743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由于用不上水,女儿出嫁时留给家里的洗衣机成了朱成德家中的一件摆设。  本报特派记者郭现中摄

河南省嵩县一个普通的山村——朱王梁村,缺水的大山,好似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压在2000多位村民的脊梁上,痛苦不堪。今年这次大旱,让这份苦楚变本加厉。

沿着曲折难行的山路,下山挑水成了村民生活的常态:“深挖窖,广存水”,成为村民坚信的民间智慧;缺乏劳力又无钱挖水窖的村民,挨家讨水成了无奈之举;洗澡洗衣这种日常生活,成为村民的奢侈行为……

讨水

王香拖着年迈的身体,挑着两个空桶挨家挨户借水吃。洗脸水要洗了再洗,最后倒给两头牛喝掉。

2月12日中午,旱情持续,阳光直直地照在缺水的朱王梁村。

村民张雄伟正做着午饭,他从水窖里抽出一瓢水,加上玉米粉和几块切碎的红薯,倒到大锅里煮,这些水在水窖里存放了一年。“天太旱了,地里的菜都死了,只能喝这个了。”等着一锅玉米羹煮好了,张雄伟拿出一些馒头和油条,这是在春节时做好存放至今的。

做饭时,张雄伟一直带着笑容,老婆在4个月前又为他添了一个儿子。张雄伟盛起一碗玉米羹、拿起一个馒头走向屋内,体弱的老婆躺在床上,怀里抱着儿子,等着这顿午餐。

就在张雄伟吃着玉米羹时,68岁的村民王香正为中饭发愁,没有水窖存水,家中已无水可用。

王香的3个女儿出嫁多年,只有她与68岁的丈夫朱金亭两人相濡以沫。前不久,朱金亭砍柴时脚崴了,脚踝肿得像馒头。王香拖着年迈的身体,挑着两个空桶挨家挨户借水吃。1个小时,转了几户人家,凑起两桶水。家中这些水除了吃外,洗脸水要洗了再洗,最后倒给两头牛喝掉。王香估计,这些水勉强可够两人用一天。

王香的家中也开始修建水窖,但今年雨季来临前,一家人可能还是要挑水、借水用。

村里大人们都为缺水发愁,在山头土堆上玩耍的孩子们顾不上这么多,把土堆当做滑滑梯。这些孩子都是蓬头垢面的,甚至睫毛上都落满灰尘。一个孩子嫌身上的土太多了,随手捡了一根树枝,拍打着身上的土。

“为啥不去洗澡?”有旁人问到这个问题,顿时引来村里人的一片笑声。“只有外出打过工的年轻人才洗澡。”村里人说,就算洗澡的年轻人,也只会在每年春节前,去县城的澡堂洗一次。

除了洗澡,洗衣服在村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月12日下午2时许,65岁的村民朱凤亭端着一篮子衣服,步行10多里地去山沟的水池洗衣服。刚走到水池旁,朱凤亭已是气喘吁吁,“这些衣服,已有半年没有洗过了。”朱凤亭用水将衣服浸湿,在上面打着肥皂,衣服的领口和袖口已有些变色。

朱小娟也在洗衣服,只不过她家用的是洗衣机。今年春节,小娟用在广东打工一年所存的800元钱,为家里买了第一台双缸洗衣机。他们用洗衣机洗衣服,却并不省事。为节省水,洗衣机只洗涤而不排水,一件洗完一遍后,再拿到脸盆中漂洗一遍。洗衣机中翻转的水已变得比黄河水更加浑浊。“这些水,已经洗了六轮衣服了。”小娟说。

发生在朱王梁村这一切都是与缺水有关。


挑水

山间最后一滴泉水干了,村民只能多走10倍的路程,到山沟的河里挑水

朱王梁村坐落在伏牛山余脉之上,面朝伊河,整个村分为范梁、朱梁、王梁和八大沟4个小村,当地人俗称“三梁一沟”,共有2000多村民。

村民每次去县城办事,都要走20里的山路,来到公路边等车。由于地处山区,常年以来,朱王梁村村民与河水遥首向往,却因山路崎岖,水管难以铺设。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河水流走,无法引水到村里。

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村里无法打水井。过去的几十年里,村里人只能去山腰的一眼山泉打水。当时,村民只需从村头步行两三里地,便可挑水回家,泉水长流,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但在两年前,山间这个泉眼中最后一滴水也干了,空留一个石洞,里面落满枯叶。2月12日,村民朱双德跳进这个干涸的石洞比画着说,失去了这眼山泉,朱王梁村村民只能多走10倍的路程,到山沟的河里挑水。

维系全村人的这眼山泉为何会干涸呢?当地村民如此解释,4年前,山脚下开设了一家矿场,开采金属钼,日夜炸山开石,打乱了村里宁静的生活,更是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原本有的地下水逐渐消失。

“矿场开起来后,泉眼中的水一天天地变少,直到最后一滴不剩!”当地村民说,他们曾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这些问题,却一直没有结果。

今年这场大旱,却让朱王梁村缺水的情况变得更加突出。

“如果有了那口山泉,我们还可以从干旱中挨过去。”67岁的村民张向南正在田里翻着土,望着快要旱死的麦苗,不禁叹息。由于极度缺水,不少村民对田里的庄稼已经放弃。

蓄水

没了山泉水,只能靠水窖存放雨水。“一个水缸起码要花70多元钱,我买不起。”

现在村里对付缺水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建水窖存水。

2月13日,王香家中做水窖的洞终于挖成了,丈夫朱金亭和两个女婿花了一周时间,终于完成了修水窖的第一步。下一步,王香准备买些水泥、砖块和钢筋,请一些水泥工来修建水窖的内壁。

在村里,哪户人家修建水窖好似一个令人注目的工程,在开始挖土时,就会有不少村里人过来围观、评论。王香的水窖位于自家院子里,虽然工程只完成了第一步,但不少村民都热情地过来出谋划策。

如果不出意外,王香就可以在今年雨季来临前用上这个水窖。等到夏季充沛的雨水盛满整个水窖,王香一家人就可以用上一年。

“由于没有了山泉水,只能靠水窖存放雨水。”朱王梁村一个大队长说,早在2005年,村里就发动村民修建水窖。在当时,修建一个水窖,政府会免费提供两吨水泥和30公斤钢筋。

“不过,起初村民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这个大队长说,整个村里修建水窖的,只有10户左右。说起为何村民的热情不高时,这个大队长说,“由于过去都去挑山泉,村民不太习惯用水窖存放的雨水。”

虽然政府免费供应水泥、钢筋的政策已没有了,但村民需要水窖的想法却越来越迫切。

由于家中没钱,60岁的朱成德一直无力修水窖,一家人的用水都靠一口破旧的水缸。水缸已用了20多年,上面布满裂缝,被竹条和钢丝裹了一圈又一圈。“一个水缸起码要花70多元钱,我买不起。”朱成德说,每次装水时,水缸不能装得太满,否则会漏。

由于用不上水,女儿出嫁时留给家里的一台洗衣机,成了朱成德家中的一件摆设。

今年的大旱,不少村民明白只有用自己的方式———修建水窖,对抗短期难以解决的干旱。2月13日,元宵节刚过完没几天,村里有大约3户人家动工修建水窖。

用水

只有17岁的她,正是爱漂亮的年龄,但多洗一次头,都会引来父母的责难。

“走出大山,城里有水,可以挣到钱。”村头通往公路20多里的山间小径,成了不少怀揣梦想的年轻村民希望之路。

2月13日,在村口的路上,57岁的母亲谢六叶提着行李,送女儿朱灵珊去公路上坐车。朱灵珊要去平顶山一家餐馆打工,在随身的行李中,有3件脏衣服准备带去洗。

朱灵珊去年一年都在这家餐馆打工,每月收入只有600多元,除去平日的花销,她根本存不下钱。虽然辛苦了一年没有挣到钱,朱灵珊还是决定外出打工。“虽然没什么钱,但生活要比在村里好。”

春节前,朱灵珊回家后喝了自家水窖存放的水,就开始拉肚子,吃了一周的药才慢慢地好了,并继续吃家中的存水。“经过一周的时间,肚子也习惯了。”朱灵珊说,原来在家里的时候,并不觉得水窖的水难吃。

除了自己的肚子外,朱灵珊也不适应村里的生活方式。只有17岁的她,正是爱漂亮的年龄,这个年轻的姑娘多洗一次头,都会引来父母的责难。说起女儿洗头被骂的事情,母亲谢六叶在一旁不住地摇头,“家中没水呀,没有办法!”

朱王梁村里,许多房子还是用黄泥、麦秆修建。有些村民家中几个儿子,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无法找到对象。

“女方的条件不高,只想我家里有栋砖瓦房。”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何海龙无奈地说,因为家中没有修房子的5万元钱,一门说了很久的婚事只能黄掉。

原本想靠自己打工能挣些钱的何海龙,在去年的金融海啸中,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在广州番禺一家制衣厂打工一年的何海龙,还是借了几百元钱,才凑起回家过年的路费。“老板跑了,我们也没有拿到钱。”

缺水的朱王梁村已留不住这些年轻人。虽然朱灵珊和何海龙对未来的出路如何不太明确,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走出去了,就不准备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