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爱之家: 我叫石青华,是103个流浪儿的爸爸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还记得石青华吗?那个收留了103个流浪儿的安徽金寨人。一年前,《新民周刊》记者走进他在北京的光爱之家,将这个铮铮铁汉的慈善柔情报知公众。

一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冬天,光爱之家里孩子们怎样了?还有石青华,如今关注他,多了一个理由 ——这一年间,在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上,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公交车身上,在高速公路旁矗立的大广告牌上,我们一次次地看到以他和103个孩子的故事为主题的“中美史克芬必得”广告。

这个广告是怎么回事?有了商业行为的渗入,石青华的慈善义举还能那么纯粹吗?他,还有光爱之家,能承接住公众的拷问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4402/1440277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新民周刊》:因为芬必得的广告,你受到过质疑吗?

石青华:有。有些人说,石青华,你现在成名了,这些苦难的孩子让你成名了。我是一点不想成名的,可孩子要吃饭啊

2007年11月,《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为了103个孤儿》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安徽男人石青华创办光爱学校,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孤残、特困儿童的故事一经刊出,立刻引起广泛社会反响,众多读者来电来函询问石青华的联系方式,表示将献上自己的爱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此同时,石青华成了芬必得广告人物。

  “我叫石青华,我是光爱学校校长,也是103个流浪儿的爸爸……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随着这条“真人秀”广告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的密集播出,石青华成了不是明星的“明星”。就连对它的后果略有准备的石青华,也没有想到,一条小小的广告竟令他如此地惹人注目。今年,石青华带领光爱学校的一些孩子去了安徽大别山深处看望贫困儿童,没想到在那么偏僻的地方,人们竟认出他就是那个103个孩子的爸爸!

  也曾有人不相信这则广告的“真实性”,认定是个虚拟故事,甚至专程到北京光爱学校核实。带着怀疑走进学校的人,带着泪水离开了,再来学校时,他们成了志愿者……

  芬必得广告确实给石青华和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业的渗入会不会改变什么?今年冬天,记者杨江再次来到光爱之家,与石青华面对面,“拷问”他的“后广告生活”。

融合

《新民周刊》:一年过去了,原先的103个孩子还剩下多少?


石青华:76个。

《新民周刊》:那27个哪去了?

石青华:有的去正规学校读书了,有的去学习汽车修理,还有些去上班了。也有一些回家了。这一年,新进来的也有十几个。反正这几年进进出出的差不多有200来个孩子。

《新民周刊》:去正规学校念书?难吗?

石青华:非常难!一个暑假,我找了不下10所学校。人家不是提出户口问题,就是提出借读费问题,还有学校提出“万一你的孩子把我们的孩子带坏了怎么办”的问题?好不容易说服一个学校,还要有一个月的试读期。

难,还有融合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不适应正规学校的教学方法;还有和同学的交往问题,我们的孩子自卑、自我封闭。

《新民周刊》: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石青华:我们的孩子经济条件没法和别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零用钱比较多,我们的孩子可能一分钱也没有。再一个就是正规学校课外活动比较多。孩子回来跟我说,石校长,学校安排我们去郊区养牛场活动,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干活习惯了,你能不能和学校说一下,我们就不去了。

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怎么办,孩子知道我没有能力给他交那些费用,故意这么说的。我也尽量给孩子一些钱,另一方面也和学校沟通,学校很理解,让孩子写报告,申请奖学金,尽量让孩子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们。

《新民周刊》:孩子主动提出不参加户外活动,但是心理的落差还是很大的。

石青华:是的,他们非常想回来。这也是一种逃避。但我始终鼓励他们要坚持住。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说,他们发现只要坚持就能克服这些困难。

《新民周刊》:有退缩的吗?

石青华:有。我尽量在经济上支持孩子们,但是一些不必要的攀比我也不理会。孩子们应该接受这个挑战。我们告诉他们,你们终究是要走出去的,一定要去适应社会。有一个孩子走出去4次了,每次失败而归,但我们还是鼓励他走出去。

《新民周刊》:怎么会屡次失败?

石青华:这个孩子第一次是去学习汽车修理,结果不到3天就回来了,因为他自控能力比较差,虽然已经16岁了。

我们第一次送出去4个孩子学习汽车修理,到现在只有一个留在修理厂。我当初就知道他们肯定只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结果,一下子跑回来3个,说外面的环境不好,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

我说的那个孩子,后来我又送他去学室内装修,没一个星期,老板说,不付工钱都不要他了。因为这孩子过去流浪养成了很多坏毛病,在光爱之家可能还容易克制,到了社会上就暴露了,骂脏话,捣乱,和工人闹矛盾。

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我和他谈心,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校长,我知道,你不帮我,我就死路一条。他在社会上碰壁了,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你说我怎么办,只好又让他回来。后来又帮他联系去学做糕点,结果不讲卫生,一个星期后又被退回来了。我还在帮他想办法,总归要帮他掌握一门生存技能,走进社会。

《新民周刊》:你觉得烦吗?

石青华:很烦!为了帮他找机会,我托了好多人,人家本身就对这些孩子有顾虑。我要说服人家接受他们,给他们机会,要说很多很多好话。

有时候烦了,恨铁不成钢,真想揍这孩子几下,可又舍不得。

《新民周刊》:现在,像这样到了年龄要走向社会的孩子有多少个?

石青华:近10个。成功走向社会的才有5个。

教育

《新民周刊》:我刚才看了孩子们画的画,画面的右上角很沉重,从儿童心理学角度,似乎反映了孩子们对未来的迷茫?

石青华:确实像你发现的那样,孩子们在自信外表下隐藏着忧郁,不少孩子担心小学读完后的出路问题。所以今年这几个走向社会的孩子,我一定要花大力气帮助他们,一定要让他们成功。这几个孩子一旦成功了,对其他孩子就是鼓励。我需要几个成功的例子!

原先有些孩子可能对学习好坏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但现在他有理想了,这个变化是很了不得的。我们要为他实现理想铺垫道路,但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今年暑假我啥事没干,就为这几个孩子就业找人、托关系。我不指望我的这些孩子能考上大学,毕竟他们有这样的经历、有局限。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独立生存的问题。

《新民周刊》:孩子们陆续进入青春期了,你怎么教育?

石青华:确实存在暗恋的问题。你知道,我们这样的学校不能出一点问题。我们与高校合作开设卫生课,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有时候,我们也把话挑明了,比如有个孩子吉他弹得好,歌也唱得好,一些女孩子很喜欢他。我跟孩子们说,他很优秀,但喜欢不是贪婪地占有,而是能给予他帮助,你们看到他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不好的一面,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这个男孩确实优秀,但是很骄傲,比较霸道,让别人给他打饭,不顺心了,就踹别人一脚。

《新民周刊》:你怎么“对付”他?

石青华:他房间就在我隔壁,我经常和他谈心。你不是犯错误了吗,那我就不许你弹吉他,让你反省。这样的孩子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你不让他展现,他比谁都着急。反过来,如果他改正了,我就适当给予他奖励。

《新民周刊》:你的师资队伍呢?

石青华:现在有7位专业教师,都正规师范专业毕业,有教师资格证,并且有相当的从教经验。原来他们都是志愿者。以前,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让他不再忧伤,找到温暖的感觉。现在不够了,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进入正规的学校。我们现在虽然能完成小学文化教育,但是要让孩子完成初中、高中学习,甚至将来考大学,就必须进入正规学校。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志愿者了,我们必须有专业的师资队伍。

现在已经有一个孩子进入北京市的一个正规小学了,这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一步一定要走好,对其他孩子是一个榜样,一个希望。

《新民周刊》:对将来接受这些孩子的其他学校而言,也会增强一份信心,多一个被说服的理由。

石青华:是的,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到别的学校去,不再需要试学期了。


广告

《新民周刊》:因为芬必得的广告,你受到过质疑吗?

石青华:有。有些人说,石青华,你现在成名了,大街小巷的广告,都是你的大头像,这些苦难的孩子让你成名了。说这话的人实在是没有看到我成名背后的很多很多无奈,我是一点不想成名的,可孩子要吃饭啊。

《新民周刊》: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石青华:一开始,我的态度很简单,就是——不拍!我此前靠自己的幼儿园收入,还有一些朋友的参与,做了3年,坚持下来了。我当时就想,芬必得做广告,不找明星,找我干吗?所以,我很坚决地回绝了,我觉得我们没那必要!

《新民周刊》:那后来怎么又答应了?

石青华:关键是后来想通了,要为孩子以后的出路考虑,拍广告一方面能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知道学校的情况,这样帮助我们的人就多了。

《新民周刊》:广告播出后的实际效果呢?

石青华:社会反响超出了想象。播出一个月后,最多的一次到学校来的人起码有七八百人。

《新民周刊》:是来帮助你的还是来调查你的?

石青华:不同的人都有。人太多了,我只好把门关起来,不能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

《新民周刊》:学校后来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也有这个原因?

石青华:主要是房屋纠纷,本来那个房子一年5万元租金,很便宜。但是一个做物流的老板开价30万元一年,房东就见利忘义了。他感觉我做广告发财了。

我们是签了合同的,起初我不同意搬走,房东就经常骚扰我们。我们几个老师开会后决定搬走,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孩子们的心本来就是受伤的,不能再受刺激了。有一个孩子甚至要拿刀把那个物流经理砍死,说这样就可以保住我们的家了。我拦住那孩子,一直做思想工作,最后这孩子说,原谅他吧,一个没有爱的人不能理解这个家的重要性。

《新民周刊》:回到刚才的话题,芬必得广告给学校和孩子带来了哪些实际的好处?

石青华:教学设备的改进、孩子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我们有了专业的体育、美术、音乐、电脑教室,还有图书室。生活方面,每个孩子每天有一袋鲜奶。这些都是芬必得广告带来的效应。不然,人家不了解我们学校。吃的问题,在广告播出两个月后,基本就都得到解决,现在餐餐有肉,告别了以前顿顿吃大白菜的历史。

《新民周刊》:广告直接收入多少,用到哪里去了?

石青华:20多万元,第一批广告款用于学校现在的校舍租金了。

《新民周刊》:其他呢?比如捐款。

石青华:我们在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账户上已经筹集到了80多万元的捐款,这些都是广告影响带来的社会捐助。所有的捐款我都要求汇到那里。

《新民周刊》:除了那20多万元,中美史克公司还给学校提供了什么?

石青华:为孩子们建立了一所“芬必得健康小屋”医务室,配备了20个小药箱,里边有治感冒、发烧、腹泻的常备药,还有血压计、视力检测仪、听诊器等常规器械,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在这里就能全部得到解决。11月11日,“光爱之家——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培训中心”挂牌,中美史克捐赠了“芬必得健康运动屋”。

此外,令人感动的是,中美史克的员工还特意为我们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服务队——芬必得志愿者在行动。他们每个月都来这里帮助我们翻地、种菜,教孩子们舞蹈、武术、做手工……这真的是一家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新民周刊》:谁来监督你收到的这些钱?

石青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有理事会,学校有校管会。

《新民周刊》:校管会由哪些人组成,你担任什么角色?

石青华: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我只是中间一票。每一笔账目都公开透明。

《新民周刊》:如果有网友或者其他人来查,你也允许公开?

石青华:可以。

明天

《新民周刊》:学校每个月开支多少?

石青华:基本开支都有社会捐助,唯一薄弱的就是医疗。还有就是老师的工资,我要别人捐款帮助孩子还可以,要别人捐款给老师发工资,就说不过去了。

《新民周刊》:可是,现在拍广告有了收入,广告也带来更多捐助,你怎么还“哭穷”呢?

石青华:捐款是多了,但这笔钱我必须放在儿童基金会,作为光爱基金的原始基金。等到了100万元,基金就可以启动,我才能动用这笔钱。

《新民周刊》:这个基金主要面向哪些人?

石青华:光爱之家的孩子。

《新民周刊》:那你的生活来源呢?

石青华:我是学校的校长、老师,按照规定,和老师一样每个月领700元。

《新民周刊》:你爱人呢?

石青华:我不是还有一个幼儿园吗?我爱人管理幼儿园。因为芬必得广告,知名度提高了,幼儿园效益好了很多,孩子从去年60多个增加到了127个。

《新民周刊》:幼儿园每个月收益多少?

石青华:好的时候一万多元。但每个月都要拿出不少钱来贴在光爱之家。

《新民周刊》:现在光爱之家共计多少员工?

石青华:14个,从师资到后勤,已经很专业化了。每个月工资总计将近1万元。不过,我们的老师已经3个月没有领工资了。我有时候对志愿者说,能不能捐助我们老师一点工资,你帮助了老师,就等于帮助了孩子。

《新民周刊》:孩子的生活改善了,你自己呢?

石青华:也有很大改善。说白了,我帮助了这些孩子,别人也帮助我养活我的家人,比如,我新生小孩的尿布、学费包括我的身体健康,都有志愿者在考虑解决。

《新民周刊》:关于光爱之家的明天,你有什么想法?

石青华:我的想法没有变——基金成立了,孩子们有一个保障,能够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理想,起码在基金的保障下,能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然后我就可以去休息了,太累了。我也没啥宏伟计划,当然,做好事这条路是走定了,只是要量力而为。

《新民周刊》:这个广告可能搭建了一座桥,在孩子与社会之间。

石青华:是的。我们最高兴的就是,去年两会期间,已经有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提案,他所提的方案就是我们已经在做的,我非常开心,起码说明我们做对了。

《新民周刊》:一年后再访问光爱之家,“喜闻乐见”的地方还真不少。只是救助的色彩确实还是很浓厚,从五花八门的衣服到不成体系的教育都有体现。

石青华:政府与社会救助应该结合起来,各担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