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下白领自救 “十项注意”帖子网上热传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1125/Img26083960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最新统计,上海10月份二手房交易量升价跌,图为行人从江苏路上的一家房屋中介所门前走过 新华社发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1125/Img26083961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国内民企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图为东莞新溢眼镜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在车间内工作 新华社发

  金融风暴下白领自救 “十项注意”帖网上热传

  “裁员多米诺骨牌”

  今年9月,惠普宣布裁员,拉开了跨国企业大裁员的序幕; 10月中旬后,这场全球性的大裁员逐渐进入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两个月时间,已有17家大型企业传出裁员的计划,涉及人数超过3万人。

  9月16日,惠普传出消息,称计划未来三年裁员2.46万人; 9月19日,西班牙电信宣布裁员700人; 9月23日, IC芯片制造商联华电子将裁员400人; 9月30日,索尼爱立信表示将在北美总部裁员450人; 10月14日,思科在美国裁员129人; 10月15日,内存生产商奇梦达宣布裁员3000人; 10月21日,传富士康将裁员10万;10月22日,网络门户雅虎宣布裁员至少10%,逾1400名员工将被裁; 10月23日,芯片制造商德州仪器裁员650人; 10月24日,打印和文件服务商施乐宣布裁减3000员工; 10月25日,投资银行高盛全球裁员3260名; 10月26日,电脑制造商戴尔计划裁员8900人; 10月28日,家电制造商惠而浦计划至09年末裁员5000人以降低成本; 10月30日,印刷媒体时代华纳旗下子公司宣布重组,裁员600人; 10月31日,手机厂商摩托罗拉宣布裁员3000人,据称大部分为手机部门; 11月5日,手机厂商诺基亚公布重组计划,裁掉营销、研发部580人; 11月6日,芯片制造商AMD下发裁员通知,计划裁员500人。

  裁员风暴中的“钉子户”

  在裁员风暴席卷全球各国的各行各业时,也有一些企业“坚挺”地表态:我们不裁员。这些裁员风暴中的“钉子户”,让很多员工感受到一丝希望和安心。

  10月25日,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称第四轮全球裁员不涉及中国;11月23日,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日前发出倡议,希望企业承诺“不作经济性裁员 ”,这一倡议在两天内得到当地239家企业的响应,目前,签订承诺书的企业数量还在持续增加;11月24日,普陀区政府代表、长寿社区工会、长寿路沿线企业的代表三方开会协商,制定大中型餐饮企业各主要岗位的参考工资标准,55家大中型餐饮企业承诺不裁员。

  减少加班引进心理医生

  富士康宝源科技园一部门技术人员表示,11月开始,公司基本就不再安排加班了。 “每个月不加班,就只能拿底薪,少了1000多元。做普工的只有900元的底薪。”一位员工说,如果他们忙不过来,就有其他部门过来支援,但不会让员工加班。

  减少加班,也就减少了加班工资,这样企业减少了支出,员工减少了收入。同样,一些企业也开始未雨绸缪,邀请心理咨询机构进驻,将“裁员心理服务 ”请进公司。上海心理咨询网高级督导、林紫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怀齐表示,近半个月来,已连续接到七八家公司“裁员心理服务”的要求。王怀齐表示,裁员在每个公司都会出现,只是最近因为金融风波而显得比较集中,但在任何情况下,裁员都是一件需小心慎重的大事,若处理不好,后期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成本会非常大。

  白领自救“十项注意”

  面对不可预测的裁员形势,申城白领圈开始了“自救”,包括“金融危机十项注意”、“第一波裁员企业名单”开始在各大白领网络社区中流传。

  记者看到,“金融危机十项注意”包括11项内容,分别是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等等。 一位网友表示,该“十项注意”已取代经济景气时期白领普遍认同的 “随时公休、频繁跳槽、定期提出加薪”等行为准则。

  更震撼的贴子来自 “第一波裁员企业名单”,该名单列出数十家官方宣称或传言中的裁员企业名单。不过,除了一些官方宣布裁员的企业,大部分“名单”中的公司都对此不作表态。

  一个大会员工收入减一半

  企业随意减薪,你可以说不

  羽文(化名)两年前大学毕业后,进入沪上一家工业橡胶进出口贸易公司,不久前晋升为公司主管,每月5000元的收入在同龄人中也算过得去。
但就在几天前,公司却突然召开员工大会,宣布今年经济形势不好,要全体减薪50%左右。羽文说,11月10日,公司刚刚发放了10月份工资,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他们领到的最后一笔“全额工资”了。

  记者昨日采访相关部门及劳动法专家获悉,“减薪”不是公司单方面开个员工大会、贴纸公告宣布就行了,必须经过员工同意,才可实施。面对企业随意减薪,你可以大胆说不。

  企业不能随意减薪

  劳动法专家、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陆敬波说,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意减薪。《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陆敬波解释说,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签订的协议。一旦有所改变就应得到双方协商认可。合法的减薪程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与员工个别协商,单独签订协议;另一种是走民主程序,企业与职代会、工会集体协商,达成集体协议。劳资双方的共识应采用书面的形式公告全体。在合法程序前提下,企业才可以实施减薪,但减薪仍有个底线,即员工的劳动报酬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企业“免责条款”无效

  如今,不少企业在制定合同时都会附一个类似“免责条款”的规定。大致内容为,企业有权根据经营状况调整员工岗位及薪资。不少员工面临减薪,也只好就范。劳动专家认为,这种条款根本达不到企业当初设立该条款时所预期的效果,任何企业的规定都不能与法律规定相违背。

  企业有权制定职工晋级增薪、降级减薪的办法,自主决定事实上晋级增薪、降级减薪的条件和时间。这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但这种权利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和工资分配权主要体现在招用劳动者之前,企业可自行设置岗位和组织架构,可自行设定各岗位的工资待遇(但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但如企业招用劳动者后,就不能再以企业用人自主权和工资分配权,擅自调整劳动者的岗位和工资待遇。遭遇企业随意减薪,员工无需因这类“免责条款”而放弃维权。

  ■晚报提醒

  无理减薪维权有道

  陆敬波提醒,企业若擅自减薪,按照法律规定,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要求企业足额补发工资,并支付月收入25%的经济补偿金。可凭借企业不足额及时发放劳动报酬的理由,无需一个月的等待期炒老板的鱿鱼。辞职时可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此外,还可通过劳动监察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 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本市劳动合同签订率98.58%

今天上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本市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情况的报告。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海洋介绍,《劳动合同法》颁布后,本市开展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仅市政府相关部门就组织了《劳动合同法》培训5000余场,约46万人次参加学习培训。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部分用人单位试图通过 “一退一招”、“买断工龄”等方式,规避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招退工现象,对此,本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开展监督指导。经过努力,从二季度开始单位招退工情况趋于正常,全市没有发生集中裁员等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动荡的情况下,尽管对本市企业的直接影响尚未显现,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未雨绸缪,通过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积极做好应对预案,全力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从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的调研看,本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58%,比去年年底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中国人寿明年不裁员


受到金融“海啸”冲击,加上保险业国家政策的调控变化,明年保险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陡然增多,让保险业整体陷入迷茫状态。昨日,中国人寿总裁万峰坦言,未来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让公司难以分辨,自己心中没底。

  万峰指出,明年有四大不确定因素冲击国内保险业。首先是明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指标可能乏力,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保险需求,目前并不清楚老百姓到底能拿出多少钱来买保险。其次是政策影响,财政部已公布了会计准则2号解释,规定投资型保险产品保费中的保障性部分才认可为保费收入,这将使行业的保费规模发生巨大变化。第三是行业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明年各公司都会主动调整自身业务发展战略,特别是产品业务,其效果还有待观察。最后,资本市场明年的走势也难以确定,目前保险业的发展需要两个轮子协调前进,一个是自身业务发展,一个是资金运用。资本市场走势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央行今年3次降息,各方预测未来可能会继续降,最后会降到什么水平,这对于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收益影响很大。

  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花旗、汇丰、高盛等金融巨头纷纷裁员减薪。对此,万峰透露,中国人寿刚刚开完全系统的预算会议,达成了“一保一减”的策略。“一保”的重要目标就是不裁员,也不会降低员工工资。“不仅不会降薪,根据我们刚制定的预算,明年全系统的工资总额还会适度增长,相比2008年有不到10%的增长。”“一减”就是明年减少行政费用开支。


  有能力就多担待一点吧


  一家企业减薪一半,另一家企业裁员五分之一。看到这样的新闻,任何工薪族都会深感压力,在金融危机下,谁都不能保证这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裁员减薪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因而,大家本能地希望企业不要采取这些措施,并且最好明确对此作出承诺以安定人心。在当前特殊情况下,需要全社会共渡难关,企业有能力就多承担一点吧。

  有位做人事的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日企今年还在招聘人员,明年初的加薪应该也会继续,只是到下半年,公司的效益就很难保证了。另一位在美企的人事经理也说,今年圣诞前公司不会裁员,而且还会发年终奖,但是到了元旦就会裁掉一大批人,因为公司无法在明年继续承担目前的人力开支。两位人事经理大概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目前的经济形势还不是最坏的;第二,裁员是为了应付更坏的局面。

  在目前金融危机波及经济景气的现实下,很多企业遇到了困难,为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调整经营方式,渡过危机。在这些调整方式中,就包括了法律允许的裁员、减薪等手段。当然,企业裁员、减薪,降低员工福利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办理。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应该善待员工以维系企业的竞争力。

  法律允许企业采用裁员、减薪的手段,并不是鼓励企业把包袱扔给社会,而是确保企业能够减负上阵,在经营危机中活下来。只有让企业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才能保证大多数人有工作,并且有更好的工作。社会才不会背上企业破产带来的更重的包袱。

  应对“寒冬”,沪上房产中介收缩战线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大有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对于向来敏感的房地产行业,今年的冬天必定难过。昨天有消息传出,中原地产将关闭所有亏损及租约到期门店,旗下门店由最多时182家,调整至目前的160家左右,约15%的业务员由于长期没有达到业绩要求而面临离职。

  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就国内外各大企业纷纷裁员减薪以自保的大环境下,截至目前,本市房产中介行业尚未有大规模裁员情况出现,有的只是部分中介门店的收缩、人员的重组。

  亏损难免调整渡危机

  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市场观望气氛浓重。上海中原及宝原地产董事总经理谭百强认为,目前二手房市场仍处于低位运行,市民的购房信心仍未完全恢复。

  “楼市大气候对中介公司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上海美联物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房产中介行业的业绩下滑明显,亏损在所难免。

  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截至目前,上海房产中介行业尽管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关店的现象,但各大房产中介主动收缩规模,关闭一些效益不高的门店,实现人员重新合并,这确实存在。市场中最容易撑不下去的是那些中小型房产中介,其开店规模一般在10—15家门店左右。

  据业内人士透露,沪上诸如中原、汉宇、信义、上房置换等大型房产中介都比较稳定,相反一些南方中介随市场行情波动较大。

  在谭百强看来,缩减门店是中介公司应对市场危机的正常反应。

  【记者目击】

  中介变身“游击队”摆地摊

  

  楼市低迷拖累中介行业,记者昨日对中介门店的暗访了解到,房产中介行业“收缩战线”、关闭或是停止新开门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一批中介“游击队”的横空出世,中介业不得不与楼市一起“过冬”。

  中介一条街人去楼空

  浦东张扬路的陆家嘴国际华城的临街商铺,曾经聚集的30家中介门店目前只剩下了2-3家。住在国际华城的张阿姨告诉记者,“05到07年,这里的商铺几乎全部被中介霸占了。走出家门,全部是中介门店。 ”

  “而到今年年初,有一两家中介门店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从下半年开始门店数量开始急剧减少,关店的速度比开店还快。”张阿姨不解地表示,“近 30家门店最后只剩3家了,包括一些还挺知名的中介品牌,真是来去匆匆。”记者了解到,连绵的“中介长廊”曾经是国际华城的一大特色,而如今只剩下3家门店在苦撑门面。事实上,浦东、徐汇等不少新建的高档小区商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中介是跟着楼盘跑的,楼盘开到哪里,中介就开到哪里。 ”一中介店长向记者透露,“房地产市场兴旺时,中介抢滩高档小区沿街商铺并不少见。”然而,当成交低迷时,高档楼盘商铺高昂的租金无疑成为中介的“死穴 ”。 “几个月没有成交,也就没有收入,付不起租金,想不关门都难。 ”

  变身“游击队”摆摊头

  而在浦东锦绣路附近的世纪公园板块,“中介游击队”更是成为一大奇景。据附近居民介绍,周围不少中介门店关门后,“楼去人不空”。每逢双休日,梅花路等社区小路上写有各色房源的小黑板就会排满整个人行道,失去门店的中介变身“游击队”摆起了摊头。

  “以前在这边开门店的,但是房租太高不得不关门。但是房源还是在我手上,摆摆路边摊,只要找到上下家,一样可以做生意。”现场“游击人员”向记者表示。据悉,这类游击人员找准了上下家后,就找一家中介“挂靠”,完成交易后,佣金个人拿大头。

  事实上,中介摆地摊也是无奈之举。 “付得起房租谁愿意摆地摊?房产交易持续低迷,就算开个门店也是个空壳子。这样做比开门店的时候节省了一大块成本,只能这样将就着过了,期待房地产市场回暖后可以重新有一家自己的门店。”该人士期盼。

  业内认为,房产中介收缩战线已经是毋庸争辩的事实。“去看看这家报纸的中介广告就知道了,以前是一叠中介广告,现在只剩下一张了。”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论上海的中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