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卓有成效的反贪机构,其行之有效的调查、预防、教育“三管齐下”的反贪模式,香港廉署一直为全球许多机构效仿。
在香港廉署,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致力于反贪腐、隐姓埋名的“地下工作者”——“反贪腐卧底”,工作经历的精彩和惊险甚至完全可以和好莱坞大片媲美。三十多年来,这批隐姓埋名的反贪地下工作者,令香港“廉洁之都”的美誉得以保持。
旧事一
大龄青年为做卧底“装嫩”
现任香港廉署总调查主任的苏干明,当年就曾充当卧底,调查一桩贪腐案。离开校门多年的他,需要烫时尚的发型,到美容院敷面膜,扮成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收黑钱、大量饮酒、频繁出入夜总会,夜夜笙歌……受尽良心责备,但最后终于破了大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游戏机产业大行其道,可说是商家的一块肥肉。负责发放游戏厅营业执照的影视娱乐事务处牌照部职员,自然成为商家贿赂的对象。
1990年,廉政公署怀疑该政府部门内有人以个人或集团形式贪腐,于是展开了调查。廉政公署决定派人进入影视娱乐事务处做卧底搞调查,这位卧底就是苏干明。当时28岁的苏干明,曾在澳大利亚廉政机构工作了四五年,后来又为香港廉政公署效力了四五年。
为了到影视娱乐事务处做卧底,苏干明要扮成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行政主任,其难度跟扮成影片《逃学威龙》里的周星星差不多。为了了解当时大学毕业生的风貌,苏干明与廉政公署调查组的同事一起,到大学的餐厅里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大学生们的衣着、谈吐,记录他们使用的时髦词汇。
当时的苏干明早已毕业多年,年纪、打扮都与大学生格格不入,为了避免被识破真实身份,他除了要完全掌握嫌疑犯的背景,还要专程去大学餐厅里学习大学生们的衣着谈吐。最困难的是“洗脑”,从心底接受即将扮演的角色,反复练习被叫到真名时毫无反应!
掌握了以上所需的情况后,苏干明开始“变脸行动”。他到发型屋做头发,又生平第一次到美容院里敷面膜、做美容,痛得大叫。“变脸行动”令他脱胎换骨。此后,苏干明加入影视娱乐事务处,成了一名发牌官,随时准备揭发贪腐罪行。
“我怀疑你是廉署卧底”
九个月的卧底生涯中,苏干明几次险被疑犯识破身份。
最初,疑犯只是默默观察他的举动,之后借故登门拜访,三个月后终于出动,约苏干明去“洗澡”。大家赤条条浸在水里,无法录音,苏干明只好强记谈话内容,事后将线索笔录下来。
苏干明与疑犯熟络后,仍不能疏于防范。有一晚,大家喝酒喝到有点儿醉意时,有人突然对苏干明说:“我怀疑你是廉署卧底!”当时,苏干明灵机一动,回答说:“是!”大家都目瞪口呆。接着,苏干明幽默地说:“开玩笑吧!”此后便无人再追问。可见“无间道”生涯有多不易。
做卧底的人要经过“洗脑”,即使有人在街上直呼真名,也要置之不理。接近疑犯时,说太多话会露马脚,话太少又会令人怀疑。
苏干明说,有一次,疑犯不断呼唤自己的假名,自己却良久未有反应,非常惊险。
旧事三
卧底没机会“再来一次”
Sunny(化名)也是廉署的卧底,曾协助廉署侦破多宗贪污罪案。
谈到多年当卧底的感受时,Sunny形容那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孤单是难免的;每天的工作都要详细记录下来;一切有关调查的事都不能告诉任何人。所以,每当卧底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Sunny索性连饭也不回家吃,以免在家人面前露出破绽。
不过,Sunny说,每次行动过后,都要面对不能言喻的失落。“也许是太投入吧,戏假情真,始终需要点儿时间才能把自己从扮演的角色中抽身出来。”
Sunny说,他从没因为当卧底而害怕,因为他知道,廉署的兄弟们就在周围。不过,当讲到一宗卧底行动时,他说自己曾担心过好一阵子,因为当行动发展到尾声时,他忽然发现,自己会和嫌疑犯一起被捕!
那次行动是他的首次卧底行动。一天,Sunny与一名嫌疑人在旺角,行经一家珠宝店,嫌疑人告诉Sunny,廉署正对自己进行调查,珠宝店内可能有“埋伏”,要Sunny小心提防。
Sunny认为,以“扮演”来形容卧底的工作最恰当不过:“其实做卧底就像在拍戏,要熟读剧本,要入戏,戏一定要逼真才不会被识破。卧底跟演员唯一的分别就是,卧底完全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虽然如此,Sunny说,他从来不后悔当卧底,也不打算把卧底这个身份“洗底”。“我要借着扮演不同的角色,让贪腐分子知道,贪腐是一种高风险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