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于本星期初赢得金球奖喜剧/音乐组影帝的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大家可能未必听过其名字;此君自编自演的《波拉特》(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在片中改名自
称为哈萨克斯坦记者“波拉特”,以认识美国的名义游遍东西岸,闹出连串笑话之余,更处处反讽大美利坚文化精神,难得美国人也看得十分投入,在当地爆冷狂收逾亿美元,更当选《时代》杂志年度10大影片之一! 低成本制作的《波拉特》,以另一个角度来揭发美国文化可笑的一面。沙查·巴隆·科恩扮演一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电视台记者“波拉特”,有感于自己国家长期处于贫穷,决定筹钱飞往美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希望能让国民认识到美利坚的长处,以助哈萨克斯坦“脱贫”。
然而,单看“波拉特”一身怪异造型打扮,各位已经预知他这次美国之旅,肯定充满笑料。加上他满脑子都是传统死板旧思想,既大男人又反犹太人,在沿途采访期间处处触及敏感的宗教、种族及女性主义等禁忌话题,自然激怒了不少人;但同时却表露出美国人其实一样死板、一样不容别人挑战其权威。对于向以自由民主自居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爱上性感拉姑
电影以伪纪录片(mockumentary)形式拍摄,但也很有美国公路电影色彩。在美国显得格格不入的“波拉特”,却竟然爱上美利坚性感代表帕米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虽然她是在加拿大出生)。而帕米拉·安德森也有在片中真人亮相,饰演自己。但最后“波拉特”还是以“失恋”收场,身上的钱更全被骗光,只好落魄返回哈萨克斯坦。电影以此结局收场,背后意旨如何,早已不言而喻。
为了贯彻电影的伪纪录片手法,早在去年5月,沙查·巴隆·科恩便开始以“波拉特”自居,与一帮比基尼女郎来到戛纳影展“踩场”;其后当电影上映前,更煞有介事地去华盛顿请愿,令“波拉特”恍如活在现实中。最后就连哈萨克斯坦政府也出来澄清:“波拉特跟我们毫无关系!”
“波拉特”大起底 现年35岁的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是地道的伦敦人。进军演艺界前曾努力考取博士学位,绝对是有学识之士。其后他在多个英国电视节目中亮相,并开始以歌手Ali G的名义表演兼出唱片。2003年,由他一人分饰三角的《Da Ali G Show》,在英美两地均有不俗反应,其中一个角色正是“波拉特”。不过当沙查·巴隆·科恩凭《波拉特》勇夺金球影帝后,他便如释重负说:“我现在毋须再天天扮波拉特,整个人轻松得多!”但如果电影公司拍板开拍第2集,相信“波拉特”还是会重出江湖的。
(责编:邰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