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nfo] 27年前,被誉为“第一神童”而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宁铂,近日又不得安宁。多家媒体和网络以大篇幅报道了宁铂的近况。这位“神童”近年来遁入空门,当了和尚,还离了婚。宁铂现象,值得研究。
宁铂出生在江西市一个普通的家庭里。5岁时上了小学,在赣州八中读书时,他的一位叔叔写了封信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介绍了宁铂的学习情况。方毅将信批给科大,科大决定到赣州去考核。赣州八中获悉后,说像宁铂这样出色的学生还有几个,建议一起组织考核。结果许晋考了第一名,80多分,宁铂考了第二名,67 分。

当时考察的是数学,宁铂告诉记者,如果考物理肯定最差。他的物理成绩一直不如其他几位同学。宁铂进入了中国科大。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 “普通人”。但是,事态的发展使他当不成一个普通人。上一世纪八十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铺天盖地的报道使他成为一个名人。在八十年代,有人把宁铂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这同时对他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第一神童”被剥夺了他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命运使他崛起,又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最终压垮了宁铂。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说:“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有的报道为了强调早出人才,夸大宁铂的才华,甚至宣传他是一位“七步能成诗”的神童。科大对他的培植,又不甚得法。毕业后,他当上了中国科大的一名讲师后,“神童”的光环依然挥之不去。做一个普通人依然不可得,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宁铂多次考研究生失败,他选择出走又不得,最后只好借佛门作为栖身之所,以避开红尘的喧嚣和俗世的烦恼。
应当实事求是地说,宁铂的确是一位早慧的少年。他的智力发展确有超常之处。他多才多艺,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能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还是“星期天”诗社的成员。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中国所熟知。但是,对于宁铂来说,他当时最需要的是寂寞和悉心培育。叔本华说过:“天才,迫切需要没有烦恼的自由,他欢迎寂寞,闲暇是他最大的幸福。”美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梭罗也说过:“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但这一切,对宁铂来说,都是求之不得。却好相反:他只有烦恼而没有自由,他没有私人生活的空间。过分的奖励、廉价的捧场,忙于接待记者,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热汤浇身,接二连三,结果事与愿违,鸟儿的脚下系了黄金,他再也飞不高了。宁铂重演了一出新时代“伤仲永”的故事。但是,我认为,宁铂最后的结局如何,现在还很难下最后的定论。出家,并不等于这个小时了了的人物前途的终结。著名画家李叔同是在出家后,方才找到艺术创造的崭新天地的。我不赞成用完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宁铂。我至今对他仍抱有希望。入了空门还能走出空门。躲避一时不等于躲避一世。宁铂现在是人到中年,说不定,在历经了几番挫折之后,大器晚成,也未可知。宁铂何以不能成为第二位李叔同?今天谈宁铂的教训,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有的。我们可要小心,千万不要重犯对待宁铂的错误。
日前,上海的报纸又刊登了一则消息:上海中学的16岁男生陈沉考进中国科大的少年班。这是继去年进华中学15岁男生胡一“独闯”成功后,申城的又一名少年大学生。我很担心,媒体会不会又来过度的热汤浇身?值得庆幸的是:陈沉的妈妈的头脑显得清醒,她说:“陈沉不是神童”“他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真的!”我希望社会个方面都能象陈沉妈妈那样对待陈沉。这样,陈沉才不至于很快地沉下去。
我又想到刘翔。刘翔他在一朝成名后,鲜花、荣誉、奖金象潮水一般涌来,还有邀请他做报告、做广告(宁铂当时的各种宣传活动,尚无经济利益)、出席各种与他的无关的各种晚会,等等。他的一举一动,被媒体紧密追踪。刘翔的时间和常人一样,一天也只有 24小时。参加社会活动多了,训练时间必定少了,即使是超天才,睡眠时间不足,期望他在大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岂非掾木求鱼?人们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一旦达不到,心理上的压力更大。中国只有一个刘翔,几十年才出一个。他是国宝,请各方面高抬贵手,爱惜刘翔,不要再捧杀刘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