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心爱的男人同居 19岁女子连杀二子
南方都市报
2005-04-22 10:03:16
朱敏芬家里连一张照片也没有。妹妹朱敏对朱敏芬外出这几年的状况十分模糊。一提起姐姐的事情,她显得有些悲伤。
进入贵州务川地区,到处能见到有关教育的宣传标语。 她2岁时哑母辞世,少年因为家贫,只读了一年书就辍学。
14岁她离家出走,流浪中与一个中年男人“结婚”。 15岁她生下女儿,18岁产下儿子。
19岁,为了离开丈夫和心仪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她用蚊帐条将4岁的女儿和11个月大的儿子吊死。
这个来自贫困贵州山区的女子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是什么使她泯灭了做母亲的善良天性?近日,本报继深入看守所与朱敏芬对话后(详见本报昨日A35版),又派记者远赴贵州深山采访,冀望为读者勾勒事件的全貌。
山村教师刘荣光认为,朱敏芬杀子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法盲”。
朱敏芬的邻居朱克松则认为,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悲剧和外乡人的诱惑是导致朱敏芬杀子的主要原因。
急于求职,改善自己恶劣的生存环境,与王顺吉的“结合”是朱敏芬面对现实生活压力的无奈选择。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传统乡村伦理道德已经被现实社会所解构,而文明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或许悲剧的种子早就在那古老贫穷的山村埋下。
大山 1985年6月26日,朱敏芬生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个贫困的苗族家庭。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北部,这是一个高山上的县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切割强,地势由西北、东南分别向中部洪渡河谷一带降低。
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全县42万人口,90%为农业人口。农民收入的85%靠农业。
由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文盲和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贫穷,成千上万的仡佬族苗族青年像朱敏芬一样,外出务工挣钱。走出大山,是很多青壮年劳动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
朱家组是务川县涪洋镇珍珠村20多个村组中的一个,苗族村落。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汉族人相仿,没有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苗族妇女吴廷梅说,动辄上千元的银饰远非这些年收入最高不过四五千元的农民所能承受。何况,“穿着干活不方便”。
张明是珍珠村的现任书记,2004年10月走马上任。27岁的他2000年毕业于贵州机械工程学院,珍珠村的20多个村组他刚摸熟。“现有1021户,总人口4656人。”
朱敏芬的父亲朱光勤今年55岁,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今年农历春节过后,他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李玉珍一起去了贵阳。朱敏芬的二姐朱招敏和丈夫在贵阳打工,做一些清洁工作。朱敏芬异父异母的妹妹朱敏在家。
朱光勤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前为他留下了3个女儿。大姐朱招淑,二姐朱招敏,朱敏芬是最小的女儿,原名朱招芬。
村里人没有人记得她们母亲的名字。这个穷苦人家的农妇天生残疾,大家都称呼她“哑巴”。大山里生活无比艰辛,两夫妻面朝黄土背朝天依然无法维持这个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记者在他家想找点照片,一张也没有。
珍珠村书记张明坦率地表示,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的山区经济起码相差20年。
每逢农历的“三、六、九”,务川自治县的仡佬族苗族群众就会把10个镇子塞得满满当当。他们从世居的大山深处走出来,背着竹篓,带着孩子去“赶场”。这是他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获得外界信息的日子。
农民靠天吃饭。朱敏芬一家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和水稻,一年到头,纯收入在千元左右。务川县的支柱产业是烤烟种植。烤烟利润较高,但投入也较大。由于前两年气候不好,国家的烤烟收购政策出现了浮动。农民的收入减少,更多的人外出打工。
仅朱敏芬家所在的涪洋镇珍珠村就有700多外出务工人员。该村书记张明说,这占了该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70%。 辍学
朱家组的现任组长,34岁的朱克忠刚从贵阳一带打工回家。
他叼着香烟想了很久,“朱招芬(朱敏芬曾用名)?”他对这个普通的女孩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仅有的三四亩农田里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只能果腹。
朱敏芬的父亲朱光勤不得不外出帮人做点小工来养家糊口。他没有念过书,只能帮人和水泥,砌砖墙,盖房子。
1985年,哑母去世,朱敏芬两岁。朱敏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父亲和姐姐对自己疼爱有加。尽管没什么文化,但朱光勤会时常给她讲点生活故事。姐姐把农活和家务活都包了,小敏芬过着平静的生活。由于家境贫穷,二姐朱招敏小学读了3年就不得不辍学,朱敏芬则只度过了1年的学生生活。
杀子之后的朱敏芬并没有在当地引起太大的轰动。人们实在想不起哪个女人敢做这样大的事。邻居也只能记得,她“个子不高,长相很普通,不爱说话,‘闷’得很,傻傻的”。
43岁的刘荣光是高梯子小学两个公办老师中的一个。他还记得朱家姐妹。
朱敏芬姐妹俩想读书却不得不辍学的遭遇,在整个务川地区很有代表性。
45岁的苗族妇女吴廷梅在珍珠村委会的食堂里给人做饭。每做一顿饭可以得到3元钱的伙食费,这是她的全部收入。吴廷梅的儿子马军华去年考上了民族学院的新闻专业,但1年6000元左右的各种费用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只能放弃。更多的学龄儿童只能读到小学和初中,然后外出务工,能挣到钱的人很少。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大力推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高梯子小学今年的入学学生总数达到了167个。 “结婚”
1995年,鳏居的朱光勤和本村一户人家的媳妇李玉珍住到了一起。邻居朱克松和大多数村民对两人的结合谈起来比较尴尬。李玉珍和原来的丈夫并没有解除婚姻关系就改嫁街旃馇诩摇?岁的朱敏和哥哥朱小康成了朱敏芬异父异母的弟妹。
对于这种婚姻,当地群众并没有太多的反对声音。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伦理道德观念似乎并没有羁绊他们自由地追求个人幸福。当地人的法律观念是淡薄的。涪洋当地有一句俗语:“钱官司,纸道场。”很多人经常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但真正有文化,了解法律的人少之又少。
记者采访中发现,朱敏芬和四川人周某的遭遇与继母李玉珍和父亲朱光勤的结合颇有几分相似。父辈的选择对于朱敏芬的一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继母的到来让幼小的朱敏芬非常不舒服。不管大事小事,她经常与李玉珍发生争吵。她不理解继母一些善意的言行。村里人说,她不太懂事。
1996年,大姐朱招淑远嫁到了罗家(涪洋地区的一个村组),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朱敏芬越发依赖自己的二姐。1999年,朱招敏把杉湾(该村组与朱家组相邻)的对象领进了家门。朱敏芬觉得二姐夫对自己不好,她担心以后自己会被二姐夫欺负。
她跑出了家。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没有文化的朱敏芬四处碰壁,在异乡流浪,直到遇见了40岁出头的王顺吉。
小小年纪无法独立生活的朱敏芬认为,自己与王顺吉的结合是为了能活下去。
朱敏芬说,王顺吉说能帮她找到工作,把她带到广州。朱敏芬并不是第一个被这样带出贵州的少女。记者在贵州山区采访时了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地区发生过多起拐骗妇女儿童的案件。
2000年,朱敏芬生下女儿王利。孩子的两只手都有残疾,手指黏连在一起。
2003年春节,朱敏芬带着刚出生的儿子王小江、女儿王利和“丈夫”王顺吉一起回了贵州老家。慢慢开始懂事的朱敏芬对于王顺吉开始有些不满。
“追求”
两人有26岁的年龄差距。正值青春妙龄的朱敏芬觉得“丈夫”没有生活情趣。她想离开他,但遭到了拒绝。朱敏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买菜回来,丈夫都要细细算账。除了带孩子,朱敏芬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
高梯子小学的老师刘荣光认为,朱敏芬没读过书,没有文化,是个法盲。邻居朱克松认为,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本身就是个悲剧。
2003年,朱敏芬结识了与丈夫同在水泥厂打工的四川人周某。这名离异男子的出现满足了朱敏芬对于爱情的想象。
他理解人,体贴人。闲暇时间,他会陪朱敏芬打麻将,甚至带朱敏芬一同出去玩耍。他许下承诺,要带朱敏芬回四川老家。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王顺吉与朱敏芬的“婚姻”遇到了挑战。
朱敏芬要走,但王顺吉不给她路费。 朱敏芬用两个孩子的性命为筹码,威胁王顺吉拿钱。王顺吉断然拒绝了朱敏芬的要求。
2004年6月7日,惨剧发生,朱敏芬用蚊帐条将4岁的女儿和11个月大的儿子吊死。王顺吉将孩子的死讯告诉了朱敏芬的父亲朱光勤。1个月后,伤心欲绝的王顺吉离开广州。
作者:陈实 方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