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纷纷:25岁的复旦才女坠楼身亡之谜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这是一个噩耗。

  9月8日清晨,年仅25岁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女硕士杨某从该校北区留学生公寓23层坠落,当场死亡。

  消息瞬间从校园传向社会,议论纷纷。


  人们难以想象,悲剧怎么会发生在一个即将毕业的复旦大学研究生,一个才貌双全,有“复旦才女”之称的杨某身上?

  为情?这是人们的第一反应。

  为工作?她的同学、实习单位的同事这么猜测。

  还有……

  一时,杨某坠楼成了街头巷议的话题,有人甚至联想到了红颜薄命。

  众说纷纭的死因就此演化成一个个问号、一个个谜团。

  与此同时,我们奔波在杨某的同学、好友之中,设法解开这一令人关注的谜团。

  她今年25岁

  杨某,山东青岛人。凡见过她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漂亮”。

  1997年杨某以“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学习,在读本科期间,据说她的学习成绩属中上。

  她的众多同窗好友向记者介绍:生活中的杨某,性格略有点内向,但决不孤僻,和同学相处友好。

  2001年,杨某考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此前有媒体称:杨某是当年班上唯一考取研究生的人,以此证明她是一个“才女”,但据记者了解,其实并非如此,当年她们班考上的还有一个叫“小娟”的女生。但当年杨某是以漂亮的高分被录取却是事实,并着实为她们班,以及她本人在师生面前撑足了面子。于是便有“复旦才女”的名声。

  关于社会上的众多传言,记者了解到,今年杨某25岁是确凿的,关于死前,她上过张国荣的网站,还留下了两份遗嘱,其中一份写着“颓废”两字等等,目前还难以查实。

  采访中,记者最深切的感受是,不论是杨某的同学、还是老师,对杨某之死,都表现出深深的惋惜。

  杨某的人缘很好,口碑甚佳。

  她是普通的女孩

  站在杨某生前的123寝室门前,对着紧闭的室门,一位杨某生前的好友对记者这么说道——

  社会上有关杨某的传言,许多是不实的。她其实是一个开朗的人,但从来不张扬。尤其是大三后,同学空闲时间较多,室友们聚在一起打扑克,她也经常参与。她还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室友们结伴外出散心、游玩,她就一人在宿舍守着。所以年级和班级的通知,一般都由她负责传达,4年中从未有过差错。

  她有才,但绝不是“书呆子”。虽然来自青岛郊区农村,家庭较困难,平时衣着朴素。但她很注意自身形象,譬如为使牙齿能看上去更加美观,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她坚持戴“牙箍”;她平时很喜欢读书,专业的、文艺的,包括时尚杂志。大学四年留给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她喜欢笑,圆圆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

  她还爱美。如果大家在大操场上集中,她会和同学们一起偷偷地为周围的男生、女生打分,评“美女”、“美男”。她自己的漂亮则是公认的。

  但她是“一个普通女孩”。与她同学4年的同学都这么说,对于社会上的种种说法,他们表示不解。

  她恋爱了

  因为漂亮,平时男生大都想接近而不敢接近的杨某,不久前恋爱了。据她的闺中好友说,杨某偶尔谈起爱情来,那种甜蜜神情让人嫉妒。

  据说,她和男友是经人介绍认识的,男的是一个高级白领,月薪一万元。两人一见钟情,并发展顺利。原本准备在今年的“十一”,回青岛老家见家人。据此可以判断,两人的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我始终认为她将来会很幸福的,没想到竟会发生了这样的事。”

  一个叫rice的同学在网上这样描述痛失好友的心情:“前几天开始我惦记着你们已经开学,应该给你打个电话。可一天拖一天,今日复明日,第一次打没人接,后来几天不是没有了电话卡,就是电话线被别人占用,同时我的手机进水坏掉,直到昨天我才买了部新手机,不料听到的第一个消息竟是你的死讯……面对手机屏幕,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没有打成功的那个电话成了我此生无法原谅自己的遗憾。”

  她是一个好学生

  兜了好大一个圈子,采访了众多杨某的同学、好友、老师,但关于她的死因还是一个谜。

  曾是同寝室的一个女生在电话中一谈到杨某就哭了:“我现在真得不想说这件事,但我可以告诉你,她是一个好学生。”

  新闻学院一位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使用最多的词是“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这位同学的生前情况、不知道这位同学的父母情况。也许迫于无奈,也许是推托,他最后指点道:到学校保卫处去了解一下,他们也许知道一点她的情况。

  但当记者赶到学校保卫处,治安科科长摊开双手说:我也说不清楚,能说清楚的人现在不在。而另一个人的回答更干脆“无可奉告”。

  就在这时,一位新闻中心的老师过来说,我可以向你介绍。“她曾在新闻中心实习过,是一个很好的同学,和周围同学、老师相处都很好。事情发生以后,我们都感到很惊讶。”

  “完了?”

  “完了!”

  关于其它,比如感情问题,比如工作问题,她同样不能给个明确的回答。

  或许是见记者在此久久不愿离去,一位留学生楼的清洁工上前轻声地但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那天我正在旁边打扫卫生,没有听见什么很响的声音,但看到很多警车过来,人是用草席包好后抬上车的。当时因为有电视台记者在场,警车就从留学生楼边门开走了。

  后来,记者才知道有关方面“通知”,在情况尚未清楚之前,任何人不得接受采访。难怪居住在一起的女硕士们都说:不知道有这件事情。或者说:看了学校的BBS后才知道的。一位留学生甚至拉着记者说:真有这件事情吗?你能否详细点对我说说。

  她的母亲……

  听说杨某的母亲已从青岛赶到上海,记者在学校招待所门外整整等候了两小时,却无缘见杨母一面。走进走出的人都不愿对记者多说一句。

  据了解内情的人告知:杨某的母亲今年50多岁,她由学生会干部搀扶着走进招待所时,给人的感觉已经显得十分平静。但直到记者发稿前,从未见她出过房门一步,饭菜均有专人送入……

  据说,杨某坠楼的当晚,其母在未知情的情况下就从老家赶到了上海,冥冥中似乎感应到了什么。

  已经4天了。杨某坠楼身亡依然是一个谜。但我们相信:是谜,终有解开的那一天。

  在此我们只能如你好友那般送出我们的心愿:愿你在天国从此安宁,和你在QQ上的名字一样,“逍遥莫愁”。


tigercool影视频道热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