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过往岁月让人泪眼朦胧--1986年的饭菜票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福建)陈也






  1984年,17岁的我到厦门一所专科学校读书。学校地处郊区,邻近的几条街,学校的饭菜票竟能像人民币一样流通———可以到路边小摊买油条,可以去书店买书,还可以上邮局寄信。当时我正迷写诗,常常饿着肚子,省下饭菜票去买诗集和投稿用的信封及邮票。


  大二那年我发了不少诗,俨然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校刊还特意为我做了一个专题,在序言中我讲述了自己饿着肚子写诗的经历,末尾写道:“我贫,但不穷。因为只要心中有诗,就有阳光,就有快乐!”专题刊出后的某个下午,一位女孩敲开了我们宿舍的门,点名道姓地要找我。我并不认识她,但她的美丽却让满屋子的男生睁大了眼睛。


  女孩大方地走到我面前恳切地说:“在杂志上看过你的诗,很不错。我想看看你还没发表的诗。”见我有些狐疑,她立刻笑着递过一沓饭菜票:“如果你不信任我,这是我的饭菜票,留作抵押。”


  对于穷大学生来说,饭菜票仅次于爱情。现在,一个少女带着一沓可观的饭菜票和一场可能的爱情,敲开了我宿舍的门,舍友马上起哄,嚷着:“留下来!”他们无缘分享女孩的美丽,却打算至少分享她的饭菜票。我在舍友的怂恿声里打开箱子,拿出两本手写的诗稿递给她。女孩对我说声谢谢,转身就走了。


  女孩刚走,舍友们便一哄而上夺过我手中的饭菜票,高声地清点数目,总共30元,差不多是我当时两个月的饭钱。随后的日子里,我天天期盼着与女孩再次相见。那天她走时,我居然忘了问她的姓名和地址!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却再没出现,我渐渐担忧起诗稿的命运。舍友们也七嘴八舌地猜测着惊鸿一现的女孩,然后一致肯定:准是个小骗子,骗走诗稿自个儿拿去发表,既扬名又得利。


  大约一个月后,我意外地收到寄自一座陌生小镇的包裹。打开一看,居然是我那两本诗稿!诗稿里还夹了一封女孩的信:“前阵太忙,现在才将诗稿寄还,真是很抱歉。诗稿里有折痕的篇章是我特别喜欢的……”可是,女孩却没留下地址。我只有继续等待,等她前来领回自己的饭菜票。直到开学,女孩依然杳无音信。那些在我抽屉里沉睡了半年的饭菜票,开始一张张走到我的一日三餐里。


  一直到毕业参加工作,我再没见过她。9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出差去北京,在火车上读到某报一篇小文,作者叫依萍。文章里写道:1986年,18岁的她离家到厦门集美打工,闲时到某学校玩儿,读到了那学校一个男孩的诗。随后,她开始收集男孩的诗,也渐渐知道了他为买诗集而饿肚子的事情。她特意找老乡兑了30元那所学校的饭菜票用作抵押,从男孩那里借回两大本诗稿。她希望,那沓饭菜票能当成“版税”,帮助愿为诗而挨饿的男孩……


  读到这儿,我心里五味杂陈,眼里湿乎乎的一片。下了火车,我第一件事就是给报社打电话,询问作者的通讯地址。编辑翻查了半天说作者没留下地址。


  许多年后,我重回母校,发现从前的那所食堂早已改用磁卡打饭了。看着一手拿碗一手拿饭卡的年轻校友,我不由得感慨良多。也许和许多事物一样,饭菜票已成为历史,并被人们淡忘了,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将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里抹去,譬如那沓1986年的饭菜票,和那珍藏心底的温暖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