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亲临直击风暴中的巴格达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中国记者亲临直击风暴中的巴格达

  大洋网讯 巴格达的夜晚,舒适宜人。水均益和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吃完晚餐后,回宾馆的路上堵了车。下来一看,原来是巴格达最大的一家冰激凌店,巴格达的有钱人纷纷停车买冰激凌。看来当地人心情不算太坏。

  此时是巴格达2月11日晚10点(北京时间2月12日凌晨2点),距离核查大使递交核查报告还有两天,距离美国的“最后通牒”不到一周时间。从表面上看,正处于风暴眼中的巴格达一派平静气象,并不像外面传说的那样狼狈不堪,甚至看不出战争阴云的迹象。

  水均益他们的晚餐是在一家阿拉伯菜馆吃的,菜还是比较丰盛的,包括烤羊肉、鸡肉、青菜,饭店还在餐后赠送了小礼品,看不出物资匮乏痕迹。

  巴格达的夜晚仍然亮着霓虹灯,消费并不见得比往常要少,甚至娱乐场所也照样开放,人们该跳舞的,还是去跳舞。

  水均益一行5人组成的央视赴伊报道组于2月5日飞抵巴格达。这是水均益从1998年核查危机后重返此地,刚好也住进同一家宾馆。水均益说,比起5年前来,巴格达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1998年来的时候,街上还是一幅战争遗留的痕迹,街上很多乞丐,房子破旧,车子少,大多是旧车,甚至连车玻璃全的都不多,而现在,街上的车看着都不错,甚至有奔驰和宝马这样的好车。

  在他们入住的希拉德宾馆(所谓五星级),尽管存在电梯慢、自来水管锈蚀等老毛病,但现在似乎努力在改变:以前的电话只能打市内的,国外电话也打不进来,但现在也换上了国际长途,进出自如。在他们楼下,还开了个网吧,虽然速度很慢,但毕竟方便多了。

  看着巴格达夜间安详的灯火,第一次来此采访的记者感叹:巴格达这么好的城市,打仗干吗啊。

  这主要归功于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加上几年来联合国的制裁较以前有所松动,所以不少伊拉克人通过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经济上“小康”起来了。

  这几天,正是当地的“宰牲节”,对当地人来讲,相当于我国的春节。除了要害部门外,巴格达市民放假4天。不少家庭跟往年一样,大量采购食品和日用品,去外面游玩度假。有的家庭还带孩子去吃汉堡,节日气氛并没有被破坏。

  在巴格达人购买的商品中,不少是中国货,从VCD到牙膏牙刷,各种日用品琳琅满目,有的价格甚至比在中国国内还低。在巴格达市民眼里,中国人一向是朋友,不少巴格达人对中国比较了解,他们知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也知道李小龙和成龙,甚至有人知道中国正在上映的《英雄》。

  水均益说,他在巴格达采访时,只要不是太重大的场合,当地人对中国人都很友好,并能给予一定的便利。在“石油换食品”计划中,中国商人跟当地人的良好沟通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好印象。中国在巴格达最大的工程是一个供电改造工程,总造价达10亿美元。当然,随着危机加重,工程人员都被迫撤离。一旦发生战争,必定对这样的工程造成影响。

  目前,除了中国使馆人员和驻外记者外,绝大多数中国侨民都已经撤离,或者在春节回家后暂时不回巴格达。到发稿时,只有一个来自中国东北的贸易公司职员还驻留伊拉克,等到手续办完后也将立即离开。

  而整个巴格达的街头此时几乎看不到外国游客和商业人员,不少驻巴格达的大使馆已于近日撤离。值得注意的是,2月7日,设在波兰大使馆内的美国利益代表处和波兰大使馆一同撤离,而这通常被视作战争开始的前兆。

  与他们反方向的,一些呼吁和平的民间团体辗转来到巴格达。中国记者下榻的希拉德宾馆就住进来一批来自法国的民间团体。他们打着旗子,上面写满“和平”字样。联合国武器核查负责人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来到巴格达后,他们和记者是最兴奋的两群人。

  有意思的是,本来在希拉德宾馆的门厅地面上镶有一个丑化的老布什头像,人进人出,都踩在其上。但布利克斯和巴拉迪住进希拉德宾馆的时候,这个头像被悄悄地用地毯遮住了,体现巴格达方面微妙的心理。

  围绕这两名将在2月14日向安理会提交第二份核查报告的关键人物,在巴格达的200多名各国记者展开了“新闻大战”。

  2月10日,核查人员离开巴格达前的新闻发布会更成了新闻记者的主战场。水均益被“幸运”地从近200名记者中“抓”了出来,排在第二个提问。他的问题涉及“核查何时结束”这一敏感的试探性问题。巴拉迪和布利克斯对视了一下,分别作了慎重的回答。

  关于这份“幸运”,事后水均益笑称:“主要是有秘密武器:做了巴拉迪代言人的工作,进行了彼此沟通。”

  然而对于水均益而言,采访难度不仅来自同行的竞争。许多迹象表明,伊方对记者管理越来越严,要求签证10天一审,而且不久前就公布了67名记者“必须72小时内离境”。

  但水均益说,不管去留如何,他们已经做好了在巴格达做战地记者的准备。他们和使馆人员一起储备了蜡烛、食品、汽油等必需品,并做好应付紧急情况的准备。

  我国驻伊拉克大使张维秋昨天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使馆所有家属及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回到国内,另一批人员将赴约旦待命。

  张维秋大使说,使馆正在认真落实我国政府关于减少人员的决定。

  至今,所有家属及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回到国内。这样,在巴格达的中国人还有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记者、少量香港媒体记者以及使馆留守人员,总数在20人左右。

  但一旦开战,他们的退路其实也不多了,因为离开巴格达的途径很少:一种是通过航线到达约旦首都安曼,一种是通过1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到安曼。开战后,也许两个途径都会被切断。

  另外,伊拉克本来就很落后的通讯最近几天更加不畅。网线时常中断,电话也经常出现杂音、串线、无法接通等现象。(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