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来,随着从海外学成后回归中国创业或服务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海归派”于
是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流行名词。媒体称他们为“海归”,因为这个名词是“海龟”的谐
音,正好与只在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人才(所谓“土鳖”)形成对比。
“外来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是有关“海龟”和“土鳖”之间能力高下的议论点;有人
还给回国的海外学人起了“空降部队”的外号,挖苦他们与国内环境脱节。“空降部队”能
否“软着陆”(迅速熟悉国情),成为留学人员回国后的最大考验。
上个月29日,在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创业在中国”论坛上,5位受
主办当局邀请作为成功创业代表的“海归派”人士,以自己不同的际遇谈到这方面的心得。
“出国是为了学东西
学成报效祖国是很自然的事”
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教授,1997年响应中山大学校
长的号召,从美国学成后回母校服务并受到重用。他说:“出国是为了学东西,学成后报效
祖国,是很自然的事。”
他认为,留学人员回国后要经过三个过程:一、安定下来;二、融入社会;三、发挥优
势;其中,最难的是第二步。“留学人员在国外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回来后将会与
国内的观念产生一些碰撞。如果不及时调整,会让人觉得留学生不是来干事,而是来捞好
处。如果不能融入社会环境,更谈不上创业。”
同样是回到母校服务并获得重用的解放军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全军生物芯片重点实验
室主任马文丽教授,赞同曾益新的说法。
她从1998年回到广州同和第一军医大学出任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时,虽然获破格提
升成为最年轻的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但工作环境比想像中还差:个别仪器是上1950年代
国外已经淘汰的,连幻灯机都没有,而移交到她手中的经费只有人民币388元。该研究所曾
经有17名博士生出国留学后,没有再回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马文丽将研究所办成国内一流实验室,所研究的基因芯片处于国内领
先水平。现在每年获企业赞助的科研经费达几千万元人民币,每年可以派遣一名优秀的博士
到美国进行交流。她经常告诫留学生,回国发展要做好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包括复杂的人
事关系。
荷力泰(广州)蜂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明博士,1995年从英国带着蜂窝技术回
广州创业,从一人公司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名员工和5间工厂的规模。他认为,回国创业最
重要就是要能适应市场要求。
“留学生的最大优势
就是学习能力比别人强”
“我们留学生的优势,在于了解外国先进的企业文化,又了解中国情况。但要改变中国
是很困难的,只能是自己去适应。留学生的最大优势,就是学习能力比别人强。”
有一位在国外待了5年的留学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中国的环境;王文明对他说:“我
们在中国成长和生活了20年,在国外生活才5年,你应该是比较熟悉哪个环境呢?所以,心
态上必须要调整自己。政府虽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但要赚钱就得靠自己去摸索和调整。”
大连欧华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亓梅晓,2001年从英国回到大连开公司,
她认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最让她困扰的是员工与公司、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诚信问题。
她回忆当初公司的第一笔收入,是签了价值11万元人民币的广告合同,对方却拖了4个
月才还钱。“在国外,签了合同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国内签所有合同则要很小心,这也有一
个学习过程。”
美国AEM控股公司董事长张海明博士,1981年到美国留学创业。他所创办的AEM公
司在10年内,三次入选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近年来,他在苏州投资3000万美
元创办一家高科技工厂,成为“海归派”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企业之一。
有意回国创业者
一定要重视企业诚信问题
张海明告诫有意回国创业者一定要重视企业诚信问题,因为企业是靠现金周转来存活,
而在资金积压现象在中国很严重,呆账很多。所以,他的公司完全不卖产品给中国大陆企业
或台资企业,以保证资金回笼。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但作为外资管理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中国
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完全与世界接轨。”
“海归派”的困扰,其实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和优厚的工作
条件存在“时间差”的矛盾。也有“土鳖”们理直气壮地认为,与其说是中外市场环境存在
文化差异,不如说是两套不同的游戏规则,“海龟”要进入中国的内河,就要适应这个市场
的“水温”。
不过,随着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海洋”河流,面对一波接一波的全球化浪潮,
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单是“海龟”,也是“土鳖”必须重新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