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国演义

(2021-02-20 23:16:01) 下一个

《三国演义》读了不下十遍,尽管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仍记忆尤新。那时年纪轻,对小说和历史的界限,并不明确。把小说,当成了历史。

《演义》印象最深的,是战争中的“巧劲儿”、“奇兵”和“以少胜多”。登封造极的,要数“空城计”了。现在想起来,“空城计”这段,也是真敢编,完全藐视读者的智商。但读的次数多了,会完全沉醉于“锦囊”之巧妙,哪管真假。记得一次和几个完全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出差,一时兴起,给他们喷了一路《三国演义》,直讲的几位呆若木鸡,追着我问哪里可以买到《三国演义》英文版。

现实中,印象里唯一靠“锦囊妙计”大胜对手的,是广州商团之变中的吴铁城。城变前吴离穗时已断有变,遂分别给城中手下留下信封,并嘱非紧要时刻不得拆开。广州商变时城中大乱,各部通信联络已完全中断,但各自打开“锦囊”,依计行事,最终迅速平定混乱。(据说商变的起因,是大炮的横征暴敛。待查。)

现在娃子们渐渐长大。严格的说,他们是外国人,从出生到成长都远离中国的外国人。作为来自中国的我,在娃娃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总想夹带点儿“私货”,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问题来了,要不要给他们讲《三国演义》?

想了许久,决定不讲。因为怕这么多“四两拨千斤”和“以机巧成事”的虚构案列,会增加他们不劳而获的赌徒心理。希望他们知道“空城必败”;希望他们知道,“珍珠港”是一次忽略对方国力和工业实力、最终必输的豪赌;希望他们长大以后“千斤压四两”、“杀鸡备牛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