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征服印度

  会师印度河

公元前327年春末,亚历山大命令阿明塔斯率领3500骑兵、10000步兵留守巴克特利亚,他自己则率军开始了他早就计划进行的征服印度之行。

关于印度,亚历山大和他的智囊团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印度是波斯帝国最东边的一个行省,是位于地球尽头的一片神奇的土地。有一位希腊哲学家写了一本献给波斯国王看的书,书中叙述了作者有一次见到一个印度的怪物,其大如狮,其面如人,其尾能射出毒刺。这样的海外奇谈就是西方世界对印度的普遍印象。而且,亚历山大想象中的印度,并不是整个印度次大陆,而只是印度河流域,再往东就是旁遮普,或称五河之国。旁遮普的东边不远就是大洋,是世界的最东端。因此他认为,占领了印度就占领了亚洲的最后的土地。他还认为世界的南端也距离这里不远,印度河向南流入大海,这个大海就是世界的南端。

亚历山大从巴克特利亚出发时,率领着一支约有27000人到30000人的军队,这支部队和他从欧洲出发时人数上差不多,但在人员的成分上,已大不一样,从欧洲出发时,亚历山大率领的是一支完全由欧洲人、主要是马其顿人组成的队伍,而现在亚历山大所率领的却是一支包括不少亚洲人的具有世界性的队伍,这正是亚历山大建立他的世界帝国的反映。随军的还有各级官员、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商人和随军家属等。非战斗人员的人数相当可观,因为,亚历山大实际上是带着他的战时的国家行政中心在行军。他的帝国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是随着他流动的,他在哪里,他的国家的政治中心也在哪里。他还随军带来了来自埃及和腓尼基的水手和造船工匠,以便建立一支舰队,利用印度河,水陆两路进军。亚历山大率领的这支向印度进军的队伍,后来不断得到希腊的援兵、印度和其他亚洲部队的补充,据普鲁塔克说,亚历山大穿过旁遮普班师时竟有135000人之多。

亚历山大先率军沿原来的路线北上,越过兴都库什山,走了10天,到达了高加索亚历山大城。该城是亚历山大第一次进军巴克特利亚时在帕拉帕米萨斯地区建立的。他撤换了这里的不称职的总督,并任命了一名近卫将领专管高加索亚历山大城,为增加城内居民数量,从附近地区召来一些人并让部队里一些超过服役年龄的人定居城内。然后率军到尼塞阿,向雅典娜献祭,再转向科芬河。当时印度西北部还处于分裂状态,分属几个小王国,亚历山大事先就派传令官到印度河西边的印度头目太克西利斯等印度人那里,叫他们尽早派人来迎接亚历山大。太克西利斯和其他头目,迫于亚历山大的声威,果然带着印度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前来欢迎,并答应把他们所有的大象共20头献给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在这里对敌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赫斐斯申和坡狄卡斯率领,太克西利斯和其他印度头目也划归这一路,朝印度河方向进入朴西劳提斯地区,也就是科芬河右岸地区,到印度河后,准备好渡河用具,等亚历山大所部到达后,一同渡河。另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进军科芬河左岸地区,也就是阿斯帕西亚、古拉亚和阿萨西尼亚地区。两路军最后在印度河会师。

赫斐斯申和坡狄卡斯所率领的这一路军进展顺利,沿路所经过的城镇,或被攻占,或降服,全被拿下。只有朴西劳提斯地区的总督阿斯提斯固守一城,拒不投降。赫斐斯申围攻了30天才攻下该城,杀了阿斯提斯,派印度人的一个头目散迦亚斯接管该城,因为这个人忠于亚历山大,他是事先从阿斯提斯处逃到太克西利斯处的。

但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这一路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部队先沿科芬河岸崎岖山路前进,过河后,亚历山大为加快前进速度,亲自率领全部骑兵和800名改为骑马的步兵,全速前进,而让其余的部队在后以平常行军速度跟进。这一带的部族听说亚历山大率兵来了,有的逃到山里,有的逃到防御工事坚固的城市里。亚历山大进军途中的第一座城市,虽然并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该城的外围部队赶回城内,并成功地把城市围困起来,亚历山大却在战斗中负了伤,一支箭射穿了他的胸甲伤了肩膀,托勒密和另一重要将领也负了伤。幸而伤得不严重。

这座城有两道城墙,但有的地方不甚坚固。第二天,天一破晓,亚历山大就令部队选择一段比较粗糙的城墙攻击,很快就攻破了。部族兵又在第二道城墙抵抗了一阵,但在马其顿部队动用各种攻城器的攻击下,终于顶不住了。大部分人冲出城,逃到距城不远的山里,没能逃走的,都被抓住杀了。为了泄愤,亚历山大下令把这座城市夷为平地。接下来兵临安达卡,这座城不战投降了。亚历山大令克拉特拉斯和其他步兵指挥官留下,率领他们的部队把这一带不愿主动投降的各城镇都毁灭掉。

亚历山大自己则率军向攸阿斯普拉河前进,因为,据说阿斯帕西亚总督就在那里。但两天后赶到那里时,那里的部族听说亚历山大要来,却都已逃到山里去了。亚历山大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山里,追上后,对那些部族大加杀戮,逼得他们逃到更难进去的深山里。

托勒密在一个小山顶上发现了那个总督,看见他带着一些卫队。托勒密当时所率领的兵力虽比敌人少得多,他还是率部追击敌人,后因山太陡,马上不去,他就下马徒步追击敌酋。这个印度首领看见托勒密追近,便带着他的卫队掉头作困兽之斗。他用一根长矛刺穿了托勒密的胸甲,但没能戳进肉里,同时,托勒密一枪戳透了他的大腿,把他甩到地上,杀死后又抢走他的尸体。敌酋的卫队见自己的首领死了,便四散逃跑了。但小山上的其他印度兵看见他们的总督的尸体被马其顿人抢走,悲愤交加,纷纷冲下山来,和马其顿人展开了一场血战。这时,亚历山大所率骑兵已下马徒步来到小山附近,立即投入战斗,经一番激战才把印度人赶回山里,把敌酋尸体拿了回来。

亚历山大随后率部穿越大山,下山后,占领了一个叫阿瑞迦亚斯的城市,进城后,才发现这是一座空城,居民不仅全跑了,而且把全城都烧成一片废墟了。这时,克拉特拉斯也已成功地完成了亚历山大交给他的任务,率部来到这里与亚历山大会合。亚历山大考虑到这座城市虽已成空城,但位置很好,便令克拉特拉斯在四周再修一道城墙加强它的防卫能力。他还号召附近部族愿意到城内居住者都搬到城里居住,部队里超过服役年龄的也可以在城里安家。

亚历山大又率部向另一座大山前进,据说这一带的部族多数都逃到那大山里躲藏。抵达大山后,亚历山大下令就在山脚下扎营。

托勒密奉命带领一些人马征集粮草和侦察敌情,他回来后,向亚历山大报告说,他看见部族兵营地的烟火比马其顿营地的烟火多得多,但亚历山大认为烟火的多少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也许这是这一带的部族搞的虚张声势的诡计。他留下一部分兵力在营地,自己带上他自认为已足够的兵力朝敌方烟火处的方向去,到达距敌不远可看到敌方烟火的地方后,他把部队分成三部分,分别由近卫军将领利昂那塔斯、托勒密和他自己率领。他率领的那部分军队向部族兵最多的地方挺进。

部族兵自恃人多,又占据着高地,没把马其顿军队放在眼里,见开过来的马其顿部队人数不多,便立即从山上冲下来,在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激战。亚历山大的作战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军队很快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压倒了敌人。同时,托勒密也对占据着一座小山的敌人展开了进攻,他把部队分成几路纵队向小山最容易突破的一点冲击,而不是一线拉开,四面堵截。敌人想逃,也有路可逃。这里的印度人是这一带的部族中最勇猛善战的,但在马其顿人的猛攻下,还是抵挡不住,被赶下了山。在另一处,利昂那塔斯所率领的部队也旗开得胜,打跨了对面的敌人。据托勒密记载,这次战斗,活捉的敌人就有4万多人,缴获的牛有23万多头。这些牛个大体壮,非常好看,亚历山大挑了一大批最好的牛,派人尽快送回马其顿,用于耕作。托勒密所记载的战果,显然大大夸大了。这是自吹自擂,而且没有马其顿方的伤亡人数。有关亚历山大远征中的战斗情况,因基本上只有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的记载,而没有波斯人和印度人的记载,都是一面之辞,都有意夸大马其顿一方的胜利。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知道确切的情况。

接着,亚历山大率兵向阿萨西尼亚人地区前进。他听说,他们已经集中了2000骑兵、30000步兵和36头大象,准备和他大打一仗。这时克拉特拉斯完成了修筑阿瑞迦亚斯城的任务,把重装部队带来了,并带来了攻城用的擂石器。

亚历山大首先进军这一地区最大的城市马萨伽。部队抵达城边时,城里的部族依仗从别处调来的7000名印度雇佣兵,趁马其顿部队正在扎营之机,飞快地冲出城来进行袭击。亚历山大考虑到在城根前打,敌人一溃退,就能很容易地逃进城去,因此他决定把敌人引到离城较远的地方再打。他一见敌人冲过来,就下令部队向后转,向一座小山撤退,印度人以为马其顿人不敢接仗,争先恐后地全速追击,秩序大乱。亚历山大立即令方阵兵调头反击,印度部队被马其顿人的突然反击打得狼狈万状,急忙退回城里,一路被消灭了200来人。但亚历山大攻城却不怎么顺利。第一天,亚历山大自己还被射中一箭,脚踝受了点轻伤。第二天,动用了擂石器,轰塌了一段城墙,但当马其顿人从城墙缺口往里冲时,却遭到印度人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返。后来面对城墙竖立起一座木塔,弓箭手从塔上向城内敌人射箭,才压住了印度人的气焰。但还是无法攻进城去。第三天,亚历山大又把方阵调上来,从木塔和城墙豁口之间搭上的一架桥上往城里冲,但结果却由于将士们都抢着往前冲,桥上人太多,把桥压断了,许多人都从桥上掉了下来,印度人趁机反击,亚历山大只好停止进攻,鸣金收兵。第四天,亚历山大又令人从另一架擂石器上往城墙上架起一架桥,如法攻城。印度人仍顽强进行抵抗,但由于他们的首领被一颗石弹击中身亡,削弱了他们的斗志,同时激战中又有大批人倒下,伤亡严重,他们才不得不派代表来要求亚历山大停战讲和。亚历山大很欣赏这些印度雇佣兵的勇敢,很乐意接收他们,他当时就同意让他们参加他的部队跟他去打仗。于是,印度雇佣兵就带着武器从城里出来,在面对马其顿人营地的一个小山上单独扎营。但是,他们并不是真的愿意拿着武器跟着亚历山大去打其他印度人,他们想趁黑夜溜走,去找他们自己的部族。亚历山大得知他们的打算后,立即命令全军出动,趁黑夜把他们团团围住,一个不留地全部杀死了。亚历山大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后,就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对那些不归附的部族,进行毁灭性的肆意杀戮,他的残暴使人闻风而逃。印度雇佣兵只是想返回自己的部族就被他全部杀掉了。他实行这样的杀戮政策,是要告诉印度人,不归顺的都难逃一死。

马萨迦城由于大部分守军离开了,很快就被亚历山大攻占了。然后,亚历山大就派部将科拉斯、阿西塔斯等分别率领一支部队到巴济拉和欧拉两个城市去,他估计这两个城市听到马萨迦被攻占的消息后,会主动投降。但他估计错了。派到欧拉去的部队,遭到城内居民的攻击。而巴济拉的居民,自恃城市建立在地势险要的高冈上,四周工事坚固,也毫无投降之意。

亚历山大得知他派出去招降的部队都碰壁后,就亲自率军去巴济拉。但后来又听说欧拉城的头目阿比萨瑞斯正派人到附近各部族,叫他们偷偷去欧拉城帮他们打仗,便改途去攻打欧拉。命令科拉斯在巴济拉城外不远处修建要塞,留下一些兵力驻守,使敌人不敢轻易出城和外面联系,利用外面的人力物力,他自己则带领其余部队去和亚历山大会合。巴济拉城里的部族见科拉斯已把大部分兵力带走,认为有机可趁,便冲出城来攻击留下的部队,结果被打死500多人,被俘70多人,其余的赶快逃回了城里。欧拉城则被亚历山大一攻而下。巴济拉城居民听到欧拉城被亚历山大轻而易举地拿下后,完全丧失了守卫自己城市的信心,半夜弃城逃走。其余的部族也都相继外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逃到一座叫阿尔诺斯的陡山里。

这座当时叫阿尔诺斯的陡山,后来,为寻找它的遗址,不知让多少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旅行家费尽了精力,但结果却都失望而归,没能找到。直到1926年,探险家奥里尔·斯坦爵士,才发现现在名为帕尔—萨的就是阿尔诺斯山。

阿尔诺斯由两个陡峭的山脊组成,主峰高7100英尺,有一高5000英尺的垂直峭壁直下印度河,另一山脊更高,也有一垂直峭壁。两座山脊成直角相合,被幽深的峡谷分隔开。印度河在这里形成一弯曲的宽河道,几乎是环绕着这个地方。阿尔诺斯,按希腊名所暗含的意思就是连飞鸟都不到的地方,可见其地势之险要。山上有林木和泉水,有足够1000人耕种的可耕地。但上山十分困难,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羊肠小路通到山顶。传说赫拉克勒斯有一次曾企图攻占该地也未获成功。亚历山大因为这里是拒不归顺的印度人的一个很好的避难所,同时可能也有要超过他的祖先赫拉克勒斯的心理因素,决心要攻占这座陡峭的大山。

亚历山大在进攻阿尔诺斯山寨以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他下令把马萨迦和欧拉二城建成这一地区的要塞。任命近卫军将领尼卡诺为印度河西边一带地区的总督。这时赫斐斯申和坡狄卡斯也把另一叫罗巴提斯的市镇建成要塞,并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然后率领大部分部队到印度河,按亚历山大的指示,想办法在河上架桥,准备迎接亚历山大的到来。

亚历山大首先率部向印度河推进,沿途接受了扑西劳提斯城的归顺,又攻占了印度河沿岸一些小城镇。抵达距阿尔诺斯山不远的埃博利马城时,亚历山大让克拉特拉斯率领一部分军队留驻这里,负责从附近地区收集尽量多的粮草和其他物资,运到城里储存起来,准备长期供应部队。他这样安排,是因为他考虑到,如果一时无法强攻下阿尔诺斯山,马其顿部队就可以以这座城市为基地,对这座山寨进行长期围困,把山上的敌人拖垮。

亚历山大抵达阿尔诺斯山后,先让托勒密率领一支轻装精锐部队,由几个投诚的印度人带路,沿着一条坎坷难行的小路上山,在敌人还没发觉时,就占领了一个山上的据点。然后在据点周围加修防御工事,准备据守这里,配合亚历山大大部队攻山。第二天,亚历山大看到托勒密发出的信号,知托勒密得手,便立即把部队调上来,但由于地势太险要了,印度人又顽强抵抗,根本无法攻上去。印度兵见亚历山大上不来,便掉头攻击托勒密,托勒密固守阵地,印度人也无法攻上去。

晚上,亚历山大派了一个熟悉地形的投诚过来的印度兵给托勒密送去一封信,命令托勒密在亚历山大率部到山脚下时,率兵从山顶向下冲,不要只坚守那个据点,要上下夹攻,使敌人腹背受攻。第二天破晓,亚历山大就率兵来到托勒密偷偷上山的那个斜坡上,按计划从这里往上强攻,托勒密则往下冲。由于地面狭小,亚历山大采用车轮战术,一队攻一阵再换一队攻,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亚历山大的部队才占领了斜坡和托勒密会师。但会师后一起攻打山寨却仍然失败了。

亚历山大知道,山太陡太高,要攻上山是十分困难的,弓箭和擂石器也都失去作用,因为无法投射到山顶。因此亚历山大决定用土石填平深谷。他下令士兵砍树做木桩,填土修筑大土冈。第二天,使用投石器的人就可以在已修好的土冈上投石,擂石器也可利用土冈擂石了,筑土冈的士兵也不怕印度兵的攻击了,进度更快了,第三天,土冈就已遍布山顶。第四天,有少数马其顿官兵攻占了一座和敌人山寨绝顶一样高的小山头。亚历山大立即命令部队把土冈向这座小山头延伸,要用土冈把原有阵地和这个山头连接起来。

亚历山大的这种攻击方法完全出乎印度人的意料,擂石器发出的石弹开始接连不断地击中山寨,印度人已丧失抵抗的信心,他们派了一名军官来向亚历山大请求停战,说条件谈妥,他们就交出山寨。这是他们的缓兵之计,想拖延到晚上散伙,趁天黑各奔自己的部族。亚历山大发觉了他们的企图后,将计就计,答应给他们充分时间撤退,同时也把山寨四周的巡逻队撤走。等他们撤走后,亚历山大立即亲自率领卫队700来人登上那已撤出了的山寨,然后,发出信号,向那些正在撤退中的印度人发动攻击,趁他们溃逃中大杀大砍,大部分被歼,另有一些人在惊慌中,失足掉下悬崖摔死。亚历山大就这样占领了连赫拉克勒斯都无法占领的这座大山。亚历山大在山上献了祭,留下一支波斯人的军队驻守,由不久前从比修斯逃到亚历山大处投诚的西西科塔斯率领,然后率军下山。

亚历山大下山后,来到一个叫奈萨的城市,城市居民的首领阿卡菲斯率领一个由30个头面人物组成的代表团出城谒见,请求亚历山大允许他们的城市仍按原样独立。阿卡菲斯说,他们的城市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征服印度后创建的,是为了让后人纪念他的远征和胜利而创建的。他们还说,亚历山大也在各地修建了许多城市,将来还要修建更多,从而证明亚历山大比狄俄尼索斯创造了更多辉煌的业绩。由于他们的城市的创建者是狄俄尼索斯,所以他们城市的市民一直享有独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阿卡菲斯的话打动了亚历山大,他很欣赏狄俄尼索斯曾远征印度并建立了奈萨城的传说,因为这样的传说可以起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证明亚历山大的远征是正确的。亚历山大不过是在步希腊和马其顿人所崇拜的英雄的后尘,而且,就像阿卡菲斯所说的,他创造的辉煌业绩甚至超过了狄俄尼索斯。这一传说和赫拉克勒斯没能夺取阿尔诺斯山的传说一样,都可起到提高亚历山大的威信并进一步神化他的作用。他攻占了赫拉克勒斯都未曾攻下的大山,现在又在创造比狄俄尼索斯更辉煌的业绩,希腊人、马其顿人还有其他民族的人怎会不跟随他去从事这样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呢?因此,亚历山大答应让奈萨居民继续保持自由和独立,但要求他们送给他300名骑手和100名官员。阿卡菲斯说,他们如果从城里抽出100名官员,城市就无法管理。亚历山大听他说得有理,就答应他们只送给他300骑手。阿卡菲斯在如数把骑手送来时,把他的儿子和外甥也都送来了。

公元前326年春,亚历山大和等候已久的赫菲斯申、坡狄卡斯在印度河会师了。赫菲斯申已在印度河上架好了桥,还造了许多小船和两艘三十桨的大船。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送来了许多礼物,其中包括200银泰伦特,还有献祭用的牛3000头、羊万余只、大象30头。太克西利斯还派来700名骑兵助战。他还要把他的属地、印度河和它的支流希达斯皮斯河之间的最大城市太克西拉献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河边向他经常祭祀的神献了祭,举行了体育和骑兵竞赛。

希达斯皮斯河会战

印度河,被亚历山大和他周围的人认为,是除恒河之外的欧亚两洲最大的河,河宽水深,很难架桥,由于缺乏当时人的记载,现在无从知道赫菲斯申怎样造的桥,造的什么桥。一般都估计他可能用船为亚历山大渡河造了一座浮桥。后来罗马人就常用这种方法搭桥。不管如何,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大军顺利地渡过了河,过河后,又按惯例进行了祭祀。然后率军向太克西拉城进发。该城的总督太克西利斯带着这一地区的头面人物把亚历山大迎接进城。

亚历山大进军印度以来,经过许多地方,见过无数的印度人,但他们的生活都很简朴,并不像他们原先想象的那么奇妙,那么富有,马其顿人开始怀疑有关印度十分富饶的传说的真实性了。但进入太克西拉城后,他们的疑惑烟消云散了。太克西拉是个热闹非凡的大城市,集市繁华,宫殿巍峨,还有婆罗门开设的大学校。城里充溢着一种令希腊人惊异的异国情调。男人们都穿一种特别白的亚麻布长袍,肩上披着一块布作外衣,头上还包着一块,胡子染成各种颜色,白的,黑的,红的,紫的,草绿的,等等,五颜六色,稀奇古怪。印度女子个个貌美如花,大眼高鼻,能歌善舞,但她们一个个都用纱巾把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一些婆罗门苦行僧旁若无人似的赤身裸体或卧或站或坐在街头巷尾晒太阳。据说,有一天,亚历山大和他的随从在一些在草地上行走的苦行僧旁走过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跺着脚对亚历山大说:“亚历山大啊!每人脚下都有一块土地,我们同样也踩着一块,而你却走遍了地球的大部分,自找麻烦还殃及他人,你制造的罪恶将大于你带来的文明!好自为之吧,年轻人,你已经30岁了,已经进入壮年了,珍惜自己的生命吧!你很快就会死去,你死后所占的大地只不过足够成为你的葬身之地而已。”

这个婆罗门叫兰克努斯,他后来参加了亚历山大的远征。他还曾形象地向亚历山大讲述如何进行统治。他将一块皱缩的兽皮铺在地上,请亚历山大好好看着,他先沿兽皮的四边走动,这时兽皮便四下翘起,然后,他立在中间不动,那兽皮也平稳不动。这时,他看着亚历山大说:“陛下,你看懂了这兽皮的启示了吗?它是告诉你,你的帝国已经足够大的了,你现在应该坐镇在帝国的中央,而不要四处出征,这样你和你的帝国也许才会长治久安。”

一些婆罗门甚至拒绝亚历山大的邀请,他们坚持认为,如果亚历山大是天神之子,那他们也同样是。亚历山大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对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来说,这些人太神秘莫测了,在酷热的白天,马其顿人几乎无法赤足走路,而他们却发现这些印度人居然能整天一动不动地赤裸着身体或站、或坐、或卧,有时甚至是在石头上和钉子上!亚历山大真不知应怎样来对待这样的人民,这样的国家,他其实对婆罗门的高深的哲理,也心存疑惧,否则,就不会让兰克努斯参加他的远征。要知道,在亚历山大以前,没有哪一个国王曾经或试图征服过印度,亚历山大自己对他征战印度的后果,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太克西利斯渴望亚历山大能尽快消灭他的仇敌波鲁斯,他之所以投靠亚历山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亚历山大之力打击波鲁斯。波鲁斯的王国在希达斯皮斯河以东,他已经在河的东岸集结他的全部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过河。波鲁斯已是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必须集中力量打击的主要对象,在这一点上,他和太克西利斯不谋而合,他也希望在出征波鲁斯时,能得到太克西利斯的帮助。

亚历山大在向波鲁斯的辖地进军前,把太克西利斯的辖地扩大了,并仍交给他掌管;他接见了前来谒见的印度山区各部族土司阿比萨拉斯的代表团。他还在太克西拉举行了例行的祭典以及体育和骑兵竞赛。任命菲利普为这个地区的总督,留下驻军和病残人员。然后率领增添了5000名印度人的大军进发了,5000名印度兵由太克西利斯和该地其他官员率领。同时,他派科拉斯回到印度河,把准备顺印度河而下用的战船分批运到希达斯皮斯河。

公元前326年6月初,亚历山大率军抵达希达斯皮斯河西岸,并在河岸扎营。在营地就可以看见对岸的波鲁斯。波鲁斯身材高大,骑在大象上,颇为威武。他有200来头战象,300辆装有弯刀的战车,骑兵4000人,步兵3万人。亚历山大拥有的兵力和波鲁斯差不多。亚历山大的优势在骑兵,但他的马害怕象,害怕象的吼叫声和所散发的气味。这给亚历山大出了一道难题。但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过河的问题。

当时正值印度雨季,大雨连绵,所有的河流都水涨流急,这时渡河相当困难,何况对岸还有强大的敌人进行阻击。波鲁斯时时处于警戒状态中,他在沿岸可以渡河的地方都派兵驻守,严防马其顿军队过河。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想出了一个分散敌人注意力、麻痹敌人、寻找机会突然渡河的策略。他自己带领一支部队,寻找和侦察可以渡河的地点,让其余的部队分成好几队,一队接一队地向不同方向出动,整个河岸到处都有部队活动,不是骑兵,就是步兵;他还命令他的战船在河上来回游弋,让一部分士兵将皮革拿到河边往里填充干草,摆出一副马上要渡河的架势,使波鲁斯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也让他无法集中兵力防守一个地方。为了制造一个偷渡的良机,他在夜间率领大队骑兵在岸边来回奔跑,高呼冲锋口号,还用其他各种方法搞得人喊马叫,一片喧嚣,造成大军马上就要强渡的假象。波鲁斯以为敌人要渡河,就带着他的部队,包括象队,随着声响的方向在对岸平行奔走。波鲁斯就这样被亚历山大牵着鼻子日夜不停地随着这边的部队东奔西跑,但几天下来,什么事也没有,波鲁斯不胜其烦,认为对岸的喧嚷都是假的,马其顿人根本无法过河,于是他再也不对对岸的喧嚷在意了,只在沿河布置一些侦察哨,而把大部队,包括象队,撤回营地。

亚历山大一看波鲁斯中计,马上采取行动。他已经选择好了渡河点。在距他营地18英里的上游有一个树木丛生的河岬,河道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河岬对面还有一个小岛,岛上也是树木茂盛,从无人迹。岬角和小岛的繁密的树木足以隐蔽他的渡河活动。为了分散波鲁斯的注意力,亚历山大命令克拉特拉斯率领步兵8000人、骑兵3000人,包括印度兵5000人,留驻原地,大张旗鼓地作强攻姿态,掩护亚历山大渡河。如果波鲁斯把大部队和象队调去阻击亚历山大时,克拉特拉斯就可真的率领部队大规模地渡河。在那个河岬和营地之间,亚历山大还布置了一支部队,命令他们在看到印度部队卷入战斗不得脱身时,立即分批渡河。亚历山大的布置机动灵活,让敌人虚实难测。亚历山大本人亲自率领一支挑选出来的包括10000步兵、5000骑兵的精锐部队,迂回到选定的那个河岬处,准备渡河。

当晚暴雨倾盆,雨声、风声和隆隆的雷声正好掩盖了马其顿人准备渡河的喧嚷声,马其顿人就在这黑夜的大雨中,把渡河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船只运到并安装好,皮筏装上了谷壳,仔细地缝好了。马其顿人的活动,敌人毫无发觉。破晓时风雨停了,亚历山大开始渡河,骑兵登上了皮筏,步兵上了船,亚历山大自己和他的一些亲密将领也登上了一艘三十桨的大船,其中有托勒密、坡狄卡斯、莱西马卡斯和塞琉古。当他们绕过小岛接近对岸时,岸上的敌哨才发现了,立即飞马向波鲁斯报告。亚历山大第一个下船登岸,随后部队也都陆续登岸,但这时,亚历山大犯了一个错误,由于地形不熟,他们登上的其实不是对岸,而是河中的另一个岛,这个岛很大,以致亚历山大误以为是对岸了。幸好岛和对岸之间的水道不宽,平时本可涉水而过,但由于一夜大雨,河水上涨了,给涉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最后找到一个可以渡过的地方,亚历山大带头抢渡,河水深及人肩,马只能露出头,但还是成功地渡了过去。

过河后,亚历山大立即率领5000骑兵全速前进,而让步兵以行军队形在后跟进。这时,波鲁斯派来阻击的由他儿子率领的2000印度骑兵和120辆战车赶到了,但在亚历山大骑兵的冲击下,很快就溃退了,400名骑兵阵亡,波鲁斯的儿子也被打死。由于道路泥泞,战车难于运转,在战斗中毫无用处。

波鲁斯听到逃回的骑兵报告说,亚历山大已率领全军过河,他的儿子已阵亡,便决定率领全部兵力去和亚历山大决一死战。他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对付对岸的克拉特拉斯,他自己率领4000骑兵、300辆战车、200头大象和步兵30000人来迎击亚历山大。当来到一块无泥泞的平坦而坚硬的沙地时,他让部队停了下来,因为这里便于骑兵的调动和冲锋。他决定就在这里和亚历山大决战。波鲁斯把他的200头战象放在第一线,一字排开,每隔100米摆上一头,想用这些大象来威慑亚历山大的骑兵,大象之间、大象后面和大象两翼部署了步兵。步兵和大象构成了波鲁斯的中军,步兵的左右两翼各有2000名骑兵,在左右两翼阵前各有150辆装有大弯刀的战车。波鲁斯的步兵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亚历山大的步兵,而骑兵则少于亚历山大的骑兵。

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到达这里时,看到波鲁斯已摆好阵势,立即令部队停止前进,等待后面的步兵跟上来。当步兵很快就赶到与骑兵会合后,亚历山大并没有立即率领部队进攻,而是让他们就地休息。他自己则对波鲁斯所摆的阵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没有大象,他的马匹可能也害怕大象,因此他决定避开敌人的大象,不从中央突破敌阵。他的优势在于骑兵,他亲自率领大部分骑兵去攻击敌人的左翼,令科拉斯率领另一部分骑兵到敌人右翼,在敌人右翼骑兵调往左翼攻击亚历山大时,他要率领他所部骑兵紧随其后,从背后攻击;令塞琉古等率领步兵方阵兵,居于中央,但先别投入战斗,等到敌人骑兵被打垮时再出动。

在行兵排阵上,亚历山大显然高出波鲁斯一头。亚历山大先让他的马上弓箭手共约1000人冲向敌人左翼,以如雨点般的羽箭打乱敌阵,然后他自己亲率精锐的近卫骑兵,趁敌阵紊乱之机,向其左翼猛攻。这一攻,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波鲁斯不加思索就把所有的骑兵都调到左翼来迎战亚历山大。这是个致命的错误,正中了亚历山大之计。右翼空了,科拉斯就从背后向敌人骑兵进行攻击。波鲁斯又不得不下令刚集中的骑兵两面迎敌。在亚历山大骑兵的猛烈攻击下,波鲁斯的骑兵被迫后退,向大象靠拢。印度的象倌赶忙赶着大象向前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见敌方骑兵已乱,立即奋勇向前迎击大象,很快就把大象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大象和象倌投枪射箭。但大象左冲右撞,把密集的马其顿方阵也撞乱了。波鲁斯的骑兵这时又绕过来攻打马其顿骑兵,但他们根本不是马其顿骑兵的对手,很快又被打得退到大象边。这时,亚历山大的骑兵已集中成一整体,冲到哪里,就给哪里的印军重大杀伤。而敌方的大象这时已被挤到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很多象倌和大象已被打死打伤,大象已失去耐心,又无人驾驭,发起狂来,胡冲乱撞,不分敌我,践踏破坏。受其伤害最大的,还是印度自己人,因为他们夹杂在大象之间往后退,首当其冲。而马其顿部队,在外线,有回旋余地,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并一直用标枪投射它们。后来大象精疲力竭了,不再猛冲直撞了,而是一面吼叫,一面像船似的慢慢后撤。这时,亚历山大命令步兵把盾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集队形向前攻击,而骑兵在外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印度兵只能从骑兵的空隙中往外逃窜。同时,克拉特拉斯也已率部过了河,并用他这支精神饱满的部队,顶替已经疲劳不堪的亚历山大率领的部队,攻击四处逃跑的印度人。

激战持续了8小时,据说,印度步兵死亡近2万,骑兵约3000,战车全部被毁,包括波鲁斯的两个儿子、当地的印度总督、大象和战车部队的指挥官、骑兵的所有指挥官等在内的许多重要将领都被打死,没有被打死的大象也都成了马其顿人的俘虏。这一伤亡数字,和所有亚历山大远征中的各次战斗的敌方伤亡的报道一样,也是大大夸大了的,而马其顿方面的损失又被大大缩小了,成为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既然战斗异常激烈,马其顿一方,死伤也不会太少。

战斗最后以波鲁斯的投降而告结束,不过,马其顿人所叙述的波鲁斯的投降过程却颇为壮烈,波鲁斯虽投降却也保持了他国王的尊严,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据阿利安的叙述,在这场战斗中,波鲁斯的表现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帅,而且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他没有像大流士那样,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只要有人坚守阵地,他就继续英勇作战。亚历山大都因他的英勇而生惺惺相惜之情,不忍杀他。亚历山大先是派太克西利斯去劝降,但波鲁斯一见太克西利斯,不容他开口,就冲过来杀他,太克西利斯只好退回来。但亚历山大仍继续派人去劝降,直到亚历山大派了波鲁斯的好朋友、一个叫迈罗斯的印度人去传达亚历山大的口信时,波鲁斯才从容不迫地来见亚历山大,见着亚历山大后,也并没有显示丝毫畏怯,而是像一个勇士面对另一个勇士。亚历山大首先开口问他,要他说出他希望怎样对待他,波鲁斯回答道:“亚历山大,要像对待一个国王那样对待我。”亚历山大听了后很高兴,又说:“波鲁斯,在我这方面,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办;在你那方面,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鲁斯回答说,一切都已包含在这惟一的要求中了。

希达斯皮斯河之战,亚历山大东征的最后一次对阵战,一场战斗过程异常惨烈,但结果却出奇的和平的战役,就这样结束了。亚历山大让波鲁斯仍担任原职,甚至使他管辖的地方还有所扩大。他这样对待战败者,并不是第一次,在巴克特里亚和粟特也这样做过。因为,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想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政治家,专靠军事征服是不行的,还必须用怀柔政策来配合;专靠马其顿人也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其他民族的人,特别是其他民族的上层人物。对波斯人是这样,对印度人也是这样。他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这次激烈的战斗,使他对印度人的才干和斗志都有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感觉到印度不是一个可以单纯用军事手段征服的人民。事实上他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波鲁斯后来各方面都很忠诚。亚历山大在恩待波鲁斯的同时,也解除了太克西利斯从属于马其顿地方总督的身份,擢升他为一个独立的国王。太克西利斯和波鲁斯这两个过去势不两立的印度藩王现在和解了。当然他们仍要听命于亚历山大,奉亚历山大为宗主。

战后,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修建了两座城市,一座建在亚历山大渡河前扎营的地方;另一座建在河对岸进行战斗的地方。前者命名为胜利城(希腊文发音为尼卡亚。可能是今天的蒙城),以纪念他在这里战胜印度军队。后者命名为布斯发拉城,以纪念他的死在这里的叫布斯发拉的战马。这匹战马就是亚历山大少年时代驯服的那匹马,伴随亚历山大征战了一生,为亚历山大分担了许多劳累和危险,最后筋疲力尽而死。这匹马据说只让亚历山大一个人骑,亚历山大也对这匹马有很深的感情。

亚历山大还为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将士开了追悼会,对他们进行了礼节上的追悼和颂扬,随后又举行了对诸神的胜利谢恩祭礼和体育和骑兵比赛。

东征的终结

亚历山大的目的地并不是印度河流域,他还要继续东进,到恒河流域,到世界最东面的大海。他的征服的欲望和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探索的欲望一样是无止境的。但是,亚历山大虽然在印度河流域已打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仗,征服了不少地方,他和他的部下对印度的了解仍是肤浅的,他们为印度河水量之大,流域之宽和长而感到震惊,这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大的河,而他们又听说,恒河比印度河还要长,一条流入世界南面的大海,一条流入世界最东边的大海。他们认为恒河就是世界最长最大的河。恒河流域对亚历山大的诱惑力是十分大的。亚历山大也为印度的古老而又神秘陌生的文明着迷,他可能想深入到恒河流域去作进一步了解。他们知道印度有许多不同的部族,有人认为有118个,他们起初都是游牧民族,没有城市,也不修庙敬神,是狄俄尼索斯教会了印度人建筑城市,制订法律,酿酒喝酒,犁耕种地等。大部分印度人才从游牧者变成了庄稼汉,甚至拿着武器打仗也是狄俄尼索斯教给他们的。事实上,这些传说大都是虚构的,不过,公元前12世纪前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却与希腊人有着共同的血缘,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希腊的英雄远征印度的故事可能就是由雅利安人的入侵演绎而来。狄俄尼索斯和赫拉克勒斯远征印度的故事也激励亚历山大继续向东方前进。

亚历山大留下他的副统帅克拉特拉斯,让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帮助修建正在这一带兴建的城市及其防御工事。他自己则率军向波鲁斯的王国的东边的一个临近印度部族进发。亚历山大侵入他们的地区后,整个部族都投降了。据说他在这里一共占领了37个城镇,当地居民最少也有5000多人。他把这一地区交给波鲁斯管理。同时令太克西利斯返回他的辖地。

然后亚历山大率军向阿塞西尼斯河进发。这是印度河的另一条支流,在希达斯皮斯河东边。这条河虽水流湍急,河床也较宽,亚历山大还是率部乘坐皮筏和船渡过了河。过河后,亚历山大留下了一支部队来保护后面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部队,派波鲁斯返回他的辖区去招募最能打仗的印度人并把所有的大象都带来。他自己则率领一支轻装部队追击和波鲁斯同名的波鲁斯的侄子。这个波鲁斯和他叔叔不和,得知他叔叔得到亚历山大的信任和重用后,说服一些勇猛好斗的部族和他一起逃跑了。亚历山大一直追到希德拉欧提斯河,在沿途的适当地方,他都留下兵力驻守,以保证供应线的畅通,他在这里派赫斐斯申率领一部分军队去追击反叛的那个波鲁斯,并下令把反叛的波鲁斯所管辖的地区交给老波鲁斯管辖,而希达斯皮斯两岸居住的那些独立的印度部族也都由老波鲁斯管理。他自己则率领部队渡过希德拉欧提斯河,继续向东进发。

这时,传来消息说,有个叫卡萨亚的部族,联合了邻近的所有部族,作好了抵抗亚历山大的一切准备,只等亚历山大军队到来大打一场。卡萨亚人勇敢顽强,不久前,波鲁斯曾带兵征伐他们,结果无功而返。他们的首府叫桑加拉(拉合尔),城防坚固,他们打算在城外打不赢就进城死守。亚历山大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率兵全速向卡萨亚人前进,第四天,到达桑加拉。卡萨亚人和他们邻近的部族已在城外用车辆组成了三重防线。亚历山大先令马上弓箭手,在敌阵前沿来回驰骋,从远处往敌阵射箭,阻止敌人冲出来,然后根据敌人只在车上射箭而不出击的情况,亲自率领步兵方阵,发动进攻,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也没能挡住亚历山大方阵的攻击,被迫撤退了,第三道防线没作抵抗,就急忙撤进城内。城外的三道防线既破,亚历山大便在城外四周扎营,把城围困起来,城外有一湖,湖水很浅,亚历山大估计敌人很可能从这里突围逃跑,便在湖边设下重防。不出所料,印度人果然趁黑夜从这里外逃,结果都被阻击回去了。但要攻破城池却并不容易,这时,波鲁斯带着所有的大象和5000印度兵赶来了,而亚历山大也已把攻城用的擂石器安装好,同时还派人挖墙脚,一切准备就绪,立即发动强攻,终于把这座城攻下了。据说毙敌17000人,俘敌70000人,而亚历山大方只战死了不到100人,负伤的有1200人,其中有几个军官也负了伤。当然,这个双方的伤亡数字和其他战役的伤亡数字一样,是虚假的,马其顿人之所以这样夸大自己的战果,显然是为了鼓舞士气,士气一泄,亚历山大的征战事业就可能结束。

攻占桑加拉后,亚历山大一方面招降或攻占临近的部族,追击逃跑者,另一方面派波鲁斯率领所部去那些归顺的城市建立城防部队,桑加拉则被他夷为平地。然后他又率部进抵希发西斯河,打算渡过河去,征服恒河一带,直到世界的东头。但他的这一征服计划,遭到了士兵们的强烈抵制,他们不干了,拒不接受亚历山大要他们渡河继续前进的命令。

马其顿士兵在希发西斯河河畔的抗命之举,不是针对亚历山大本人,而是针对亚历山大的进一步的远征。印度这片广袤而又陌生的土地,使他们吃够了苦头,酷热多雨的天气,使他们中不少人染病身亡,没完没了的战斗,不仅使他们死亡不断增多,而且使他们带上无数的财富凯旋归国的梦想破灭了,正像阿利安所叙述的:“马其顿人看出,他们的国王所进行的事业,只不过是一个苦差事紧接着一个苦差事,冒完一次险又冒另一次险。他们的情绪早已开始下降了。”他们还听说,恒河流域的印度部族的人民,体格魁梧,勇猛善战,而且他们有许多让马其顿人害怕的大象。不满和恐惧终于使他们公然抗命了。他们不是反对亚历山大做他们的统帅、他们的国王,他们反对亚历山大带他们继续远征,他们要求亚历山大结束这场没完没了的远征,带他们回家。

亚历山大在得知将士们的厌战情绪后,还想说服他们。他把旅团长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了很长一段话。他说:“马其顿同胞们,联军的同事们,我发觉你们现在不再愿意以你们当初的那股热情跟我去冒各种危险。我把你们召集到这里来,是为了说服你们继续前进;不然就是我被你们说服,那咱们就向后转。假如你们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是徒劳或发现我个人有什么不良动机的话,那我再多说也无益。不过,正是由于你们大家的辛苦,现在从赫勒斯滂海峡到高加索,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埃及,从塔内河彼岸到兴都库斯山,都已踩在你们脚下,连那些从未臣服于波斯帝国的地区也都属于我们,印度河已在我们的国土上奔流,希达斯皮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和希德拉欧提斯河也都是这样,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去把希发西斯河彼岸的各部族也并入咱们马其顿帝国的版图呢?你们为什么犹豫?是害怕那些剩下的部族把你们打败吗?明摆着的现成的事实是:他们有的投降,有的逃跑后又被抓住,有的放弃他们的国家逃跑,留下国土任凭我们处理。我们已经把这些土地交给我们的盟国和主动归顺我们的人。

“我认为,一桩伟大的事业当然有它的最终目标,但一个有志之士的奋斗却不应有什么界限。如果你们想知道,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的界限在哪里,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到恒河和东海已没剩下多少地方了。我向你们保证,东海是与赫卡尼亚海(里海)相连的,因为整个大地都为海洋所包围。我们的舰队将从波斯湾起航绕到利比亚,把亚洲和非洲都掌握在我们手里。如果我们现在就退缩不前,那么,从希发西斯河到东海,以及从这一带到赫卡尼亚海以北地区,将留下许多好战的部族,我们已经占领但尚未巩固的地区,也会受未占领地区的鼓动起来造反,我们来之不易的战斗果实就会付诸东流;到那时,我们就得从头开始,承受更多的劳累,冒更多的险。马其顿同胞们,联军同事们,最好大家坚持到底。只有不怕艰苦、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完成光辉的业绩。生时勇往直前,死后留芳千古,岂非美事?如果我们的祖先赫拉克勒斯在提任斯或阿戈斯停下来,不再前进,甚至在到达伯罗奔尼撒或底比斯时停下来,就不会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也不会在今天被当作神来崇拜。即使是比赫拉克勒斯还高一级的神狄俄尼索斯,也曾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现在已经越过了奈萨和阿尔诺斯山,连赫拉克勒斯都未能拿下来的阿尔诺斯山寨,我们都已拿下了,亚洲剩下的地方与你们已经占领的地方相比,只是个小数。如果我们当初只是坐守马其顿,那我们能创造出我们今天已经创造出来的这些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吗?

“当然,如果我只是让你们历尽艰险,而我自己则既不吃苦也不冒险,我就理应受到你们的厌恶,因为你们千辛万苦得来的果实却都给了别人。但事实上我和你们苦累同受、祸患同当、福禄同享,让你们去管理占领的土地,分享获得的财宝。而且,当我们得到整个亚洲之后,我向老天起誓,你们所得到的将会远远超过你们自己的期望。到那时,我将把所有愿意回家的人都送回家,那些愿意留下的,我会让他们受到那些回去的人们的称羡。”

亚历山大不愧是当时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的这通讲话,说得头头是道,既以理服人,还以情动人。在一般情况下,他的这种讲话是可以说服他的部下跟随他去克服任何危难的,但这一次,亚历山大的讲话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他的部下无法理解他征服全世界的目的,他的讲话也无法消除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前面的未知世界的恐惧,但他们也不敢直接反驳他们的国王,因此,亚历山大话一讲完,会场一片沉寂,很长时间没有一人说话。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如果谁有不同的意见,请说出来。但还是没有人发言。就这样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科那斯鼓起勇气说:

“陛下,我知道您不愿意专横地对马其顿人发号施令,而要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才采取行动,因此,我才想说几句话。不过,我不是代表我们在场的这些人说话,因为我们这些人得到了比别人高的荣誉,得到了我们所付出的劳累的报酬,我们都已有权有势,当然就更愿意热心地推动您的事业前进。我要说的话是为全军多数人说的,但我主要还是为您考虑。我的这些话不仅对您当今有用,而且对您未来的事业也是十分有用的。为了您的事业,我曾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始终如一地表现了无可争议的勇气,为了您的事业,我觉得我不应当隐瞒我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意见。我认为,正是因为您已经带领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其伟大的业绩,才应当把我们的辛劳和艰险规定一个界限。您自己知道,我们这些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出发时是多么大的一支队伍,到如今只剩下多少。一些人无可奈何地在您新建的城市里安家落户,一些人战死在疆场,一些人因负伤而残废,流落在亚洲各地,还有更多的人因疾病而丧生,当年出发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现在已为数有限了。而就是剩下的这些人,从精神到体力也都已消耗殆尽了。他们没有一个不想念他们的亲人和祖国,他们已不愿意再跟随您东征西讨了。当这样一支部队的领袖是危险的,面对艰险,您会发现他们有气无力,离心离德。现在最好您本人也回家,料理一下本土的事务。然后,如果您愿意,您可以组织另一次远征。大王陛下,当我们一切顺利的时候,需要有自我克制的精神,好运气不会永远属于我们。”

科那斯一说完,立即就有人叫好,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泪。科那斯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敢说的话,他不仅提出了将士们要回家的愿望,而且反驳了亚历山大讲话中的观点。亚历山大很不高兴,就把会议解散了。第二天,亚历山大又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怒气冲冲地重申他本人要继续前进,但他决不强制任何马其顿人违心地跟他去。他说:“自然也会有自愿跟随他们的国王的人,至于谁要回家,谁就可以回去,回去后,还可以对他们的朋友说,他们自己回来了,而把他们的国王留在被敌人包围的异域。”说完便径自回到自己的帐篷里,一连三天,不见任何人。他在等待将士们回心转意,但官兵们似乎在和他较劲,整个军营仍然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亚历山大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按理说,他只能屈服,但这样做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他从未在任何困难面前后退过,因此,他可能明知在这种情况下,回兵是惟一的明智之举,却仍然举行祭祀,意欲渡河。但在祭祀中,牺牲显示了渡河不吉的征兆。亚历山大趁机下台,向全军公开宣布,既然神谕不宜渡河,他就决定班师回国。

全军一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欢声雷动,许多人高兴得哭泣起来,还有一些人来到亚历山大的帐篷前为他求神赐福。他们称赞他们的国王没有被任何敌人打败过,却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认输。

这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26年夏,亚历山大的远征就这样令人意外地走到了尽头。不过,亚历山大停止进一步东进,也可能不完全是屈服部下将士的要求,因为他还听说,恒河地区是一片荒漠,这可能削弱了恒河地区对他的吸引力,亚历山大虽充满好奇心,但做事十分谨慎,他的一切征服行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是不会毫无把握地贸然出兵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的。同时,他这样做,也许是为了沿印度河而下,去征服更加重要的波斯湾一带,他的所谓班师,并不是他的将士所理解的回家。

但是,不管如何,亚历山大的东征结束了。他没有到达他所认为的世界的最东端,对于他来说,也许是十分遗憾的。为了纪念他的这空前的远征,他让全军齐动手,修筑了12座大祭坛。12座大祭坛既为向奥林匹亚的12位大神献祭,感谢诸神保佑他一直战无不胜,也是为纪念他的远征,纪念他的艰苦卓绝的业绩。12座大祭坛也是12座纪念碑。在祭坛的周围四处散放了一些比通常大得多的盔甲、马槽和马嚼子,作为那些披挂骑马来到这里的军人风貌的遗迹。亚历山大亲自登坛按惯例献祭,然后举行了体育竞赛和骑兵操练。他把希发西斯河以西的旁遮普地区交给波鲁斯管辖,自己则率部返回希达斯皮斯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