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爷爷的传家宝

  周余德不仅含辛茹苦地抚养孙子,而且是孙子名副其实的启蒙老师。朝夕相处,耳提面命,耳濡目染,祖父对孙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后来周祖训每每忆起祖父,总是感恩戴德地说:“没有祖父的抚养和教诲,就没有我这一生!”因此,在写周祖训传记的时候,浓墨重彩地把周余德的人品、学识和声望,粗线条地勾勒几笔,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应该的。这对了解周祖训的成长和为人是大有裨益的。为便于了解起见,现将周余德在修身治家方面对孙子的良好陶冶,简要地概括为五项传家宝,即匾、碑、训、堂、轩。

“端正和平”的匾额。周家巍峨的砖瓦门楼的门脸上,悬挂着一块醒目的长方形黑色木质横匾,上面镌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金字:“端正和平”。这是本村和邻村的民众自愿捐钱请人制作馈赠给户主周余德的。此匾言简意赅,最能代表周余德的品性:为人正派,品行端庄,待人平和,不欺不诈。在黑暗的旧社会,周余德不趋炎附势,不与达官富贵同流合污,与庶民百姓平等相处,不欺凌,不鄙视。附近的乡下人,有什么为难之事,多求他襄助;闹什么纠纷,愿请他从中调解;遇什么公益事业,都拥戴他出面筹谋主持。一年秋季,流经周宋村的卫河支流漳水暴涨,村庄附近河堤决口,淹没了大量良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当地政府,借机大量搜刮民财,却迟迟不修复堤岸。后来,在民众的推举下,周余德当仁不让,出任修堤“总指挥”。他带领一些办事公道、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丈量计算土方,收粮收款购物,公平合理。大家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很快修复了漳水堤防。

但万万没有料到,这件为民兴利的事,居然遭到当地土豪劣绅的嫉恨。因为周余德的秉公办事,使他们未能从中捞到油水。事隔不久,当地的土豪劣绅唆使驻军小头目周连长,向周余德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周连长以缉捕逃犯为名,诬周余德窝藏坏人,带人强行搜查。他们在周家里外折腾,翻箱倒柜,搜查半天,捣毁了许多家具和物品,却未见逃犯踪影。周连长不仅不赔礼道歉,反而诬赖周余德将逃犯放走,大打出手。周余德举手遮挡自卫,周连长又反咬一口,诬害周余德动手打人,不容分说五花大绑把周余德押到楚旺镇关禁起来;并威逼周余德交出400块钢洋,以犒劳众弟兄搜查之苦。

周余德对此愤愤不平,四处奔走告状而无结果。后来,他找到一向以主持公道著称,曾在内黄任过县长,而后升任河南河北道道尹的范寿铭(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之叔父)申诉。范寿铭写信给周连长的上级驻道口的李营长,令其追查。在上级的压力下,周连长不得不把400块钢洋完璧归赵,并假惺惺地向周余德赔礼道歉。可是,当地的土豪劣绅并未善罢甘休,又串通一气,气焰嚣张地扬言要寻机报复。一个没有权势、没有靠山的私塾先生,面对一群穷凶极恶的无赖,唯一的出路是“走为上策”。于是,周余德携幼孙祖训移居内黄城内,一则避难,二则辅导祖训入县立国民学校继续学业。

两座德教碑。周余德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20多年的私塾生涯中,他寸步不离书屋和学子,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无一日疏怠过。1907年内黄县设立劝学所,久负盛名的周余德应聘为劝学员。1917年内黄县城建立第一所女子小学,因当时封建意识浓厚,入学女童寥若晨星。而聘请周余德担任校长后,城乡女子闻风云集,学堂骤然兴旺。周余德主持该校13年,建设校舍,增招班次,很快由初级小学发展成完全小学。周余德“门生弟子,布满各地”。1936年至1937年,其得意门生自动集资,先后为周余德立过两座德教碑。前一座由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时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亲笔题写:“内黄周韵坡先生德教碑”。此二碑现已移放于河南博物院碑廊内。

1995年1月10日,周祖训缅怀祖父周余德,曾赋诗一首:

祖父韵公,教学一生,

不厌不倦,身体力行,

满门弟子,靡不敬崇,

立身处世,自律谨严,

勤以补拙,俭以养廉,

谆谆教诲,永矢弗谖。

“勤以补拙,俭以养廉”的家训。周氏家族以耕读传家。周余德的祖父侨,曾作家训曰:“尔读尔书,尔耕尔田。耕田裕后,读书光前。读且明理,耕又致富,以此做去,永无差误。”周余德秉承、遵守祖传的家训,坚持耕读不辍,但颇感不足,又亲手续订了新的家训:“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周余德常对人们谦虚地说:“我是个笨拙的人,只有比别人加倍努力,才能赶上和超过别人。”“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虽愚必明,虽弱必强。”周余德表里如一,身体力行,埋头苦读,学行日隆,成为内黄经学名宿,闻名遐迩;但他从不轻视和鄙薄体力劳动。他继承祖业,家道富裕,却常年布衣素食,自奉节俭,还常常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家里雇有长工、短工和女佣人,但农忙时,他常到田间、场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收割庄稼、装卸车、碾场、翻晒粮食,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有时夜间还帮饲养员给马驴添草加料。在膳食方面,农忙时主人和佣人,吃同样的饭菜;农闲时,周余德让年迈的父母和幼年的孙子祖训吃细米白面,而他本人和妻女都和佣人一样粗茶淡饭。后来,周余德到距家40里的县城任教、任校长,来往总是安步当车,从不坐轿、乘车、骑马。

“问心堂”。周余德在家里三间堂屋的门脸上,用白灰抹成一块长方形,亲笔书写上“问心堂”三个字。他设“问心堂”的根本用意,是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警示本人及周家后代:处世待人,要公道正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事做到问心无愧。周余德既具有中国知识分子重义轻利、爱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亦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在“问心堂”里,他珍藏着一枚精心设计、镂刻精致的方图章。图章上“唯吾知足”四个字安排得新奇而巧妙。这四个字都是“口”字占半部,他将口字置于图章正中央,四字共用。唯字在右侧,逆时针顺序排列为“唯吾知足”。真可谓独具匠心!周余德常把这枚图章盖在爱不释手的书刊上或物品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时常对家人讲:“贪心遭祸殃,知足方常乐。”周余德一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淡菊轩”。在首篇里已经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厚德益寿,周余德1952年病逝于郾城,享年85岁。

润物细无声。周祖训在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祖父周余德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勤学、俭朴、坦诚、忠厚的美德,也为其以后的学习深造、为人处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