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逃往日本

  杨度虽在经济特科第一场考试中高居第一等第二名,在查办新党的谣言中,没敢参加随后的复试,就匆忙逃往日本躲避“名捕之祸”。同第一次主动到日本考察教育相比,这次只能用亡命日本来形容。

  对杨度能在这场特科考试中取得如此优异成绩,极力反对他留日的老师王闿运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游学日本的结果:“云特科名单已到,王代功名在疑似之间,杨度第二,日本力也。”等到看到复试单时,王闿运对第一二名皆被黜落的结果表示骇异,但或许是不满于弟子背离自己的学说,对杨度的黜落又显得有点幸灾乐祸:

  得陈十一郎书,云杨度被劾,已往东海。书痴自谓不痴,故至如此。

  保守的老师不同情杨度的这次灾祸,激进的革命派对杨度也是讥评有加。当时上海的《国民日日报》听到杨度被捕的传言时,于第四号发表《捕杨度》一篇短评,讥讽清廷之举,是“既欲爵之,而后捕之,何云雨之翻覆至如是也!”该报旋又在第六号刊载《杨度受知于张之洞》一篇短讯,对杨度颇有讥议。因《苏报》案正在坐牢的章太炎也在狱中对这一传闻大发感慨,做了一首《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的诗,表明自己对清廷的态度是“保种平生愿,征科绝命方”,嘲讽赴经济特科考试的杨度是为浮名所诱,“千载《湘军志》,浮名是锁缰”。

  杨度在流亡之初,因所遭受的此次灾祸而增加了对清政府的愤恨,反满的种族主义思想有所流露。他在1903年10月写作了气势磅礴的《湖南少年歌》长诗,其中既有忧心国事的感伤,又有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烦闷,强烈表达了救中国于水火的爱国情怀。杨度首先浓墨重彩描绘了湖南美丽富饶的山川形胜,忧民爱国的湖南杰出历史人物,接着又“翻前案”,要重新评判湘军的功过是非。在杨度早年的思想中,湘军诸将帅一直是他自少年时期就敬慕效仿的对象,曾多次自比为胡林翼,但20世纪初革命派宣扬的反满种族思潮使他的原有想法产生了动摇。当时一些爱国志士认为湘军是“不助同胞助胡满”,扑灭太平军的结果是“长毛死尽辫发留,满洲翎顶遍湘州”,现在无休无止的外忧内患,“祸根推是湘人作”。针对对湘人的这些指责,要是以往杨度肯定会义正词严的驳斥,但此时在种族思想的影响下,明确表示无法分清曲直,“蚌鹬相持渔民利,湘粤纷争满人笑。粤误耶稣湘误孔,此中曲直谁能校?”在种族观念的重新审视下,湘军的盖世功勋变成了不能分清的是非,曾国藩和洪秀全两人的功过也要重新加以评定,“国事伤心不可知,曾、洪曲直谁当理”。抛开这难解的是非曲直,作为湘军子弟的杨度又开始为湘军将帅大唱赞歌,并特别夸耀自己的老师王闿运,表示要“凭兹敢战英雄气”,策马昆仑,东看浩海,西望诸洲,“一洗西方碧眼儿”。杨度对当时有强权无公理的世界局势异常清楚,“于今世界无公理,口说爱人心利己。天演开成大竞争,强权压倒诸洋水。公法何如一门炮,工商尽是图中匕。”在这种列强争相入侵的危急时刻,杨度坚信湖南人是救国的先锋和中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至于他自己当然更是中国不世出的杰出英才,他对自己的直接描绘值得征引如下:

  我家数世皆武夫,只知霸道不知儒。家人仗剑东西去,或死或生无一居。我年十八游京甸,上书请与倭奴战。归来师事王先生,学剑学书杂相半。十载优游湘水滨,射堂西畔事躬耕。陇头日午停锄叹,大泽中宵带剑行。窃从三无少年说,今日中国无主人。每思天下战争事,当风一啸心纵横。

  杨度渴望着自己这位“卧龙”能早日当风一啸,做纵横天下救中国的百战英雄,“救世谁为华盛顿,每忧同种一书空。群雄此日争逐鹿,大地何年起卧龙。”

  杨度这首感情浓郁的长诗发表于《新民丛报》第三十八、三十九合刊号上,该报主编梁启超对这首诗相当赞赏,抄录于《饮冰室诗话》时有如下引言:

  湘潭杨皙子度,王壬秋先生大弟子也。昔卢斯福演说,谓欲见纯粹之亚美利加人,请视格兰德;吾谓欲见纯粹之湖南人,请视杨皙子。顷晳子以新作《湖南少年歌》见示,亟录之,以证余言之当否也。

  杨度与梁启超早在戊戌维新时期就已相识,并且两人还展开了一场激辨,但当时由于两人思想观念差别较大而并无深交。杨度在第一次游学日本期间撰写的《支那教育问题》刊发在《新民从报》的第二十三号和二十四号,两人或许会有所接触,但来往也并不多。

  1903年正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赴美洲游历考察保皇会在海外的发展情况,以及这个新大陆的政治风俗,同年十月返回日本。梁启超亲历共和宪政的国家后思想日益成熟,政治思想开始了一大转变,完全放弃了从前所深信的“破坏主义”和“革命排满”的主张,并公开表示“自今以往,有一主义相辨难者,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吾乐相与赏之析之;若夫轧轹谩骂之言,吾固断不以加诸人,其有加诸我者,亦直受之而已。”

  杨度此时已脱离旧学藩篱,和梁启超的思想观念有很多共通之处,而且同为亡命海外的逃犯,自然又增加了不少共同话语。以“卧龙”自居的杨度盼望能有一个长相攻错相规相励的挚友,恰好梁启超也与此同时公开召唤相辨难共赏析的知音,两人经过几次谈论后都觉得对方是难得的佳友。故此次梁启超自美返日后,多次与杨度讨论救国之道,都认为“近以国中青年子弟道德堕落,非有国粹保存之教育,不足以挽狂流。”两人当然不是希望用单纯的仁义道德来救国,而是认为在这样的过渡时代不能仅仅只取欧化主义,要与国粹保存主义同时并施。杨度在1903 年底主动致函梁启超,“嘤其鸣兮,求其友声”,主动袒露自己心怀,“今同处异国,于众人之中,而求可以匡吾过而救吾失者,无如足下。”表示处于当今时代两人应该联手救国,做世人表率,“因思古今社会风俗,其能致一时之醇美者,必由于二三君子,以道相规,以学相励,流风所及,天下效之,以躬行为之倡,而因以挽一世之颓俗。”杨度就此意专门写了一首诗,回顾两人的交往,并表达寻求知音的心意:

  志远学不逮,名高实难副。古来学者心,栗栗惟兹惧。噫吾新会子,夙昔传嘉誉。德义期往贤,流风起顽固。囊余初邂逅,讲学微相忤。希圣虽一途,称师乃殊趣(戊戌春,在长沙论《春秋公羊传》,各主师说,有异同)。杨朱重权利,墨子尊义务。大道无异同,纷争实俱误(余尝谓湘潭王先生援庄入孔,南海康先生援墨入孔,实为今世之杨墨,而皆托于孔者也)。茫茫国事急,恻恻忧情著。当凭卫道心,用觉斯民误。古人济物情,反身先自诉。功名岂足宝,贵克全予素。君于但求己,小人常外鹜。愿以宣圣训,长于相攻错。

  杨度这首“嘤鸣求友”的诗和热情真挚的来信,令梁启超极为感动,动情地视杨度为难得的良友:

  呜呼!自万木草堂离群以来,复生、铁樵宿草之后,久矣,夫吾之不闻斯言也。吾之疚日积而德日荒也,十年于兹矣。风尘混混中,获此良友,吾一日摩挲十二回,不自觉其情之移也。

  自此以后,杨度与梁启超来往日多,两人交情日密。

  除了这首感情真挚的求友诗外,杨度还专门为国内中学校写了几首歌词,尤其是《黄河》歌词,气势昂扬、豪迈雄浑,该词内容为: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鸟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有一评论,“今欲为新歌,适教科用,大非易易。盖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斟酌两者之间,适合儿童讽颂之程度,盖又不失祖国文学之精粹,真非易也。杨晳子之《黄河》、《扬子江》诸作,庶可当之。” 这首词谱曲后在当时广为传唱,极大地激发了很多中小学生的民族感情,至今犹有一些老人记忆犹新,当时影响由此可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