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羽旄之乐”彩绘陶盆

  中国的歌舞起源于何时?这是文化发展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山海经》记载:“帝俊有八子,是始为歌舞。”《吕氏春秋·古乐》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歌舞者头插羽毛为饰、手舞牛尾,独脚跳跃,引吭高歌,古人称之为“羽旄之乐”。这种原始歌舞场面于1973年在青海大通乡的马家窑文化公共墓地出土的一件彩绘陶盆中找到了实物根据。由此证实最迟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已经创作出婀娜多姿的舞蹈。

  彩绘陶盆为泥质红陶,器形较大,口径达29厘米,斜腹收成小平底,形似脸盆,盆沿及内外壁均施褐彩纹饰。盆沿装饰的是钩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和斜平行线纹等有规律组合的纹样三组;盆外壁只在腹上部涂一圈由三条弦纹组成的带纹,带纹于一处合三弦纹为一,并再于交合点上饰一钩状纽结。彩绘陶盆的主要纹饰是施于口内上部的内壁彩绘,由三组舞蹈图案组成。每一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上下均构以弦纹,使舞蹈者看似在舞台上演出一般。每组舞蹈图均有五个手拉手的舞者组成,他们头上均有一发瓣状饰物,臀部也斜向伸出一饰物。从画面看,五人动作协调,舞姿轻松自然,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观。三组舞蹈图案描绘的内容完全相同,人物动作都一致,且有叶纹、竖线相间隔,似为同一画面的多次重复。

  这幅原始舞蹈图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着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论。一说是原始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表现人们在狩猎活动中分组围追堵截猎物的情景;一说是氏族成员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者头上及下体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为的是把自己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再一说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衍和作物丰收的礼仪舞,舞者头上饰物为发瓣,而下体突出之物为男性生殖器,舞人裸体而舞,并且特意突出性器官。真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原始社会的舞乐,内涵丰富,其为表现狩猎,或模仿禽兽,或从事宗教仪式,或进行生殖崇拜之类,均有可能,有待于更多的考古资料来解释破译。画面中舞人并肩携手,连臂踏跳的情景,既类似于《吕氏春秋》所载的原始歌舞——“羽旄之乐”,又具有《西京杂记》所记的“相与连臂,踏地为节”的特点,所以陶盆上的画面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乐神踏歌。

  舞蹈图是远古时代的一幅写实佳作,作者不仅用笔飞动流畅,线条奔放娴熟,而且构图极佳,人物的舞蹈动作十分生动、舞姿绰约,蕴涵强烈的动态和节律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羽旄之乐”彩绘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