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8.1 遗址文化产业的形成机制

8.1.1 遗址文化产业形成的内在动因

1.新的文化与精神消费的需求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遗址成为提供新的消费服务的最重要的文化资源,能够为人们提供文化和精神享受,它成为最具有综合价值、最能满足人们多方面文化与精神需求的文化资源。

2.产业分工的扩展与深化

社会生产是趋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产业间和产业内的部门分工也不断演进。这样,新的产业就不断从原有经济体系中独立出来,改变着产业结构系统的构成。自20世纪80年代,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从第三产业中相对独立出来,形成文化产业。遗址资源的开发是文化产业中相对独立和特殊的行业,它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高雅的文化产品。当遗址的公众展示成为满足社会性的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时,遗址的开发就具有了产业的特性。

附注:第三产业四个层次:Ⅰ,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仓储业等。Ⅱ,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Ⅲ,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Ⅳ,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等。文化产业八大类型:1.新闻出版业。2.文化艺术业。3.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4.文化产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5.文化用品制造业。6.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7.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8.文化娱乐服务业。

3.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促进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提供了多余资金。市场经济下,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休闲的欲望增加,体验和感受祖先生活的场景成为重要休闲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意识的提高。市场经营意识、市场管理方式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扩展,促进了我国传统遗址经营体制的改革。可以说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遗址的管理也不可能独立于这场变革之外,遗址管理与经营也必然要寻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8.1.2 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1.文化产业发展大背景

中国文化产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据文化部统计,截至2000年底,有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产业单位20多万个,年上缴税金20多亿元,创造产值100多亿元,加上传媒、出版、培训教育和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累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遗址文化产业正处于文化产业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2.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

目前,社会处于一个新的经济制度转型期,原来的许多公共性事业,纷纷走向市场,向产业化发展。电影以前只被看作文化宣传的工具,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电影事业一度走向低谷,经过管理体制改革,电影摆脱了事业模式,向产业化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还活跃了文化市场,不断扩大再生产,更好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电视业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逐步走向市场,自负盈亏。湖南卫视改革的成功经验,说明了一些公共事业通过产业运作更具活力。电影、电视业的改革为我国遗址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为遗址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3.地方政府重视遗址开发利用

由于文化旅游时尚的兴起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遗址开发利用的产业带动性增强,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遗址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都加大投资力度,非常重视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在遗址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甚至把遗址的开发利用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典型的文物大省陕西,“九五”计划实施以来,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直接用于全省文物业发展的经费达8亿多元,有力的促进了文物业的快速发展。

4.保护与利用技术的进步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也不断推广应用,许多新的化学、生物、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到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展示中来,极大的提高了遗址的发掘和展示传播的效率。目前从遗址的“勘探→发掘→保护→资源管理→展示传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为遗址产业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是遗址实施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遗址产业形成的几个动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或者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形成遗址产业的基础,也是其他动因产生的基础,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满足物质需求之后,才会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才有可能形成遗址产业。同时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步了,才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的深化,才使文化产业从第三产业分化出来,进而使遗址产业从文化产业中独立出来。外部因素也是遗址产业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内部动力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

8.1.3 遗址文化产业形成的标志

1.遗址文化产业部门的独立化

遗址文化产业部门独立化是指遗址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不再从属、依附于其他产业,而是从其他产业中独立、分化出来,形成自成体系的独立产业。虽然遗址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早就出现了,但是这些经济活动还附属于其他产业。如遗址保护修缮工程,文物复、仿制品生产,文物和考古书籍出版,大型展览制作等,仍然依附于建筑产业、轻工产业、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只有当遗址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从其他产业的相应过程中分离出来,并且这些活动已经职业化,遗址文化产业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

2.遗址文化产业的整体化

遗址文化产业整体化是指遗址文化产业部门门类比较齐全,从其他产业独立出来的部门不是个别行业,而是初步形成门类繁多,种类齐全的有机整体。遗址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大系统,是由一系列子系统即分支行业构成的。如果社会上独立化的只有个别遗址文化产业行业,那还不足以构成遗址文化产业的大系统,也就不能说该国家已经形成了遗址文化产业。遗址文化产业整体化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遗址文化产业中原属于“传统行业”的分支部门已经独立出来了;二是有条件形成遗址文化产业的“新兴行业”。

3.遗址文化产业劳动具有职业性、有偿性

遗址文化产业劳动应该成为一种“职业性的劳动”。职业性劳动是人们所从事的以谋生为目的的专门性劳动。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具有专门性,劳动者固定的而不是偶然的从事该项工作;二是具有收益性或(全部或部分的)有偿性,不能以义务劳动或免费服务的形式存在。

4.遗址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率的提高

以产业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K)为标准,可以界定产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即如果某项产业的产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则能成为行业,不具备产业的功能;如果某产业的产值等于或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则可以称之为产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

由于目前遗址文化产业的产值没有进行单独统计,但遗址旅游是遗址文化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粗略的用遗址旅游产值来代替遗址文化产业的收入,2002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35.9亿元人民币,同期遗址旅游带来的总收入约为141.7亿元人民币,两者比值为6.96%,因此,从经济贡献率来看,遗址资源的开发已经可以称之为产业。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