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喝茶,聊天,会友 - 壹嘉出版网上会客厅

美国独立中英文出版机构壹嘉出版网上会客厅,以发表壹嘉书摘、人文资讯为主
个人资料
博文
(2023-12-27 21:16:03)

本文是上海作家何菲为杨周彝的新书《艺味庖厨》写的序。杨周彝祖籍松江,祖上富足殷实,江南精致饮食习惯保留至今。外婆和母亲的烹调手艺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对家传菜肴有深刻体悟。书中家常菜,或传承于外婆母亲、或借鉴于各地风味、或取经于名师大厨、或浏览于美食名著,通过实践创新,因地制宜,融合为居家烹调的简便技艺,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他们如风过无痕,被无视、被蹂躏、被践踏、被遗忘,彷佛这鲜活、美好、无奈、无情的人间从未来过。" 这句话摘自长篇小说《风:中国1940s·自序》,一语道尽那些默默地来到世间又默默地离去,不曾被关注、也不曾被记录过的小人物的命运。《风:中国1940s》描写的,正是1940年代,在抗战、内战和韩战的战争阴霾下,生活在中国豫皖边界的,一群小人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本文是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为《青年论坛》创刊28周年而专门撰写的文章。《青年论坛》是一份活跃在1980年代中期、颇具思想锋芒的杂志,其汇聚全国青年思想精锐的作者群中,包括胡德平、胡平、易中天、邓晓芒、朱嘉明、冯仑、赵越胜、陈东升等一流新锐学者,敢于触碰最尖锐、前沿的理论问题,且文风活泼爽利,与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合称“一报一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胡德平与《青年论坛》杂志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纪事》书摘 李明华 十四期刊物中竟有八期都以"自由"为主题,几乎贯穿了办刊的全过程。如此密集、充分的讨论,在同时期的民间刊物里,都是仅有少见的。《青年论坛》在1980年代独树一帜地高扬"自由"精神,这无疑具有思想史与出版史的意义和价值。——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本文摘自壹嘉新书,何倩著长篇历史纪实文学,《西江逝水:第二部曲:革命的黄埔》。系何倩以外婆周婉瓊的家族(廣西梧州藤縣周家)歷史為素材所创作。 1 “三哥!三哥!黄埔军校要招收第四期学员了!” 19岁的周维荩,拿着一张报纸,兴冲冲地来到三哥周维棓(周崖洲)在县城的家。 从来到县城读中学,三哥家就成了周维荩常来之地。早年留学日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出自广西大家族的何倩,以《百年家国:唐家故事》和《西江逝水》两部著作,分别记录了外祖父(桂林灌阳县唐家)和外祖母(梧州藤县周家)两大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留下的足迹;同时,她也将广西与广西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推到了读者的面前。 广西与广东同属岭南,气候、语言、风俗相似,在历史上并称两粤。因着这份从地域到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西江是中國南部珠江水系的一大支流,發源於雲貴高原,流經江門、佛山、肇慶、梧州、南寧、廣州等重要城市。作爲曾經的連接兩廣的黃金水道,西江蘊育了獨具一格的嶺南文化。本書作者何倩出生於一個傳奇性的大家族——廣西桂林灌陽縣唐家。19世紀末以降,這個家族政、軍、學、教人才不斷,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都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本文摘自《申泮文的西南联大》文版。作者为原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申泮文。申先生的青年时代,曾经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和老师,经历了从南渡到北归的全过程,而且,他是仅有的几位最后押运三校公物北返平津,为联大划上句号的人之一。更难得的是,他保留了丰富的第一手图文资料。申先生已于2017年仙逝。近日,申先生的女儿申红和学术助手车云霞将申先生所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编者按:第一次“冷战”由1946年持续到1991年,之后世界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0年。今天,第二次“冷战”又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如资中筠先生所说,殷鉴不远,对于上一次“冷战”历史的研究因而更具有了现实意义。 资中筠先生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的创办人之一。退休以后,资先生笔耕不辍,在当今极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這把琴,見證了我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見證了我青澀、純潔與真摯的初戀;見證了我父親——一個數十年如一日地被“運動”、被迫害、被摧殘的愛國者大半輩子的苦難、悲哀與悽凉;見證了我所處的荒唐、荒謬,甚至荒誕的年代與社會……當然,這把琴,也見證了我們這一代人誓為民族與祖國的進歩、興旺與發展而奮鬥的一腔熱血;見證了我們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