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见闻3:这天还能聊下去吗

二米鹿 (2025-11-11 21:00:27) 评论 (2)

最近在国内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能痛痛快快、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的时候越来就越少。

大家好像总是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小心翼翼地遵守着不同的“交流潜规则”。

  • 对于一般朋友,特别是在商界的都心照不宣地开启了“低调”模式,言语都斟酌再三,生怕哪句话说得“太满”。大环境不好,大家都说生意难做,工作难搞。真是这样吗?是否有人为了随大流,问就说不好呢? GWY 们有的主动退出微信群主,据说是被要求如此。
  • 对于最亲密的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压力已经够大了。 彼此不忍心用自己的烦恼去“打扰”或“占用”宝贵的休息时间。于是,深聊被默认为一种“奢侈品”,只能偶尔享有。
  • 对于一般的熟人,那就更简单了,大家心照不宣地遵循着“交浅不言深”的原则,聊聊天气、假期,以“和气”收场,完美!
 到哪里去遇见那个完全真实的、可以轻松敞开的“自我”呢?

这种“聊不起来”的感觉,最让人无奈的,是发生在那些本该是深度交流的时刻。

比如, 那种 “两个小时却没有链接”的聊天 -参加了一个本地读书会,掏心窝子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但感觉对方根本没有“接收”进去;提出的观点,对方也只是轻轻掠过。

然后,可能随口说了一个最浅显、最安全的观察。结果,对方“哇”地一下就来劲了,抓住这个点,滔滔不绝地顺着他自己的思路说了下去,聊得兴高采烈,但其实早就偏离了本来的意思。

我后来琢磨,这可能就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过滤器”在听。

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熟悉的”“想要的”频道。他并不是在认真听你表达的“意义”,而是在你的话里,寻找他自己熟悉的“积木”,然后用这些积木,去搭建他自己本就想说、想聊的那个“城堡”。

这是一场有趣的观察:我们以为自己在对话,其实我们都在自己的“闭环”里进行着自己的独白。

这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在沟通上的局限。

所以,当我认识到沟通的真相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时,反而轻松多了。

聊天嘛,能轻松自在就好,不必强求每一次都“尽兴”,更不用每一次都“走心”。 保持轻松,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也许大家最后都回归到痛恨的英国式SMALL Talk ,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