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拓荒
——献给母校科大六十华诞
卢延风(8711)
母校明年即将迎来六十周年校庆。校友们纷纷撰文回忆母 校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成长历程。在如此气氛中,我的脑海中也 不断浮现往事,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反省一下动因,主要有两 点:一是我本人与科大的特殊缘分。我与科大的情缘不只是五年 窗前苦读。作为一个安徽人,我在初二时就已经把科大当作我的 奋斗目标。科大地处合肥。对于我这半个合肥人来说自然也具有 不同寻常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大学级的母校就有五个。但是 别的母校都只待过两三年时间,而我在科大则待了五年。我是 87 级计算机系的校友。87 级同学是科大西区的首批拓荒者。在科 大几十年的校史中,新建西区与南迁安徽是同等重要的几个里程 碑之一。作为西区拓荒者中的一员,我也感到有义务用文字来见 证一下科大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刻。87 级同学的独特性还 在于,我们是科大校史上唯一在军校接受过正规军训的一级。 这是写作此文的第二个动因。坦院殊缘
让我们把时光推回到三十年前。1987年9月,我们新生入 学报到后不久,学校便给我们每个人发上两套绿军装。9月12日, 星期六,一大早同学们就起床,穿上军装,整理好行囊,准备 “开赴前线”。军训的目的地是蚌埠坦克学院。我们先从学校 行军至合肥火车站,然后由一趟专列把我们运到蚌埠。到了蚌埠 火车站后,再行军一段距离,接着则有军车把我们接到坦克学院。 我们 87 级新生共810人,被编成一个军训团。行军时我们两人一 排,整个队伍蜿蜒几百米,犹如一条绿色的长龙。如此规模的学 生军在大街上行军堪称八十年代的壮举。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 台都争相报道。到军校中做正规的军训是学兄学姐们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 对于这份礼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科大的学生在八十年代 是天之骄子,难免有些人怕苦怕累。尤其是对骄子中的巾帼们来 说, 艰苦的军事训练似乎有些残忍。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我 却把这五周军营中的正规训练看作一个机缘。对于我这个一贯天 马行空的人来说,那段短暂的时时处处需要遵从规范的集体主义 生活,是我人生中难得的阅历和体验。所以,三十年过去了,但 当时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军营生活的第一印象是艰苦。队列训练、战术训练和射击 训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九月份的太阳虽然已不是那么 毒辣,但是每天几个小时烈日下的训练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几周后就有一场阅兵仪式,队列训练自然是训练的重中之重。一 天训练下来每个人的绿军装上都可以看见重重的盐斑。战术训 练中印象最深的是匍匐前进。训练时每个人要趴在地上向前爬几 十米。射击训练时则可以看到许多同学带着厚厚的眼镜,趴在地 上,抱着半自动步枪,眼睛一动不动地长久盯着准星。射击测试 时,什么故事都有。测试中每个人分配五发子弹。结果有人的靶 子上居然出现了六个洞眼。不知是哪位好心的同学暗中助了一臂 之力。
科大军训团九连七班战友合影
艰苦之外最大的印象是集体主义。在军营中个人主义没 有存在的空间,任何个性都只能藏在自己的心中。牙刷、牙缸、 毛巾、脸盆、茶缸、暖瓶等一切物品都有规定摆放位置。对我来 说最头疼的是母亲给带的大棉被,因为在军营中必须叠成一个砖 头形状。每次起床后我总是手脚并用,可是忙活了半天,被子最 后还是馒头形状。在军营中做任何事情几乎都是大家一起做,包 括起床、吃饭、睡觉,甚至包括洗澡、上厕所。可能由于生活太 单调的缘故,为了振奋大家的精神,军营中每天都是歌声一片。在军训结束离开蚌埠的那一天,我这个桀骜不驯的个人主 义者最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当天坦克学院的教导员们到 火车站为我们送行,火车即将开动,我们与教导员们道别。也 不知怎么的,有的同学开始与教导员们拥抱,竟然还流出眼泪。 开始我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可是等看到边上的同 学都一个一个开始流眼泪,自己的泪腺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操 控一样,实在无法自控。顿时车上哭声一片。后来想到,人的感 情不正是在朝夕相处中培养起来的吗?在军营中人们时时刻刻都 相处在一起。
塔中苦行
八十年代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穷清华, 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科大学生学习不要命,我们西 区的拓荒者们学习起来更是不要命。在通常情况下,学生从 为高考做紧张准备的高中进入大学,生活方式上都会有很大 的改变。与高中比起来,大学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中 高年级同学的熏陶在这一生活方式转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 87 级的新生一入校就是五周的军训。军训结束之后 便被单独抛到还在建设中的西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与高 年级同学之间从一开始就保持了很大的距离,形成了非常独 特的新生文化。我们都入校近两年了,还有人说我们基本上 还停留在高中生的状态。与别的大学比起来,科大在数学、物理和英语方面有 高得多的要求。这基于中国科技元老们自身的经验。坚实的 数理基础是从事科技研究的必备条件。由于科大与他们之间 独特的亲缘关系,这种经验变成了科大的校风。科大本科原 先学制五年。其中一半时间里都基本上在学数理基础课。实 质性的专业课从三年级才开始。记得我们计算机系的学生当 时和数学系的学生一起上物理课,和物理系的学生一起上数 学课。数学课我们从微积分一直学到复变函数。物理课我们 从力学一直学到原子物理。除此之外,英语的学习也受到特 别的重视。有人当时称科大是留学美国的预备班。不少同学 在入校时托福就已经考过了。由李政道牵头的中美联合培养 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卡斯比亚) 在改革开放后运行了十年 时间。科大学生占了入选生的四分之一,远远超出北大和清 华。入选之后学生可以由全额奖学金资助去美国大学继续深造。
在科大学习期间我们有三件宝物:一是基米多维奇的 数学分析习题集,二是准备卡斯比亚考试的物理习题集,三 是一台手持的短波收音机。收音机用来收听美国之音(VOA)的 慢速英语节目。通常我会早上六点多起床,拿着收音机到校园 里去跑步。跑完步回寝室的路上正好赶上慢速英语节目。课后 许多同学到教室里去学习,我则喜欢待在宿舍楼里。我们西区 的学生享有优厚待遇,本科生四人一个寝室。通常寝室里就很 安静。遇到特殊情况,宿舍楼每层两头都有自习室。
作者在科大西区 2 号楼 331 室苦读
科大虽是理工院校,但在八十年代曾是一个思想极其活 跃的地带。理工科学生的嘴上也不时地挂着弗洛伊德和尼采。 在这种氛围中,我在科技课程的学习之外,对哲学和社科著作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我就变得走火入魔,成了班上的另类。 当时我在科大读的书除了涉及到哲学之外,还延伸到了社会科 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 和人类学。最终我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毕业前报考了北京大 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并且如愿以偿。到如今科大时期的苦读开 始见到成效。二十几年前的功力,二十几年后开始在笔尖上发 力。科大西区是一座修道院,一座象牙塔。但是塔中的苦行 僧们还是在想方设法让生活更有情趣一些。理工院校里女同学 比例很低,这是一个普遍困境。幸运的是,西区的女生楼近在 咫尺。于是一些男同学把自己的专业才能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在宿舍里搭建一个小型无线电发射台是举手之劳。接着开始了 对女生楼的广播节目。他们很清楚,大多数同学手中都有收音 机。此外,与东区比起来,我们还有另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是安徽大学的近水楼台,而那里女生并不缺乏。于是一号 楼中间的几个通风阳台也就变成了僧侣们的观景台。如果还有 闲暇,同学们便开起了巨型“拖拉机”。最壮观的时候,十 几个人凑在一起,用上十几副扑克。兴奋之至,吼声震天。如 此激烈的场合,我也掺和过几次。但最终实在照顾不过来手中 的牌,只好作罢。
并肩成长
我们 87 级学生入住西区时,西区的建设还在紧锣密鼓地 进行中。最早时西区的建筑只有三座学生宿舍楼和一座食堂。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空间。三座宿舍楼中一号楼是研究生楼, 二号楼是本科生楼,三号楼是女生楼。一号楼和二号楼结构相 同。每座楼分两个单元。两个单元相通,每层中间单元接头处 是一个大阳台。这是我们晾衣服和聚会的场所。女生楼结构特 殊,规模也小很多。作为我们拓荒的补偿,我们得到了相对优 厚的待遇。我们本科生四人住一个寝室,而且每人都有一个独 立的带书架的学习桌。这种待遇当时在全国上下的大学中都让 人羡慕。而且科大宿舍是合肥屈指可数的几个冬天供暖气的建筑。在第三教学楼投入使用之前,靠近黄山路一边建了一 排简易的工棚式教室。食堂的大厅也被分割成几个教室。在这 两种地方上课都是一番难得的特殊体验。当时,如果上午的后 两节课能被分在食堂里上,大家都会很兴奋。到了午餐时间, 等别的同学从远处赶过来时,我们早已站到了买大排队伍的 前面。冬天在工棚教室里上课又是另一番情趣。为了取暖,在 老师讲台的正前方摆着一个大炉子。在炉子上方接着一个金属 圆筒。圆筒先是竖直地往上走。到了一定高度,来个 90 度转 弯,然后延伸到玻璃窗外。通常学生上课都尽量找后排的座 位,以便进入老师关注区域之外的安全地带。然而在那种教 室里,靠近炉子的前排座位总是先被占满。 除了我们活动的教学生活区外,整个西区就是一片大 荒地。一些零星的工地散落其中。早上出去跑步,一路上看 到的都是脚手架。最先成型的是另一个角落里的同步辐射加 速器。这是西区的地标建筑。这个地位一方面来自建筑特别 的外形。整个建筑成圆形,上方是一个大圆顶。离远看像是 外星人降落在地面上的一个大飞碟。另一方面,同步辐射加 速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核物理实验室。来自世界各地的研 究人员都到这里来做实验。后来我和朋友回忆道,我每次跑步, 一看到加速器就立刻兴奋起来,不由自主地加速前进。
在西区生活学习的五年里, 我们与西区并肩成长。我 们学到了新知识,西区也不断地发展成型。在这个过程中, 三教建成并投入使用。周边的办公室楼也都相继投入使用。 开始的两年里办许多事都要去东区。但是接近毕业时西区已 经基本上自成一体。其间计算机系也由东区搬到了西区。
今日科大西区也西湖一景
我们在西区拓荒,不只是西区成长的见证者,同时也是 建设者。今天西区的也西湖周边绿树成荫,风光秀丽。但当时 她只是一个小水坑。在劳动课上,我们曾在坑边挖过土。我们 的劳动大军也像军训时那么浩浩荡荡。几百人在一起挥锹抬筐, 那场景也是异常壮观。计算机系搬家过程中最后的一幕也是记 忆犹新。同学们经过几天的劳碌,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搬到了西 区的新办公楼里。最后剩下的是一排顶天立地的大柜子。不好 的消息是,它们身架太大,进不了电梯。无奈之下,同学们鼓 足干劲,硬是把几位“大神”抬上了楼。晚餐我多吃了两个肉包子。三十年过去了,西区又陆续增添了许多新的建筑,整个 校园也变得非常美丽。我们当时的宿舍楼和食堂都带上了岁月 的痕迹。然而我们的青春回忆却永远鲜活地留在了那里。校园 之外的合肥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肥由原先的交通死胡 同已逐步发展成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过长期的基础积累之 后,科大的许多专业都在收获硕果。我本人也把家从北京迁到 了合肥。衷心地祝愿科大和合肥前程似锦!
最后,我把自己对母校的一片情意化入韵律之中。
母校情缘
不是偶然邂逅相见, 心中早已把妳暗恋。 最终来到妳的 身边, 心中充满欣喜无限。莘莘学子三点一线, 科技高峰奋力勇攀。 家事国事民族 忧患, 事事在心息息相关。
厚积薄发峰回路转, 欣闻母校捷报频传。 度过多年平凡 低调, 家乡也在腾飞快跑。
游子浪迹天涯海角, 终将回到故乡怀抱。 那时便能与妳 谈笑, 每日相伴共度夕朝。
大海鸿波无垠浩渺, 天数时运常长常消。 无论海水高潮 低潮, 妳是我永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