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和“成事”之间(二):说“没钱”就真的想赚钱吗?
继续说这位退休经理,以下称她为“老退”。
老退跟我第一次见面,就说急需收入。后来email里又提到两次“很想赚点钱,补贴一下生活开支”。她的语气诚恳,给人一种“迫切”的印象。我对于朋友的事是很上心的:既然你这么想赚点钱,我刚好碰到有人愿意付费咨询,我第一时间就联系了老退。
结果她说自己在美国旅行,还要待三周。
我顿时一愣:这和我想象中“急需收入”的状态好像不太一样?
“没钱”是个含义模糊的词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认真反思——人们说“没钱”的时候,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认识的小可,也常说自己“没钱”,但约她吃饭,她总是欣然赴约;
另一个朋友也常说“没钱”,说是很少去餐馆吃饭了,改点外卖,能省小费;
再往朋友圈一看,他发了一瓶几百块的什么酒;
邻居说音乐剧票太贵,400多一张,结果她买的是最好的位置;
而我自己,一百多块的后排票就能看得挺开心。
“没钱”到底是现金流紧张、情绪上的焦虑,还是某些花费不被优先考虑,甚至仅仅是一个说辞,暗示“我不想为这个东西花钱”?
对老退来说,去美国三周可能是必要的。我意识到,她对“赚钱”的期待,也许和我对“赚钱”的理解,根本不在同一个频率上。
是她效率低,还是我太急?
我曾给老退出过一些自我推广的点子,比如如何建立自己的专业主页、如何与旧人脉重新连接、如何设计低风险的付费试水产品等。她当时非常感谢,但一点后续动作都没有。
后来老退从美国回来,跟我说,她想做ToB咨询,不想直接在网上推。“网上的人都只想找免费服务,不愿意付钱。” 如果是熟人介绍,她可以接。
老退不擅长谈钱,所以她选择了toB。这对她来说,是个正确的方向。
但她又坚持通过networking去链接,我就觉得效率太低了。她的服务有价值,完全可以出个模板,给有可能的机构广发英雄帖。
我自己的投射
我意识到,我对老退的预期,其实藏着我自己的紧张和投射。
我是第一代移民。
我经历过账户余额日渐见底的日子,经历过在新国度里无业时的那种茫然与不安。那时候,每一个赚钱机会我都想抓住。哪怕是几十块的短工,我也愿意立刻接下。
所以当别人说“想赚钱”时,我会本能地进入“紧急模式”:立刻行动,找方案、找客户、设计流程。
但对老退来说,所谓的“赚点钱”,可能只是她退休生活中的一个“心理补充”,而不是一场必须立即启动的战斗。她有退休金,过两年还会开始拿养老金。她“想要的”更多是身份的转变、心理的成就感,而不是立刻的现金流。当然,能变现也是极好的。
“想做”与“成事”之间,有时是一步之遥,有时是山长水远。